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

  黃河在近2000間來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下面給大家分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越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越來越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

  黃河發生變化怎麼辦

  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儘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近年來黃河水沙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對於近年來黃河流域水沙量減少的原因,目前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認為主要是流域降水量偏少,特別是中游多沙地區大雨、暴雨頻次偏少及量級偏小造成的,而水利水保作用居於次要地位;另一種認為是水利水保措施發揮了主要作用.

  筆者認為,近年來黃河水沙量減少的原因,在中、小雨的情況下水利水保措施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大雨、暴雨量的減少.據有關資料統計,黃河河口—龍門區間20世紀80年代後期較70年代以前大雨次數減少了26.2%,暴雨次數減少了53.2%,而近十餘年來大雨、暴雨次數減少得更多.黃河中游大部分屬超滲產流地區,由於大雨、暴雨的減少,進入黃河的水量亦隨之減少,同樣是100毫米降雨量分為5天降下與1天降下其入黃水量將有很大差別,在這裡降雨強度應起到很大作用.暴雨的減少,意味著洪峰流量的減少,其對黃土的沖蝕能力減少,沙量亦隨之減少.

  1997~2007年潼關平均來沙量僅為4.16億噸,最大輸沙量為1998年的6.61億噸,最小輸沙量為2006年的2.47億噸;平均最大洪峰流量僅3440立方米每秒,最大為1998年的6500立方米每秒,最小為2004年的2140立方米每秒.而1996年來沙量達11.4億噸,洪峰流量為7400立方米每秒,該年主要為黃甫川、窟野河等多沙粗沙地區普降暴雨,形成黃甫川黃甫站洪峰流量達5900立方米每秒,窟野河溫家川站洪峰流量達9800立方米每秒,並形成幹流龍門站洪峰流量達10600立方米每秒.而在1994年來沙量即達12.4億噸,洪峰流量為7360立方米每秒.該年8月份河口—三門峽區間連降三次暴雨,雨區主要分佈在無定河、延河、北洛河,龍門最大洪峰流量為11100立方米每秒.以上兩年與前述之11年枯水段僅相隔幾年,其水利水保措施不會有很大改變,據此也可以說明主要是降雨強度與落區形成了該兩年與1997~2007年輸沙量的巨大差別.

  又從系列資料中可知,2002年是陝縣***三門峽***自1919年建站近90年來年徑流量僅次於1928年的特枯水年,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區域性地區發生大暴雨仍可在該地區形成歷史特大洪水和輸沙量.2002年7月,河口—龍門間支流清澗河發生大暴雨,子長站24小時降雨量達274.4毫米,子長站流量達5500立方米每秒,是自1953年建站以來實測第二大洪峰;清澗河年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達2.39億立方米和1.08億噸,分別是水土保持治理後1970~1997年均值的1.7倍和3.4倍.

  另外,1994年8月31日,北洛河也發生了一次特大暴雨,吳旗站次暴雨量達214毫米,吳旗、劉家河、***氵狀***頭三站洪峰流量分別達7010立方米每秒、8030立方米每秒和6260立方米每秒,其中***氵狀***頭站洪峰流量系自1932年設站70餘年來的最大值.

  以上情況可以說明,黃河中游地區20世紀70年代以後水利水保措施對減水減沙起到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應是大雨、暴雨的發生機率及量級較前期明顯減小,其中區域性地區一旦發生大暴雨,則可能產生歷史上最大洪峰流量和輸沙量.

  黃河的支流水系

  黃河屬太平洋水系。幹流多彎曲,素有“九曲黃河”之稱,河道實際流程

  為河源至河口直線距離的2.64倍。黃河支流眾多,從河源的瑪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黃河,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條,組成黃河水系。支流中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條,流域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佔全河集流面積的77%;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條,流域面積達37萬平方公里,佔全河集流面積的50%。較大支流是構成黃河流域面積的主體。

  黃河左、右岸支流呈不對稱分佈,而且沿程匯入疏密不均,流域面積沿河長的增長速率差別很大。黃河左岸流域面積為29.3萬平方公里,右岸流域面積為45.9萬平方公里,分別佔全河集流面積39%和61%。大於100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左岸96條,流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右岸124條,流域面積39.7萬平方公里。龍門至潼關區間,右岸流域面積是左岸的3倍。全河集流面積增長率平均為每公里138平方公里。上游河段長3472公里,面積增長率為每公里111平方公里;中游河段長1206公里,匯入支流眾多,面積增長率為每公里285平方公里;下游河段長786公里,匯入支流極少,面積增長率僅有每公里29平方公里。

