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產的經營方式

  國有資產經營是指國有資產的所有者和代理人為了保證國有資產的優化配置、合理利用,提高執行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充分發揮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而進行的一系列籌劃、決策活動。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目前,常見的國有資產經營的方式有:

  1、國有資產的股份制經營

  國有資產的股份制經營,是指國家通過與其他投資主體聯合興建股份制企業,收購其他企業股份或對原國有制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運用國有資產,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產權明晰,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企業擁有法人財產權,構建所有者、經營者、生產者之間的制衡關係,建立企業內部科學管理制度,真正實現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照章納稅,具有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能力目標的經營方式。 2、國有資產的集團經營

  國有資產的集團經營,指國家授權有關企業集團對其所屬企業的國有資產實行統一管理、經營。這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資產經營的重要方式。

  3、國有資產的委託經營

  國有資產的委託經營,是指在不改變國有資產所有權及資產最終處置權的前提下,國家將國有資產委託給有關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及其他組織經營管理的方式。

  4、國有資產的承包經營

  國有資產的承包經營,指在堅持國有資產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按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原則,以承包經營合同形式確定國家與企業間的責、權、利關係。在承包合同範圍內,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管理制度。

  5、國有資產的租賃經營

  國有資產的租賃經營,是指在不改變國有資產所有制性質的前提下,國家將部分國有資產出租給有關承租人經營。

  國有資產的經營預算

  一、建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的必要性

  1.維護國有資產所有者權益的必然要求。為了解決國有資產所有者缺位及政府多頭干預的問題,按照“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的方針,許多地方成立了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公司,政府將經營權交給授權經營公司行使。然而由於相應的配套措施、特別是監督機制尚未健全,授權經營公司同樣出現了“所有者缺位”的現象,資產經營中所有者權益得不到保障,資產經營收益也不能及時足額上繳。因此,有必要通過建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對企業資產收益分配和產權變動等資產經營活動進行規範。 2.提高國有資產總體運營效益的需要。通過建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可將各部門國有資產經營收益集中起來,納入自身預算體系,並以效益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進行資本投資規劃,解決存量調整和增量投向問題,有利於合理配置資金,真正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中國國有資產總量達10萬億元,各類企業佔有的國有資產達7萬多億元,若不能取得盈利,不建立國有資本收益收繳制度,那麼建立健全的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不可能的。

  3.完善國家預算制度的需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拓寬財政職能範圍,加強財政調控能力,對不同性質的預算資金採取不同的管理,全面反映政府活動的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及社會保障預算,壯大國有經濟,提高企業運營效益,最終將為公共財政預算提供更多的收入來源。因此,國有資產經營預算不僅是複式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公共財政預算的重要經濟基礎。

  4.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的需要。通過建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可建立一套國有資產存量和流量的總賬,及時、全面地反映國有資產投入及其產出的數量、效益、結構等情況,為國家提供預警監督資訊,為巨集觀經濟調控提供資產數量和質量的依據,以實現分類指導,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實現國有經濟的“有進有退”。

  二、建立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的目標

  1.加強對國有資產的整體規劃和調控,進一步規範國有資產管理、監督、運營主體之間的關係,以實現國有資產權益的最大化。 2.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國有資產出資人的收益權,完善收益分配的管理程式,維護國有資產出資者的合法權益。

  3.強化國有資產運營的過程監控,加強國有資產經營收益管理,提高國有資產運營質量。

  4.形成一套既符合國有資產管理需要,又能體現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公司內部規範化運作的制度及程式。

  三、國有資產經營預算與公共財政預算的區別

  1.依據權能不同。國有資產經營預算依據的是國有資產所有權及其派生出來的收益索取權和支配權;公共財政預算依據的則是國家公共權利及其派生出來的對國民經濟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權。

  2.目標取向不同。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目標是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公共財政預算側重於實現最佳社會效益.

