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汙染的原因

  汙染***pollution***是指自然環境中混入了對人類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質,其數量或程度達到或超出環境承載力,從而改變環境正常狀態的現象。那麼有哪些呢?小編和你們分享。

  

  1、大氣汙染問題:

  2000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95萬噸,居世界第一位。據專家測算,要滿足全國天氣的環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現有基礎上至少削減40%。此外,2000年中國煙塵排放量為1165萬噸,工業粉塵的排放量為1092萬噸。大氣汙染是中國目前第一大環境問題。

  2、水環境汙染問題:

  中國七大水系的汙染程度依次是:遼河、海河、淮河、黃河、松花江、珠江、長江,其中42%的水質超過3類標準***不能做飲用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汙染引起。

  3、垃圾處理問題:

  中國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噸,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噸,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汙染已蔓延全國各地。

  4、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

  目前,中國國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積還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中國每年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內蒙古一些地區的居民被迫遷移他鄉。

  5、水土流失問題:

  中國全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多億噸,每年流失的土壤養分為4000萬噸標準化肥***相當於全國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來,中國水土流失毀掉的耕地總量達4000萬畝,這對中國的農業是極大損失。

  6、旱災和水災問題:

  20世紀50年代中國年均受旱災的農田為1.2億畝,90年代上升為3.8億畝。1972年黃河發生第一次斷流,1985年後年年斷流,1997年斷流天數達227天。有關專家經調查推測:未來15年內中國將持續乾旱。而長江流域的水災發生頻率卻明顯增加,500多年來,長江流域共發生的大洪水為53次,但近50年來,每三年就出現一次大澇,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7、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破壞較嚴重的國家,高等植物中瀕危或接近瀕危的物種達4000-5000種,約佔中國擁有的物種總數的15%-20%,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聯合國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佔總數的1/4。中國濫捕亂殺野生動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動物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屢禁不止。

  8, WTO與環境問題:

  中國加入WTO將面臨兩方面新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國際上的"綠色貿易壁壘"。由於中國目前的環境標準普遍低於發達國家的標準,中國的食品、機電、紡織、皮革、陶瓷、菸草、玩具、鞋業等行業的產品將在出口貿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於國際市場對中國的礦產、石材、藥用植物、農產品、畜牧產品的大量需求,可能會加重中國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破壞。同時,中國可能成為國外汙染密集型企業轉移的地點和大量的國外工業廢物"來料加工"的地點,這將極大地加重中國的環境問題。

  中國環境汙染治理措施

  1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

  開展環境保護專項行動,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加強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法律意識。一是把加強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教育與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結合起來,促進各級領導幹部依法行政、依法決策,克服地區和部門保護思想,堅持以人為本,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二是加強對各級、各類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法制宣傳教育,使他們在生產經營中,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樹立環保法律意識,預防和減少環境違法行為的發生;三是加強對行政執法人員的法制宣傳教育,提高他們嚴格執法、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依法打擊各種環境違法行為,為保障群眾健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2完善環保法律法規

  進一步加強環境立法,加快配套的環境法規的制定程序,加重對環境違法行為的處罰,有效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按照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嚴格依法行政,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切實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干預執法等問題;實行嚴格的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對執法人員不作為、瀆職的要嚴肅處理。

  3減少汙染物排放量

  改革能源結構,多采用無汙染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和低汙染能源***如天然氣***,對燃料進行預處理***如燒煤前先進行脫硫***,改進燃燒技術等均可減少排汙量。另外,在汙染物未進入大氣之前,使用除塵消煙技術、冷凝技術、液體吸收技術、回收處理技術等消除廢氣中的部分汙染物,可減少進入大氣的汙染物數量。

  4增加對汙染物的處理能力

  推進汙染治理市場化。堅持“汙染者負擔、治理者受益”的原則,合理確定城市汙水、垃圾處理收費標準,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汙水、垃圾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鼓勵汙染治理產業化,促進專業化集中治汙,培育市場化運作機制;推進環境諮詢服務業市場化程序。

  5加強環保部門的監管力度

  一是實施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對排汙單位實行排汙許可制度。二是強化環境准入,從源頭和過程減少新上專案帶來的環境問題。三是建立嚴格的產業淘汰制度,對造紙、釀造、冶煉、煉焦、印染、建材等行業中規模不大、汙染嚴重的企業或生產線實行強制淘汰。四是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環境監管體制。地方政府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組織完成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任務。法人和其他組織負責解決自身的環境問題。

  總之,治理環境汙染,推動汙染減排、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不僅需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大工作力度,而且需要取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援,動員最廣泛社會力量踴躍參與才能有效的預防和治理環境汙染。

  中國環境汙染資料

  2007年,我國查明的各類源頭廢水排放總量2092.8億噸,廢氣排放總量637203.7億立方米。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化學需氧量3028.9萬噸,氨氮172.9萬噸,石油類78.2萬噸,重金屬***鎘、鉻、砷、汞、鉛,下同***0.09萬噸,總磷42.3萬噸,總氮472.9萬噸;二氧化硫 2320萬噸,煙塵1166.6萬噸,氮氧化物1797.7萬噸。其中,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和河北省工業汙染源數量居前5位,分別佔全國工業源總數的 19.9%、17.1%、11.8%、6.1%和 5.1%。在產生嚴重工業汙染的行業中,全國有非金屬礦物製品18.4家、通用裝置製造汙染源14萬家、金屬製品12.3萬家、紡織業10.7萬家、塑料製品業8.8萬家、農副食品加工業8.3萬家、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8.2萬家。

  工業廢水中主要汙染物產生量:化學需氧量3145.35萬噸,氨氮 201.67萬噸,石油類 54.15萬噸,揮發酚 12.38萬噸,重金屬2.43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8.5億噸,綜合利用量18億噸***其中綜合利用往年貯存量2124.44萬噸***,處置量 4.41億噸***其中處置往年貯存量1964萬噸***,2007年貯存量15.99億噸***其中符合環保要求貯存量12.11億噸***,傾倒丟棄量4914.87萬噸。

  農業源中主要水汙染物排放***流失***量:化學需氧量1324.09萬噸,總氮 270.46萬噸,總磷28.47萬噸,銅 2452.09噸,鋅4862.58噸。種植業總氮流失量159.78萬噸,其中:地表徑流流失量 32.01萬噸,地下淋溶流失量20.74萬噸,基礎流失量107萬噸;總磷流失量10.87萬噸。種植業地膜殘留量12.1萬噸。


猜你感興趣:

1.環境汙染的原因

2.導致空氣汙染主要原因是什麼

3.造成空氣汙染日益嚴重的原因

4.造成水汙染的成因是什麼

5.水汙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