  黃河水系,按地貌特徵,可分為山地、山前和平原三個型別。這些不同型別的河流,分佈於流域各地,由於複雜的地質構造、基岩性質與地表形態的影響,使水系的平面結構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形式,河網密度各地也不同。

  多曲,西源源於日吉山北部,稱洛曲,南源源於董切山,稱貝敏曲,合流後從加塔斜瑪翁突附近出稱多縣境,在扎陵湖,鄂湖中間入黃河,。境內河長128.9公里,支流共29條,正源從日吉山北部起,稱日窩亞西水,左有牙西當隴水注入,向前左有窩隴拉博水注入,水為時令河,右有加日扎水注入,又有扣日哈毛青,亞熱亞兩條時令河注入,向前左有索地隴水注入,右有託洛曲注入***託洛曲較大,由大小12條小匯成,發源於託洛峽佳處站***左有才地馬亞水注入,向前右有奔茨祥鄂水注入,左有托地託朵水,右又有那隴尕姆水注入,左有年渣隴巴水及另兩條無名時令小水注入,又有努欽水注入,右有阿克昂倉水,賽爾曉貢瑪水注入,左有內窮水注入,右又有一小水注入,有白木曲注入。多曲由西向東至北轉向東北流,左有扎加龍水注入,右有無名河與柏格永曲注入,左有無名曲、加塔賢木惡文水、加塔格龍那水注入,至加塔斜瑪翁突附近出縣境,出境處水寬39米,水深1.3米,流速每秒1.5米。

  白木曲為多曲一大支流,為南源,由阿克不龍水,桑加水,貝敏赫若昌水,夏者湧水、貢德通水、錯木瑪水、拉香隴巴扎讓龍巴水、達湧曲等大小22水匯成,其中夏者湧水,貢德湧水、錯木瑪水、拉香隴已水,扎讓隴已水均較大,各由數水匯成,白木曲全長83.7 公里,南接阿木錯和冠察,與多曲匯流處水寬30米,深0.7米,流速每秒0.5米。

  拉浪情曲,在稱多縣境西北角部,由紮根加隴水、熱核樣鄂水、那扎仁水、那扎隴查河等大小支流16條匯成,多數為時令河,至朵熱強卡,拉浪情曲與幫卡曲合流稱朵熱強卡曲,是卡日曲的重要支流。

  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四川省境內的兩條大支流,位於黃河流域最南部,流經川北若爾蓋高原,兩河分水嶺低矮,無明顯流域界,存在同谷異水的景觀,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稱“姊妹河”。

  黑河***又稱墨曲***,因兩岸沼澤泥炭發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白河***又稱嘎曲***,地勢較高,泥炭出露不明顯,河水較清。

  洮河,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於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區,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按溝門村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9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黃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僅次於渭河,居第二位。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20.8萬立方米,僅次於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地區來水量最多的支流。

  湟水,是黃河上游左岸一條大支流,發源於大阪山南麓青海省海晏縣境,流經西寧市,於甘肅省永靖縣付子村匯入黃河,全長374公里,流域面積32863平方公里,其中約有88%的面積屬青海省,12%的面積屬甘肅省。

  大黑河,位於內蒙古河套地區東北隅,是黃河上游末端一條大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境的壩頂村,流經呼和浩特市近郊,於托克托縣城附近注入黃河,幹流長236公里,流域面積17673平方公里。流域內盆地面積5154平方公里,佔流域面積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縱橫,是自治區的重要糧食基地之一。北部為山區,約佔流域面積的54%,其餘為黃土丘陵區。在內蒙古境內,黃河流向由西向東,大黑河干流由北東方向流來,形成對流格局,故稱逆向支流。

  窟野河,是黃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勝市的巴定溝,流向東南,於陝西省神木縣沙峁頭村注入黃河,於流長242公里,流域面積8706平方公里。窟野河流域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對黃河下游河道淤積有嚴重影響。

  無定河,是黃河中游右岸的一條多沙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北部白于山北麓定邊縣境,流經內蒙古伊克晤盟烏審旗境,流向東北,後轉向東流,至魚河堡,再轉向東南,於陝西清澗縣河口村注入黃河,全長491公里,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據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實測資料統計,平均年徑流量為15.3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17億噸,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輸沙總量僅次於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汾河,發源于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縱貫山西省境中部,流經太原和臨汾兩大盆地,於萬榮縣匯入黃河,幹流長710公里,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積佔山西省面積的25%,地跨47個縣市,人口917萬,耕地1760萬畝,分別佔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澆地719萬畝,佔全省44%。許多重要工業城市,如太原、榆次、臨汾、侯馬等,集中分佈在汾河的兩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渭河,位於黃河腹地大“幾”字形基底部位,西起烏鼠山,東至潼關,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嶺,流域面積13.48萬平方公里,為黃河最大支流。按華縣及***氵狀***頭水文站測驗資料合計,渭河年徑流量100.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34億噸,分別佔黃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黃河輸送水、沙最多的支流。