  3.收支範圍不同。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收支範圍限於國有資產經營企業或佔用企業;公共財政預算收支範圍涉及全社會所有的經濟成分,其範圍比前者大。

  4.收支形式不同。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收入以收繳經營利潤為主,支出則以投資形式出現,資金具有周轉性、有償性特徵;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以稅收為主,支出則採用撥款方式,主要用於社會公共支出,資金具有一次性、無償性特徵。

  5.管理手段不同。國有資產經營預算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以產權為紐帶,二者之間是地位平等的民事契約關係;公共財政預算中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是不平等的行政隸屬關係。

  6.籌資渠道不同。國有資產經營預算除收取收益外,還可以通過發放貸款、發行股票和債券、實行股份制等形式向銀行、單位、個人及外商籌集資金,比公共財政預算的籌資更具多樣性、靈活性和廣泛性。

  四、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的基本

  1.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報表體系。主要包括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收支表、相關附表和編制說明書等。其中,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收支表是指通過運用收入、支出類科目,反映國有資產主要資金來源及其使用方向。不同型別的編制主體,政府或授權經營公司的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收支表內容是有差異的;即使是同一型別的編制主體,不同地方、不同時期的有關內容也是可以不同的,有逐步完善的過程。在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公司的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收支表中,收入專案包括國有資產經營收益、資本性融資收入、其他收入及歷年結餘收入等;支出專案包括國有資產運營支出、資本投入、債務性支出、其他支出及結轉支出等,不同型別的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公司,其經營預算收支表可以有所調整;附表則主要為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編制說明書則是對報表中主要指標的形成及變動原因進行詳細說明。 2.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的配套制度。①明確資產經營者的財務責任,包括財政部門作為出資人在資產和財務管理方面的責任,以及對投入國有資本在資產和財務管理方面的責任;②明確與財務責任相關的考核辦法,將獎勵與懲罰、激勵與約束有機結合起來,建立一套完善的國有資本保值增值考核與評價體系、經營者激勵機制和風險責任制度;③建立有效的外部財務監督機制,對投入國有資本的企業派駐財務總監,委託中介機構進行審計、監督和反映企業的經營行為和財務狀況;④規範企業籌資和投資行為及方式,包括國有資本的增加和減少、國有股權的設定等;⑤規範企業的成本費用管理,包括工資分配、業務招待費、企業壞賬損失、大宗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損失、投資損失等專案的監督以及企業捐贈等專案,實施規範的管理辦法;⑥監督企業資產重組中的產權變動及其財務狀況變化,規範企業的資產重組行為,包括國有企業合併分立、對外投資、轉讓、質押、擔保、國有股減持、關閉破產等國有資本的變動管理,注重國有資本的優化配置,建立國有資本的進入退出機制;⑦規範企業的分配政策,包括稅後可供分配利潤、產權轉讓收入的收繳、收益分配使用的原則和辦法等。

  五、逐步推進國有資產經營預算工作

  1.應將資本預算分為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公司預算和政府預算兩個層面,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公司預算是基礎。在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公司預算完成後,再彙總國有資產授權經營公司的預算,形成政府預算。在形成政府預算框架階段,要採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結合,由試點地區和試點經營公司在彙總所屬授權經營公司或所屬全資、控股公司經營狀況的基礎上,根據本地區或本公司規劃和上年度執行的實際情況,彙編本地區或本公司下年度預算草案。 2.堅持收支平衡原則。明確該預算的管理物件為經營性國有資產。在當前財力狀況下,有多少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收入,就安排多少用於國有資產經營預算支出,預算收入適當留有餘地,支出不留缺口。

  3.分階段實施。第一階段選擇具備條件的公司和地區試編預算;第二階段擴大試點範圍,形成地區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的全面資訊控制;第三階段適當集中部分預算資金,進行統一調配。

  4.預算執行階段。由財政部門將上級部門批准的預算草案下達試點地區和試點運營機構,作為正式的預算執行。財政部門要定期與不定期地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分析預算指標實現的因素,並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