呼蘭河傳主要內容故事情節

  《呼蘭河傳》單本的創作,於1938年開始於武漢,1940年完成於香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主要內容,供大家閱讀!

  呼蘭河傳主要內容

  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話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呼蘭河傳》共七章,寫的是20世紀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蘭,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蘭河傳》不是為某一個人作傳,而是為作者生於斯、長於斯的小城作傳。

  第一、二章對呼蘭河城風情的描繪。第一章以巨集觀的俯瞰視角,按照空間順序勾勒呼蘭小城的總體格局:十字街、東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衚衕,將呼蘭固定在了寒冷而荒涼的東北大地上。第二章勾勒呼蘭小城的總體面貌。

  小城人的生活空間侷促、逼仄、簡陋,城裡除了十字街外,還有兩條都是從南到北五六里長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衚衕,街上為人而做的設施不多——幾家碾磨房,幾家豆腐店,一兩家機房、染缸房,東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設施是兩座小學校,西二道街還有一個設在城隍廟裡的清真學校。

  東二道街還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全城引為光榮與驕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這裡上演了一幕幕讓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呼蘭河人雖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沒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為這泥坑子施給當地居民兩條福利:一是常常抬轎抬馬,淹雞淹鴨,鬧得非常熱鬧,可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經濟,又不算不衛生的瘟豬肉。

  在呼蘭河畔,人們對生活抱著麻木不仁、聽天由命的態度,生、老、病、死都沒有什麼表示。呼蘭河人過著卑瑣平凡的生活,對生命抱著讓人難以置信的漠然態度,而在對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們卻又保持著極大的熱情——也許正因為對現實世界的無奈和無知,才促使他們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對遙遙無期的來世的關懷上。呼蘭小城有非常齊全的為神鬼服務的設施:幾家扎彩鋪、老爺廟、娘娘廟,還有龍王廟、祖師廟、城隍廟,相應的便是異彩紛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舉: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呼蘭河人也就在這些信仰風俗中找到他們的一點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樂趣。

  第三、 四章是“我”童年的回憶,展現“我”在呼蘭河城度過的童年時光。

  第三章寫“我”幼時的生活,總共九個小節,除了第三、第九兩個小節外,其餘七小節都是以祖父或者祖母開 頭,中斷以前的言語,繼續新的言說。第三章是整部小說的重彩油畫的聚焦點,描繪了“我家”的後花園。

  第四章寫“我”家,共五小節,除第一小節外,其餘四小節的開頭分別是:我家是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我家是荒涼的。每個小節就是一個完整的言說序列。該章節,從“我家”的後面轉到前面,以“一進大門”的正面視角為觀察點,勾勒前院的整體格局,並按相應的空間順序,逐一點出幾戶人家:養豬的、漏粉的、拉磨的、趕車的。

  第五、六、七章則是由景物轉到人物,寫出了團圓媳婦、馮歪嘴子、有 二伯等一系列悲慘的故事。

  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對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裡,以趕車為職業的老胡家的介紹而來,寫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

  第六章寫有二伯。本章節是《呼蘭河傳》“最像小說”的一章,它從小團圓媳婦,也就是第五章潑墨澆成的黑洞內部開始,將筆墨集中在滑稽中透著悲憫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以極大的耐心和頑強意志,築造了一條灰色的過渡地帶。有二伯既可厭又可憐的品質,恰好和他既住在“我家”,但又不是家庭成員的特殊位置,構成了內在呼應。以第六章的灰色人物有二伯為緩衝和過渡,形成了一片獨立而穩定的區域。

  結尾處,有二伯因“絕後”而生的哭泣,順勢為全書最後一章,即第七章勾畫馮歪嘴子一家——焦點是馮歪嘴子小兒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運,營造好了勢所必至的運筆方向。馮歪嘴子的兩個孩子,“大的孩子會拉著小驢到井邊去飲水了,小的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給他東西吃,他會伸出手來拿。而且小牙也長出來了。”“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來了。”《呼蘭河傳》到此結束。

  呼蘭河傳創作背景

  蕭紅寫作《呼蘭河傳》的時間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而《呼蘭河傳》故事發生的時間應該是20世紀10年代中期前後,那時,日軍還未侵略中國。

  《呼蘭河傳》單本的創作,於1938年開始於武漢,1940年完成於香港。 1941年底,蕭紅病危之際要求駱賓基送她北上:蕭紅要回到家鄉去。蕭紅曾計劃寫《呼蘭河傳》的第二部。

  呼蘭河傳人物介紹

  “我”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60多歲,“我”長到4、5歲,祖父就快70了。“我”是個天真、活潑、可愛、頑皮的孩子。 “我”家住了五間房子。“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麼熱鬧,而是心裡邊想是不是“我”將來一個人也可以走得很遠。“我”想將來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沒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

  “我家的院子”裡住著一群不是“我”家人的幾家人:養豬的、漏粉的、拉磨的、趕車的,他們是沒有自己的家宅,租“我”家的房子暫住的人。即便是隨時要倒塌、破爛不堪的房間,因為租金便宜,也唱著歌斗膽住著。他們被父母生下來,沒有什麼希望,只希望吃飽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飽,也穿不暖。

  有二伯

  有二伯是長工,在“我”家一做就是30年,而且沒有工錢,“我”家只提供有二伯食宿。所以工作30年,有二伯還是一無所有。 有二伯是一個很古怪的人,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他喜歡和天空的雀子說話,他喜歡和大黃狗談天。

  有二伯身處被奴役被蹂躪的地位,十分可憐,但他毫無覺悟,健忘自傲,是個活脫脫的東北阿Q。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對小團圓媳婦竟然沒有一點同情,埋葬了小團圓媳婦之後,他連連誇讚“酒菜真不錯”,“雞蛋湯打得也熱乎”,歡天喜地如同過年一般,本來是個扛活的卻偏偏喜歡別人叫他“有二爺”,“有二東家”、“有二掌櫃的”。這個“ 二東家”不敢反抗真正的東家,只能對著絆腳的磚頭髮牢騷。

  馮歪嘴子

  他是個敢於打破封建傳統規矩的奴隸。他勇敢地追求愛情和幸福,要爭得做人的權利,力圖改變自己的命運,表現出生的堅強和勇氣。他敢於和王大姑娘自由戀愛結婚,是需要勇氣和膽量的。馮歪嘴子任憑人們奚落,平靜地生活著。馮歪嘴子這一個小人物沒有過多的言語來強調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任務就是要解決生存的問題。

  祖父

  “我”的祖父是個慈祥、和藹可親、脾氣好的人。他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他是個長得很高的人,身體很健康,手裡喜歡拿著個手杖。他又是一個慈祥、善良的人,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歡開個玩笑。在家裡,“我”與祖父的關係最好,常常和祖父在後花園玩。

  小團圓媳婦

  一個僅僅12歲而被稱作14歲的小姑娘;曾經“頭髮又黑又長,梳著很大的辮子”,曾經“看見‘我’,也還偷著笑”;說碗碟很好看,想坐起來彈玻璃球玩;一點也不害羞,坐得筆直,走得風快,吃飯就吃三碗等。她是一位健康、天真、活潑的單純的小孩子。

>>>下一頁更多有關“呼蘭河傳主題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