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手起家創業致富故事

  但看到報道某某富翁身價如何如何,是否也會眼紅,妒忌他們的好出身,但是也有一些人,他們埋頭苦幹,最終白手起家創業致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青島飛洋創業神話:撿礦泉水瓶到千萬富翁

  楊磊,山東濟寧市唐口機械鑄造廠董事長。從開始撿礦泉水瓶子掙生活費,到創造了三百多個新的崗位和超千萬的新財富,完成了完美的蛻變。這一神話如何創造,我們來看看他的蛻變歷程。

  楊磊是青島飛洋學院白手起家、創業成功的突出代表。出身於魯西南地區的楊磊,家境並不富裕。2003年踏入飛洋學院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學習,刻苦鑽研國際貿易相關知識及經營理念。因為在校期間,本身家裡經濟條件一般的他,為了更好地完成學業,減輕家中父母的負擔,起初靠收集變賣學校內部的礦泉水瓶。依託學校的企業大學辦學模式的背景下,在校期間的楊磊就充分利用了暑假及實習時間,深入社會,努力實踐,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積累了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第三學期在青島膠南巨集達機械廠實習,親身經歷了從原材料到產品的生產全過程,感受到了在原材料與產品中間高額利潤的價值空間,漸漸萌發了自己將來創業的念頭,這也是他的第一次創業過程。

  但出身農村的楊磊,苦於沒有創業所需的啟動資金。因為他大學專業是國際貿易實務,老家濟寧金鄉生產大蒜。經過朋友提醒何不運用專業知識做大蒜出口貿易。但當時沒有自己的公司,他就採取了一種巧用資源的方式,依靠別人的公司來做自己的業務,也算實現了自己的第二次創業。畢業回到家鄉,他發掘身邊的一切資源,利用金鄉大蒜具有防癌等醫療功效,同時也深受西方國家歡迎的優勢,結合自己大學中所學國際貿易專業知識,將金鄉的大蒜出口到英國,獲得了8萬元的利潤,成功賺回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他利用自己紮實的專業知識,使身邊的相關資源達到最有效的配置,發揮到最大的潛能,幾年的時間,賺到了近400多萬元。

  初嘗喜果的他,又選擇了外貿貨運業務。因為做外貿貨運業務,需要經常外出聯絡業務,瞭解的業務面也越來越寬。濟寧是個工業城市,他個人對機械方面比較喜歡,利用現有的資金,轉向了機械行業,以裝置維修作為切***,到現在轉變為現有公司的主導產業。

  2006年在濟寧市創辦了任城區唐口姜廟鑄造廠,註冊資金400萬元,年收益達500萬元以上,現有職工300餘名,產值過千萬。他創造了三百多個新的崗位和超千萬的新財富。楊磊的企業,從最初維修到生產產品,產值過千萬,現在大約處於創業中期階段,他自己也定位比較準。現在有自己的產品意味著將來也有自己的品牌。

  當被問起這位年輕的創業家最大的創業體會是什麼時,他說:“年輕是最大的財富,即便摔倒了,還可以再站起來,就像過河一樣,一條河一百米,你已經走到五十米,往後退也是五十米,往前走也是五十米,只有往前走,才能不退回起點。一百米是個過程的點,也許就是人生的一個過渡段。”

  談起對母校的深深的感情和對飛洋學院的莘莘學子的期望時,楊磊說,那就是在學校要學好專業知識,同時擴充套件自己的思維。什麼思維?就是你的社會應變能力。他當時上大學的時候週末很少在學校,一般去外面跑,去接觸社會,接觸企業。只有這樣,才能利用所學的知識,加上社會能力,在就業方面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因為在學校交際圈畢竟只是同學和老師,只是個平面的關係。而社會上每個人都是立體的,不是面,也不是點。要對自己有個合理的職業規劃,需要你去分析,自身特長是什麼,認為自己比較適合創業的,可以給自己一個定位。比如自己,第一濟寧金鄉盛產大蒜,第二濟寧是工業城市。工業城市,機械方面比較發達,這就是他的機會。他的興趣是對機械特別愛好,希望在機械行業有一定的發展或者建樹。他的特長,雖然不是專業技術人員,但他是企業負責人,可以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做技術。他原先的定位,收礦泉水瓶和出口大蒜,隨著發展有所改變,在不同階段對創業都有不同的定位,每次都是一次提升。如果要定位準確,一定要把自己的優勢、自己的願望和周邊的人帶來的機會,反覆思考三者之間的關係,並且反覆調整、提升,這樣才可能一步一步成功走向創業。

