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孫權簡介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字仲謀,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

  孫權***公元182-252***,字仲謀。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兄孫策,為討逆,封吳侯。

  孫權19歲就繼承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了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後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後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戰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會貓於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採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中,用火攻戰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黃初二年***公元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於指揮對蜀作戰,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公元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建業。這樣,孫權開創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權規劃並建造了建業都城,城週二十里十九步。建業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繁榮的市場。孫權建立的建業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後南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建業和整個江南地區做出重大貢獻。他採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展生產。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業生產。並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徵調農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城有數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孫權還發展了航海事業,派衛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臺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公元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統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業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為了王位明爭暗鬥吳的元氣大傷。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傑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孫權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備的英雄。

  和曹操一樣,孫權也很重視農業的生產。大約在建安七、八年間,他就開始推行屯田。東吳的屯田分為軍屯、民屯兩種,採用軍中編制,設定典農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職管理屯田事務。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種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孫權還採納陸遜的建議,擴大屯田面積,並將自己駕車的牛由八頭減為四頭,用於耕地。他還身為士卒先,親自耕田,“與眾均等其勞”,這些作為大大鼓勵了士農的情緒。

  南京古石頭城遺址這裡古為長江古道,孫權在這裡依山築石頭城,所謂“石城虎居”就在此。

  孫權還注意興修水利。他在建業開鑿東渠,寬五丈深八尺,把玄武湖水傾瀉入秦淮河裡。他又在句容開鑿破崗瀆運河,通往雲陽***今江蘇丹徒***。這些水利工程,既便於內河航運,又可供灌溉農田。

  為了長江水戰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孫權還大力發展造船業。他設定官員,監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船的規模也相當可觀。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後,為了擴大勢力,東吳的對外聯絡也擴大了範圍。公元230年,孫權“遣衛溫、諸葛直將甲土萬人,浮海求夷州、稟州。”吳軍達夷州***即今臺灣島***,開始書寫大陸與臺灣島交往的歷史。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諳國建立了友好關係。以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諸國,與印度建立了聯絡。

  同時,為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還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他曾下令諸將,“盡除荊州民租稅”,並加強武備,崇尚節儉。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詔,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不要再徵租賦。

  這些措施促進了東南地區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東吳的綜合國力,在客觀上也有利於農民生活的穩定和逐步改善。

  大事年表:

  182年 誕生於吳郡。

  200年 接管兄長孫策之位。

  208年 聯合劉備,大破曹操於赤壁。稱為赤壁大戰。

  209年 將其妹孫夫人嫁與劉備。

  212年 攻打合肥,大敗而回。

  219年 佔領荊州。

  222年 於彝陵大敗劉備。

  229年 即帝位。

  245年 逼死陸遜。

  252年 歿於建業。

  相關資料介紹:

  據《搜神記》記載:吳夫人懷孫策時,夢見月亮飛入懷中,懷孫權時又夢見太陽入懷。孫堅聽過夫人的說法後,喜不自勝的斷言“日月乃陰陽的精華,是極為富貴的象徵”。

  三國演義之中,孫權的外貌被描述為方頤大口碧眼紫髯,被稱做“碧眼兒”。三國志中也記載其目有精光,朝廷使者劉琬奉命授予孫策官爵時看見孫權,也形容他相貌高大挺拔,骨架軀體不同於常人,有大貴之表且會是孫氏兄弟中最長壽的,

  公元218年10月***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孫權親自騎著馬去庱亭這個地方射虎,他所騎乘的馬被老虎抓傷,孫權把雙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試圖退卻,孫權的侍從張世於是用戈攻擊老虎把它抓住了。

  據崔豹《古今注》記載:孫權有六柄寶劍,分別名為白虹、紫電、辟邪、流星、青冥、百里。另據《古今刀劍錄》記載,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時,採武昌銅鐵鍛造了千口劍、萬口刀,分別長三尺九寸。刀頭方都由南銅越炭所造,以小篆書寫“大吳”。

  據《三國志》記載,孫權死後葬於蔣陵。孫權因避祖父吳孝懿王孫鍾名諱,而把鐘山改名蔣山,孫權陵因在蔣山而稱作蔣陵。唐代《建康實錄》中說,蔣陵在“鐘山之陽”,北宋《祥符江寧圖經》中說“在鐘山南麓”。孫權死後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後人又稱“吳皇陵”,而這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

  明初朱元璋建孝陵時,主持建陵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議把孫權墓移開,朱元璋說:“孫權也是一條好漢,留著給我看門吧!”“孫陵崗”上還葬有孫權的夫人步氏、潘氏以及宣明太子孫登等人。上世紀40年代,因崗上多梅花,故將孫陵崗改名為梅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