  洛河,發源於陝西省華山南麓藍田縣境,至河南省鞏縣境匯入黃河,河道長447公里,流域面積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42公里,流域形狀狹長。據黑石關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34.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18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3公斤每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8.2萬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黃河的多水支流之一。

  沁河,發源于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自北而南,過沁潞高原,穿太行山,自濟源五龍口進入沖積平原,於河南省武陟縣南流入黃河。河長485公里,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

  金堤河,發源於河南新鄉縣境,流向東北,經豫、魯兩省,至臺前縣張莊附近穿臨黃堤入黃河。滑縣以下幹流長158.6公里,是一條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黃莊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溝和孟樓河等。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呈狹長三角形,面積4869平方公里,總人口288萬,耕地530萬畝。

  大汶河,發源于山東旋崮山北麓沂源縣境內,由東向西匯注東平湖,出陳山口後入黃河。幹流河道長239公里,流域面積9098平方公里。習慣上東平縣馬口以上稱大汶河,幹流長209公里,流域面積8633平方公里;以下稱東平湖區,流域面積***不包括新湖區***465平方公里。

  黃河的水文特徵

  一、實測年徑流量

  1954年編制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時,在進行復查和插補的基礎上,採用1919~1953年系列,計算陝縣實測年徑流量為412億立方米。1962年提出《黃河干支流各主要斷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計算成果》,其中陝縣站實測年徑流量423.5億立方米,秦廠站472.4億立方米。1975年黃委會規劃辦公室編制治黃規劃時,採用1919~1975年56年系列,計算黃河干、支流各主要站的實測年徑流,其中三門峽站實測年徑流418.5億立方米,花園口站469.8億立方米。1982年黃委會設計院又按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三門峽站實測年經流量417.2億立方米,花園口站46***億立方米。

  二、天然年經流量

  1975年對黃河干、支流主要站的實測年徑流量進行了還原,選用1919年7月至1975年6月56年系列,還原了引黃灌溉耗水量及大、中型水庫調蓄水量,1976年提出,三門峽站天然年徑流量498.4億立方米,花園口站559.2億立方米。1986年提出《黃河水資源利用》報告。根據黃河的實測情況,對年徑流系列又進行了延長,採用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通過還原,提出了黃河干支流主要站天然年徑流量成果,其中三門峽站為503.8億立方米,花園口站為563.4億立方米。

  三、年徑流特性

  黃河流域年徑流量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因受大氣環流的影響,降水量較少,而蒸發能力很強,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僅相當於降水總量的16.3%,產水系數很低。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徑流量僅佔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1%.居全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於長江、珠江、松花江。

  從流域年徑流深等值線來看,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地區分佈很不均勻,由南向北呈遞減趨勢。大致西起吉邁,過積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與沁河的分水嶺一線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於600毫米,年徑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黃河流域水資源較豐沛的地區。流域北部,經皋蘭、海原、同心、定邊到包頭一線以北,氣候乾燥,年降水量小於300毫米,年徑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黃河流域水資源最貧乏的地區。在以上兩條線之間的廣大黃土高原地區,年降水量一般為400~500毫米,年徑流深只有25~50毫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

  因受季風影響,黃河流域河川徑流的季節性變化很大。夏秋河水暴漲,容易氾濫成災,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匱乏,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7~10月的汛期,幹流及較大支流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徑流量只佔全年的10%~20%,

  黃河流域水資源年際變化也很懸殊,花園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乙立方米,最大年徑流可達938.66億立方米***1964年7月~1965年6月***,最小年徑流僅273.52億立方米***1928年7月~1929年6月***,最大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為3.4。黃河支流各站的徑流年際變幅比干流還要大,最大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一般為5~12,乾旱地區的中小支流甚至高達20以上。

  黃河干流龍門以上各站年徑流變差係數Cv值為0.22~0.23,龍門以下各站略有增大,三門峽、花園口兩站的Cv值分別為0.23和0.24。黃河較大支流的Cv值較高,一般為0.4~0.5。

  從多年的實測資料來分析,黃河流域年徑流還存在連續枯水段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長時段連續枯水,給水資源利用帶來許多不利影響。

  黃河挾帶泥沙數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輸入黃河下游的泥沙達16億噸,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一些多沙支流洪峰含沙量高達300~500公斤每立方米,並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都集中在每年的汛期。黃河含沙量太大,增加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