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生創業心得體會

  一個創業者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破除對別人迷信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破除對所謂的成功模式迷信的過程,實際上即使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企業,在面對現實問題的時候,也有很多“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分,他們面前也有很多揮之不去的難題,很多你自己感覺到的難題,到了他們那裡也很難得到破解。

  篇一

  開始經營自己的創業公司時是困難的,首先要設立公司,一大堆的註冊和手續工作要完成,繁瑣而重複,且不能出一絲差錯。當我們終於建立好自己的公司時,我作為公司的財務總監,需要輔助總經理進行公司業務的開展和戰略的決策。

  第一季度是很重要的,我們決定投入研發技術類和實用類的手機,設計完成後就開始購買機器、材料、廠房,招聘員工,開發市場,做廣告等等,一切都有條不紊,當然由於我們的經驗不足,因此我們還是不可避免的犯一些錯誤,比如購買了過多的裝置和個人致使工廠產能過剩,倉庫的材料不夠,卻又沒有資金購買材料,只能空置機器和工人,造成了一些損失。不過在第二季的時候,我們改正錯誤,將資金合理地分配在各項花費上,不會導致缺少材料或人員而無法生產的情況。

  第二季度開始時我們的訂單並不多,可能是由於市場定位和產品生產的問題沒有及時的查明,我們小組錯失了佔領市場份額的好機會,這也導致了後來的市場份額一直較低。根據我們新接手的訂單數量,我們及時的調整了市場戰略和產品計劃,將資金放在實用類的手機產品,並擴充套件市場發展渠道,並招聘了十幾名市場營銷人員和個人,增加產能和銷售能力。

  第三季度,我們的一期戰略終於有所收效,小有盈利。這給了我們小組的信心,繼續增加原材料的採購和裝置的購置,並相應增加個人和銷售人員。同時上期的廣告投入也帶來了一些累積效應。我們小組也對公司的生產線進行了升級和產品的認證。

  第四季度,訂單的增加並沒有如同我們預期的一樣,而是出現了被罰款的風險,我們不得不將一些訂單出售,以避免被罰款。同時我們也調整了產品生產計劃,減少產量,增加高檔、利潤較高的產品投入。

  第五季度,公司的業務盈利突破百萬,但是仍然無法和市場老大幾千萬相比,市場份額不是那麼容易讓奪取的,我們不得不開始尋求新的盈利方法,投入資金生產時尚和科技類手機。

  第六季度以後我們的產品訂單一直沒有較大的增長,雖然我們提高了原材料訂購,擴建廠房,增加了眾多員工,不過盈利增加並不明顯。一直到八季結束,我們仍然還是第六名。看著倉庫堆積的產品和原材料,和永遠的第六名,雖然多少有些遺憾,但是我們畢竟學到了一些公司設立的相關經驗,瞭解到了創業的艱難,我希望能夠為我們以後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篇二

  通過這次學院組織的自主創業培訓的授課指導,讓我更明確了自主創業道路的艱難,創業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講,並不陌生但也不親近。創業無疑是實現理想的一種很“光鮮”的方式,以此同時,創業往往伴隨著的是高付出、高風險、知識面有限和技術能力不夠等,這使許多大學生望而生畏,更多人則認為自身能力不足。短短的幾節的創業培訓課程就在不知不覺中拉下了帷幕。在這集聚130人左右的教室裡,一起分享著授課老師們的經驗與遇見的一些相關創業的資訊,還有便是和同學們一起組隊,模擬的一些商業遊戲,或多或少的體驗到了創業之中存在的一些細枝末節。

  由於本身就是學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對市場方面的知識較為熟悉,所以一開始的幾節課更加深我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因而,對於我來說,之前所學習的諸如SWOT分析、市場調研、盈利模式等知識,掌握起來較為容易。但是,之前的知識都只是停留在書本上,並未用於實踐中,這次通過實訓,我更好的掌握了這些知識,知道了怎樣將這些知識運用於我們的實際操作、創業歷程、公司運營中。此外,我認為在這次的實訓課中,我收穫最大的就在於財務方面,之前我學習的內容,不管在專業學習領域還是在實訓課程中,都比較偏向於市場,沒錯,要成功的經營商品,必須對市場有著充分的瞭解和準備,但是,一個公司成功的運營也離不開公司內部財務的正確操作。公司的資金管理、財務的正確運算,讓我從一個對財務知識毫無概念的人成為了一個能初步瞭解財務,運算相關資料的人,同時也讓我明白了,成功的創業不僅僅要對自己擅長的領域能夠熟練地運用,同時也要對自己所要創業的專案在一定程度上的瞭解。