  80後退伍軍人偏僻山村創業養蝦 年收入500萬

  7月11日,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沙金村,天氣異常悶熱。27歲的張正全和工人一道,正忙著將一張張捕滿鮮蝦的網從蝦池裡撈上來,再裝上車。“這麼悶熱,希望不要下雨,否則,這些蝦就運不出去了,如果雨下大了,又像上次那樣,就慘了。”張正全有些擔憂地望著天,豆大的汗珠一串串地從臉上淌下。

  附近村民們都很奇怪,這個“80後”的年輕人,為啥子要放著城裡的好日子不過,來這裡吃這種苦。

  軍旅生活

  讓“公子哥”變了樣

  張正全家在沙坪壩,在周圍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產品生意,優越的生活條件讓張正全這輩子哪怕不工作,也會衣食無憂,朋友們常開玩笑叫他“張公子”。

  2003年,父親張佐明將高中畢業的張正全送進了部隊,退伍後不久,張正全突然對父親說想在重慶自己搞個海蝦養殖場。雖然兒子的想法讓張佐明既驚訝,又欣慰,但他並不放心:“他沒吃過苦,我擔心他幹不好。”

  較了幾個月的勁,張正全終於說服了父母,專程到福建考察學習了海蝦淡養技術。2011年,父母幫他投入了近1000萬元,在合川區太和鎮沙金村建成了重慶傲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張正全流轉了260畝土地,平整後建起了20多口蝦池。又從沿海空運來基圍蝦苗和海水,再就地逐漸淡化飼養。目前在重慶市,用這種技術養蝦的,只有兩家。張正全正是看中了這一產業的市場前景。

  張正全說,是3年部隊生活改變了他:“我不能一輩子啃老,自己的未來得靠自己雙手打拼。”

  不怕吃苦

  就怕老是下雨

  就這樣,張正全一個人來到偏僻的沙金村,租了一間民房,開始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每天,他都和聘請的農民工一起,頂著嚴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著,有時一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兩年下來,張正全白皙的面板變得黝黑,人也瘦了一大圈。

  才到太和時,張正全很不習慣,這裡沒有鬧市的燈紅酒綠,沒有舒適的家。對他來說,更難捱的是寂寞。“以前晚上常常和朋友一起出去喝酒唱歌,可現在這裡,晚上只能一個人躺在床上對著天花板發呆。還好,現在慢慢適應了。”張正全說他不怕吃苦,就怕老是下雨。

  蝦場位於涪江邊上,張正全當初選擇這裡,就是看中了涪江優質的水源,可正是這條涪江,讓他連續兩年遭遇了巨大損失。

  去年7月和前不久的暴雨讓涪江水位上漲,漫進了蝦池,蝦和大閘蟹跑了很多:“每次損失都在20萬元以上。”張正全說,他打算拉網,或將蝦池堤壩抬高加固,否則年年都會因此遭遇損失。

  對張正全來說,下雨還會出現一個問題。“蝦場到太和場鎮並不遠,可有一段約1公里長的陡坡土路,一下雨,運蝦車根本出不去。”令他欣慰的是,目前當地政府正在考慮硬化這段路。

  他學到的

  不僅僅是如何創業

  張正全請了十多個當地農民工,蝦場閒時,還將他們介紹到其父位於渝北三亞灣海鮮市場的餐館幫忙。

  “張老闆人好,隨和,一天80—100元的工資,從不拖欠。而且我們每天只工作8小時,超出時間,還另算加班費。”附近農民周純友說,蝦場建起後,他和好幾個村民都不再外出打工,到這裡掙錢來了。

  目前,張正全的蝦場每年可產兩季,每季蝦飼養約3個月就可上市,年產量60多噸,年收入500萬元。

  “銷路不愁,價格也可以,每斤都在35元以上,只是這些蝦池一年總有約半年時間閒著。”張正全說如果蓋上大棚,安裝鍋爐加熱,冬季也可養蝦,就可實現一年3季。但這需要更龐大的資金,張正全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自己掙了錢,再擴大規模、改善設施吧。還得將父母為我提供的本錢還上。”

