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什麼高原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或Tibetan Plateau,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大部在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以及甘肅、雲南的一部分。整個青藏高原還包括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境內面積240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

  基本介紹

  中國最大的高原。在中國西南部。包括西藏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以及甘肅、雲南的一部分。面積240萬平方公里93萬平方里,平均海拔4,000∼5,000公尺13,123∼16,404呎,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高原周圍大山環繞,南有喜馬拉雅山,北有崑崙山和祁連山,西為喀喇崑崙山,東為橫斷山脈。高原內還有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這些山脈海拔大多超過6,000公尺19,685呎,喜馬拉雅山不少山峰超過8,000公尺26,247呎。高原內部被山脈分隔成許多盆地、寬谷。湖泊眾多,青海湖、納木湖等都是內陸鹹水湖,盛產食鹽、硼砂、芒硝等。高原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瀾滄江下游為湄公河、怒江下游稱薩爾溫江、森格藏布河印度河、雅魯藏布江下游稱布拉馬普得拉河以及塔里木河等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

  舊稱青康藏高原北緯25°~40°,東經74°~104°是亞洲中部的一個高原地區,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青藏高原實際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脈組成的高山“大本營”,地理學家稱它為“山原”。高原上的山脈主要是東西走向和西北—東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連山、崑崙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和喜馬拉雅山。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說“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個最主要的特徵。 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就是湖泊眾多。高原上有兩組不同走向的山嶺相互交錯,把高原分割成許多盆地、寬谷和湖泊。這些湖泊主要靠周圍高山冰雪融水補給,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門戶,獨成“一家”。著名的青海湖位於青海省境內,為斷層陷落湖,面積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達38米,是中國最大的鹹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區境內的納木湖,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這些湖泊大多是內陸鹹水湖,盛產食鹽、硼砂、芒硝等礦物,有不少湖還盛產魚類。在湖泊周圍、山間盆地和向陽緩坡地帶分佈著大片翠綠的草地,所以這裡是僅次於內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區。

  由於地勢高,大部分地區熱量不足,高於4,500公尺14,764呎的地方最熱月平均溫度不足10℃50℉,無絕對無霜期,穀物難以成熟,只宜放牧。牧畜以耐高寒的犛牛、藏綿羊、藏山羊為主。4,200公尺13,780呎以下的河谷可以種植作物,以青稞、小麥、豌豆、馬鈴薯、圓根、油菜等耐寒種類為主。雅魯藏布江河谷緯度低,冬季無嚴寒,小麥可安全越冬。加以光照條件好,春夏溫度偏低,延長了小麥生長期,拉薩冬小麥畝產有1,638斤的紀錄。高原上近年新建有不少水電站、煤礦、鋼鐵廠、化工廠、毛紡廠、造紙廠。隨著工業發展,新的工業城市如西寧、拉薩、格爾木、林芝等不斷形成。目前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4條公路。青藏鐵路也通車。民航班機通西寧、格爾木、拉薩、林芝地區、昌都地區。

  它包括中國西藏自治區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雲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總面積250萬平方公里。

  形成原因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現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亞次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崑崙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髮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佈,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溼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

  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釐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2.4億年前,印度板塊開始向北向亞洲板塊擠壓,由此引起崑崙山脈和可可西里地區的隆起。隨著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推進,並不斷向亞洲板塊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對此上升階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並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幾度達到停止,但有時也非常迅速。一萬年前其上升速度曾達到每年7釐米。

  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風化為主,而邊緣仍在不斷上升。

  氣候特徵

  由於其高度,青藏高原的空氣比較乾燥,稀薄,太陽輻射比較強,氣溫比較低。由於其地形的複雜和多變,青藏高原上氣候本身也隨地區的不同而變化很大。總的來說高原上降雨比較少。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響地球氣候的一個重要因素。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氣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作為一個高大的阻風屏,它有效地將北方大陸的寒冷空氣阻擋住了,使它們不能進入南亞。同時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方溫暖潮溼的空氣北進,是造成南亞雨季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於地勢高,大部分地區熱量不足,高於4,500公尺14,764呎的地方最熱月平均溫度不足10℃50℉,無絕對無霜期,穀物難以成熟,只宜放牧。牧畜以

  耐高寒的犛牛、藏綿羊、藏山羊為主。

  4,200公尺13,780呎以下的河谷可以種植作物,以青稞、小麥、豌豆、馬鈴薯、圓根、油菜等耐寒種類為主。雅魯藏布江河谷緯度低,

  冬季無嚴寒,小麥可安全越冬。加以光照條件好,春夏溫度偏低,延長了小麥生長期,拉薩冬小麥畝產有

  1,638斤的紀錄。高原上近年新建有不少

  地理位置

  青藏高原的周圍有許多山脈,它們大多數呈從西北向東南的走向,相對於高原外的地面他們陡然而起,上升很多,其中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中的許多山峰名列世界上前十位,特別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同時高原內部除平原外還有許多山峰,高度懸殊。高原上還有很多冰川、高山湖泊和高山沼澤。青藏高原是亞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頭,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都發源於這裡.

  主要景點

  玉珠峰

  列車沿格爾木河谷緩緩上行,一列拔地而起的雪山聳立前方,它就是被我們的祖先視為眾神居所的崑崙山,6178米的主峰玉珠峰巍然矗立眼前。

  不凍泉

  這裡已經是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的範圍,在這片人的生命禁區裡,卻生活著大量的高原野生動物,如野犛牛、藏羚羊、旱獺、鼠兔等,儼然是一座天然的野生動物王國。

  楚瑪爾河

  車站被設計成高度抽象的藏羚羊造型,以此提醒人們這裡就是藏羚羊遷徙的主要路線。運氣好的話,可能欣賞到成百上千藏羚羊穿越通道的壯觀景象。

  沱沱河

  設計簡潔而醒目,以順次設定的三組傾斜體寓意了雄偉的高山,以水平展開的弧形玻璃暖廊寓意了曲折的河流,巧妙地反映了沱沱河乃是長江之源的主題。

  唐古拉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車站,修建在海拔5068米的地方,車站主體遠看像一個紀念碑,造型酷似雄鷹,高聳的碑體強化了站房形象的標誌性和紀念性。

  措那湖

  這裡是怒江的上游源頭,是熱振活佛著名的神湖,也是剛剛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色林錯黑頸鶴保護區的一部分。

  那曲

  藏北第一重鎮,車站主的雨篷造型正是羌塘地區氈房和雪山的最形象的象徵。每年8月,這裡都要舉行盛大的賽馬節。

  羊八井

  有中國目前最大的地熱電站———羊八井熱電站。列車駛出羊八井隧道,車窗外已是農田阡陌的西藏農區風光了。

  拉薩

  車站既滲透著藏族傳統建築的元素,又體現現代化建築的風格,步出車站,就與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哲蚌寺隔河相望,向西遠望,布達拉宮在落日的餘暉中更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