  作為當代大學生,通過在課堂上學的一些相關的理論基礎知識,教會我們要有創新精神,有對傳統觀念和傳統行業挑戰的信心與慾望:教會我們要有年輕的血液、蓬勃的朝氣,以及“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對未來充滿希望,這些都是創業者應該具備的素質,這也往往造就了大學生創業的動力源泉,成為成功創業的精神基礎。

  大學生創業的最大好處在於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長經驗,以及學以致用;最大的誘人之處是通過成功創業,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證明自己的價值。但是創業的道路是艱難的,《窮爸爸,富爸爸》的故事告訴我們,創業的成功與否不

  一定與知識的積累量成正比,沒有很高的學歷在創業競爭中也一樣能立足於不敗之地,關鍵是創業的方向,方式和方法。有的時候還要看準時機,看準市場的潛力。就好比比爾蓋茨,他之所以能財源滾滾,就是因為他看到了計算機在人類的生活中會起到越來越好的作用,這個市場有無限的潛力,也就是需求會無限增大。

  我們對於《誰動了我的乳酪》這個寓言故事並不陌生,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我們擁有的乳酪其實是在不斷變化的,也就是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上所握有的籌碼是不斷變化的,不更新就會被用完,不注意儲存就會變質。所以這提醒我們隨時要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在今後的生活中要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增加自己的社會競爭力,這樣才有利於我們更好的立足於社會,更好地實現我們的創業理想。

  但在創業的道路上,作為大學生,往往急於求成、缺乏市場意識及商業管理經驗,對市場營銷等缺乏足夠的認識,常常盲目樂觀,大學生對創業的理解還停留在僅有一個美妙的想法與概念上,沒有充足的心裡準備。對於創業中的失敗和挫折,許多創業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喪消沉。大家以前創業,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態自然都是理想注意的。其實,成功的背後還有更多的失敗。看到成功也看到失敗,這才是真正的市場,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年輕的創業者們變得更加理智。

  此外,在大學生提交的相當一部分創業計劃書中,許多人還試圖用一個自認為很新奇的創意來吸引投資。這樣的事以前在國外也確實有過,但在今天這已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了。現在的投資人看重的事你的創業計劃真正的技術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複製的,以及市場盈利的的潛力有多大。而對於這些,你必須有一整套周密的可行性論證與實施計劃,決不是僅憑三言兩語的一個注意就能讓人家掏錢的。

  再者就是大學生的市場觀念較為淡薄,不少大學生很樂於向投資人大談自己的技術如何領先與獨特,卻很少涉及這些技術或產品究竟會有多大的市場空間。就算談到市場話題,他們多半隻會計劃花錢做做廣告而已,而對於諸如目標市場定位與營銷手段組合這些重要方面,則全然沒有概念。其實,真正能引起投資人興趣的並不一定是那些先進的不得了的東西,相反,那些技術含量一般卻能切中市場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常常得到投資人的青睞。同時,創業者應該有非常明確

  的市場營銷計劃,能強有力地證明盈利的可能性。

  就我個人的觀點,我覺得提倡大學生自主創業無可厚非,但是要建立在不影響學習的基礎之上。很多的大學生自主創業後就整天只懂跑商家,荒廢了學業,這是十分不可取的。畢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比爾蓋茨。學習像老鷹飛翔的練習,只有把翅膀練硬了才能飛得更高。市場不同情弱者,也不會給任何實習的機會,大學生創業火焰般的熱情是否能夠融入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中?當然僅靠熱情是遠遠不夠的,創業意味著冒險和付出,也意味著失敗和挫折。王選為此付出了十八年在實驗室裡沒有節假日的艱辛,比爾蓋茨苦熬了十七年才有的今天的成就。大學生創業中不乏成功者,但也肯定經受了種種失敗和挫折以及市場經濟浪潮的考驗。在經歷了最初的創業衝動和付出之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走向成熟和冷靜,對創業和成功有了更深的理解。