  “部隊生活讓我明白了,好生活要憑自己的雙手去開創。這兩年養蝦經歷讓我瞭解了農村、明白了掙錢的不易,這或許是我這兩年最大的收穫吧!”張正全說。

  80後退伍軍人偏僻山村創業養蝦 年收入500萬

  7月11日,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沙金村,天氣異常悶熱。27歲的張正全和工人一道,正忙著將一張張捕滿鮮蝦的網從蝦池裡撈上來,再裝上車。“這麼悶熱,希望不要下雨,否則,這些蝦就運不出去了,如果雨下大了,又像上次那樣,就慘了。”張正全有些擔憂地望著天,豆大的汗珠一串串地從臉上淌下。

  附近村民們都很奇怪,這個“80後”的年輕人,為啥子要放著城裡的好日子不過,來這裡吃這種苦。

  軍旅生活

  讓“公子哥”變了樣

  張正全家在沙坪壩,在周圍朋友眼中,他是“富二代”,父母做了30多年海產品生意,優越的生活條件讓張正全這輩子哪怕不工作,也會衣食無憂,朋友們常開玩笑叫他“張公子”。

  2003年,父親張佐明將高中畢業的張正全送進了部隊,退伍後不久,張正全突然對父親說想在重慶自己搞個海蝦養殖場。雖然兒子的想法讓張佐明既驚訝,又欣慰,但他並不放心:“他沒吃過苦,我擔心他幹不好。”

  較了幾個月的勁,張正全終於說服了父母,專程到福建考察學習了海蝦淡養技術。2011年,父母幫他投入了近1000萬元,在合川區太和鎮沙金村建成了重慶傲海水產養殖有限公司。

  張正全流轉了260畝土地,平整後建起了20多口蝦池。又從沿海空運來基圍蝦苗和海水,再就地逐漸淡化飼養。目前在重慶市,用這種技術養蝦的,只有兩家。張正全正是看中了這一產業的市場前景。

  張正全說,是3年部隊生活改變了他:“我不能一輩子啃老,自己的未來得靠自己雙手打拼。”

  不怕吃苦

  就怕老是下雨

  就這樣,張正全一個人來到偏僻的沙金村,租了一間民房,開始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每天,他都和聘請的農民工一起,頂著嚴寒酷暑在工地上忙活著,有時一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兩年下來,張正全白皙的面板變得黝黑,人也瘦了一大圈。

  才到太和時,張正全很不習慣,這裡沒有鬧市的燈紅酒綠,沒有舒適的家。對他來說,更難捱的是寂寞。“以前晚上常常和朋友一起出去喝酒唱歌,可現在這裡,晚上只能一個人躺在床上對著天花板發呆。還好,現在慢慢適應了。”張正全說他不怕吃苦,就怕老是下雨。

  蝦場位於涪江邊上,張正全當初選擇這裡,就是看中了涪江優質的水源,可正是這條涪江,讓他連續兩年遭遇了巨大損失。

  去年7月和前不久的暴雨讓涪江水位上漲,漫進了蝦池,蝦和大閘蟹跑了很多:“每次損失都在20萬元以上。”張正全說,他打算拉網,或將蝦池堤壩抬高加固,否則年年都會因此遭遇損失。

  對張正全來說,下雨還會出現一個問題。“蝦場到太和場鎮並不遠,可有一段約1公里長的陡坡土路,一下雨,運蝦車根本出不去。”令他欣慰的是,目前當地政府正在考慮硬化這段路。

  他學到的

  不僅僅是如何創業

  張正全請了十多個當地農民工,蝦場閒時,還將他們介紹到其父位於渝北三亞灣海鮮市場的餐館幫忙。

  “張老闆人好,隨和,一天80—100元的工資,從不拖欠。而且我們每天只工作8小時,超出時間,還另算加班費。”附近農民周純友說,蝦場建起後,他和好幾個村民都不再外出打工,到這裡掙錢來了。

  目前,張正全的蝦場每年可產兩季,每季蝦飼養約3個月就可上市,年產量60多噸,年收入500萬元。

  “銷路不愁,價格也可以,每斤都在35元以上,只是這些蝦池一年總有約半年時間閒著。”張正全說如果蓋上大棚,安裝鍋爐加熱,冬季也可養蝦,就可實現一年3季。但這需要更龐大的資金,張正全不好意思再向父母伸手:“等自己掙了錢,再擴大規模、改善設施吧。還得將父母為我提供的本錢還上。”

  “部隊生活讓我明白了,好生活要憑自己的雙手去開創。這兩年養蝦經歷讓我瞭解了農村、明白了掙錢的不易,這或許是我這兩年最大的收穫吧!”張正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