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大學生創業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呢?該如何解決呢?為此由小編為大家分享,歡迎參閱。

  大學生創業建議及措施

  1、搭建平臺,對接專案,跟蹤服務。政府人才機構網站是連線大學生和企業的好平臺,網站可以開闢大學生創業頻道,有利於搭建專案合作平臺。政府、社會和高校要共同努力,為大學生自主創業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首先,政府要高度關注大學生創業,大力支援高校開展創業活動。設立政府性創業獎學金、創業基金,在全社會營造出“良好”的創業氛圍;就社會而言,要高度關注和支援大學生創業活動,為他們的創業提供必要的指導,創造寬鬆的環境;高校也應該制定相關政策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特別是倡導大學生進行創業的思考與實踐,如通過設立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所,設立創造發明獎、允許休學創辦企業等。

  2、交流經驗,提升能力,增加理性。政府人才機構可將服務視窗和網上創業平臺登記的有創業意願的大學生聯合起來,建立相互交流的QQ群,成立“創業俱樂部”,邀請推廣企業專案的企業家們召開聯誼會,進行經驗交流,現場指導,最終實現成功創業。顯而易見,身邊的成功案例對大學生的激勵作用尤為明顯。被譽為“中國創業第一人”的楊錦方用所學的計算機專業知識註冊和創辦了視美樂公司,成為成功創業的典範。不少新聞媒體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報道,在社會上颳起了第一次創業旋風。很多學生就是在這次報道的影響下開始關注大學生創業活動的。

  3、建立機制,完善體系,常態服務。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將一些對大學生扶持政策的落實,交由政府人才機構進行前期受理,以形成創業大學生與人才機構和政府職能部門的有效對接機制。同時,建立大學生創業相應的保障體系。高校應定期組織開展各種專業競賽、創業研究、創業大賽等活動,以利於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要將競賽中選拔出來的部分應用性強的成果,通過改進、提高、推廣並最終走向產業化,營造出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要建立創業基地,幫助、扶持學生進行真正的創業活動。通過出臺優惠政策,為在校大學生或畢業生創業提供必要的優惠條件和政策保障。

  總之,創業作為就業的一種模式,與其他就業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創業者不是被動地等待他人給自己“飯碗”,而是主動地為自己或他人創造“飯碗”。目前,我們國家通過工商、稅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提倡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之所以提倡大學生創業,除了創業不失為緩解目前就業壓力的一條解決途徑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大學生要具有一種敢於開拓精神。“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學生,是中國最具活力的群體,如果失去了創造的衝動和慾望,而僅僅安於現狀和守成,那麼中華民族最終將失去發展的不竭動力。

  大學生創業主要問題

  1、創業成才的理念尚未廣泛形成

  在大學生的教育培養過程中,創業思維和創新精神教育缺乏,創業理念的樹立和志向的確立引導不夠。許多大學生只是從書本上認識創業,趨於理想化,對創業沒有理性認識,對創業停留在想象中。大學生有理想有抱負,但“眼高手低”,使其在創業過程中只能“紙上談兵”,對具體的市場開拓缺乏相當的經驗與相關的知識。大學生創業大多是基於自身技術上的優勢,沒有認識到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並不僅僅是技術上的較量,更是經營理念、經營手段等方面的競爭,更要求創業者對營銷、財務、管理、稅務、法律、風險等都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

  2、創業知識技能缺乏

  大多數大學生對創業資訊的收集、創業條件的評估、創業行業的選擇、創業計劃書的製作等創業準備和計劃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創業管理素質修養明顯不夠。目前很多高校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創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單純重視就業教育、就業指導,教育內容大多侷限於階段性的創業計劃競賽,而對學生自我創業意識和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對投資專案論證、資金籌措、產品技術、質量管理、市場開發、人際關係、商業法規及政府相關政策等方面的內容涉及較少。其次缺乏為企業培養和提供創新型人才的環境。大多數企業認為,我國高校培養的大學生缺乏創新能力、責任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大學生承認,自己最缺乏的是:創造力、組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而這些素質,恰恰是創業所必須的。

  3、創業認識膚淺, 缺乏“ 風險意識”

  許多大學生創業缺乏風險知識、“風險意識”和承擔創業風險的勇氣,不能正確認識到風險的存在,也不懂得采取有效的防範措施,至使東拼西湊籌集到的一點資金創業,不但未能贏來事業的發展,反而弄得血本無歸。

  4、創業政策體系亟待完善

  一是國家尚未出臺專門鼓勵扶持大學生群體自主創業的政策。二是創業資金嚴重不足。三是創業扶持政策宣傳力度不夠。

  5、創業服務滯後

  一是專門管理服務機構缺乏。二是創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滯後。三是缺乏專業的創業諮詢服務和績效評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