  所以我們在捲入創業熱潮的同時,也要深刻地思考清楚,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自我定位,在學習和工作中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無論做什麼事,都是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只要自己從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無論最後成功與否,都是一筆不可或缺的人生財富。

  篇三

  每一個職場上的人,只有真正走上了創業之路,之前的許多困惑和抱怨才會變得少了很多,才會真正體會到權衡的難處和價值所在。只有有一天真正走到了這一步,才會真正明白做很多事情的時候,我們的方式不是要做到最理想,而是要做到最現實。

  在創業的初期,由於人手短缺,創業者在很多事情上往往都不得不親自操辦,因此很容易造成精力分散,自己的主要目標和方向淹沒在瑣事當中。所以在這個階段,明確自己的主要任務,學會適當的時間管理至關重要。

  一個人進步最快的莫過於為別人定期提供有償服務。這是因為,為別人提供定期的有償服務,一方面週期性較強,而且服務帶有一定的標準型,自己承受著來自客戶方面的巨大的質量壓力和週期壓力,促使自己在辦事過程中減少了隨意性和惰性;另一方面,為別人提供服務能取得相對可觀的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刺激和激勵了自己,從而使奮鬥充滿了動力。

  與給別人打工相比,自己創業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強。在薪金體制下,一個員工可以對老闆或者公司進行抱怨,工作的質和量可以受自己的喜怒哀樂的影響,甚至可以在特定情況下適當偷一點懶而自己的收入不受太多影響。而一個當老闆的,則完全沒有這些自由,任何一方面的事情做得有點不到位,都會在自己的發展和業績上很快體現出來。事情幹多幹少,幹好幹壞,完全都是自己的。

  在創業初期,由於自己在很多方面缺乏經驗或者是資源的積累,最好是選擇和別人進行合作,這種合作既可以是與別人合夥搞專案的形式,也可以是外部協作的形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來說,選擇適當的外部協作形式,對於初期的創業者來說更為重要。

  對於個體創業者而言,在創業初期,最好選擇至少兩個人進行合夥,尤其是有一定的客戶需要服務的時候。任何人都會有一些特殊事務或者突發性事件需要處理,如果只有自己一個人的話,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很難在二者之間進行兼顧。但是如果有人合夥,在一些突發性事件需要處理的時間,合夥方彼此之間可以有一個協調和照應。

  對於創業者來說,一個很大的挑戰是來自於家庭的壓力。由於創業者事務繁雜,基本上都需要親自處理,休息時間和工作時間沒有太多界限,大多數人處於“工作狂”狀態,和家人特別是愛人之間的溝通相對較少,如果又缺乏對方理解的話,則很容易出現問題。

  真正創業的人,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情,應該是對自己一個的日程作一個簡單的計劃,儘量將自己的時間有效地規劃起來。這種日程上的安排不一定非得要寫在紙上,但即使只在我們的大腦裡,也一定要非常清晰。

  自由職業者“自由”的含義,在很大程度上是限於時間安排上的自由,但是在任務和工作量上並不一定會“自由”,自由職業者的忙碌和所承受的壓力在很大程度上往往超過了上班族們的想象。如果瞭解了真實情況以後,上班族們不一定會在羨慕那些“自由職業者”了。

  創業者的“小老闆”精神,是職場當中最為難能可貴的一種精神,敢於冒險、敢於接受壓力和挑戰、具有堅忍不拔的品格,是這種精神的內涵。無論最後成功與否,擁有創業經歷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最為寶貴的財富。在相當大程度上來講,打工者需要的是一種“狗”和“貓”的精神,而創業者需要的一種“狼”的精神。

  儘管創業路上千頭萬緒,忙上加忙,但我們還是要定期不定期抽出時間來總結自己的想法和經歷,使自己頭腦當中一些模糊的東西逐漸清晰起來,系統起來。“小道在學,大道靠悟,靜中求智”,一個人學習到一定程度以後,再也沒有人可以作為你現成的理想老師,你自己的一切事情只能靠自己去實踐,靠自己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