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心得分享

  創業心得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創業的驅動和妨礙因素,特別是資深創業人的一番經驗總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創業者最大的誤區,把死磕認為堅持

  創業者在團隊組成,全職投入創業半年左右,會發現有許多新問題,很多新的坑。如專案開發跟不上,或專案前景並不如想象中那麼美好,又或者資金接近花光但專案仍未有起色。很多團隊這個時候會比較迷茫。是死磕到底,還是就此停止?是堅持當前方向,還是調整方向?在這危難的時刻,做出選擇非常痛苦。

  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能挑戰自我。有一些創業者會堅持,堅持著自己的目標,信仰;有一些創業者會死磕,想盡一切辦法,不顧退路;當然不乏放棄者。我們創業者大多認為,堅持不一定就是對的,但如果不堅持就什麼都沒有了。不放棄,就永遠有機會,但死磕吶,就是一條路走到黑,走到底。如何區別堅持和死磕,不同的創業者有他自己的定義。

  正所謂富貴險中求

  記得去年我見了一個90後的創業者,很有一股勁,為了創業把車賣了,信用卡全刷爆了,結果最後公司倒閉還欠一屁股債。後來他和我說了一段話:“創業失敗是必然了,成功是偶然的,堅持是必須要的,但是死磕下去是註定失敗的,有時候該放手時還是要放手,沒必要死磕”。

  很多的網際網路創業者,在資金即將耗盡,使用者增長緩慢,使用者日活下降之前,都是不會去考慮當下的情況,只是一味的繼續跟風燒錢,殊不知自己已經偏離的創業的軌道。

  創業本身就是一條不歸路,必定會經受多數人沒有的痛苦,大多數創業公司的創始人,都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幹活,更多的是另一邊還有個家要照顧,根本沒有一個可以倒下去的理由,只有拼了命的堅持,但即使這樣堅持下去,也不一定能成功。

  死磕不是堅持

  近兩三年我認識的創業的朋友有好幾個都是負債的,雖然有些拿到了融資,但現在還是屬於半死不活的情況。

  朋友A:是我同學,孩子5歲,去年做了個O2O專案的,5月份拿到的融資,當時拿到200萬天使輪對外號稱1000萬,之後大面積鋪渠道,燒錢補貼獲取使用者,年底的時候說實現盈虧了,最近跟我說如今負債20萬了。

  朋友B:是在一個活動上認識的,做了一個創業社交加電商的專案,主要是通過APP銷售一些9塊9註冊公司,商標註冊等,去年7月份拿到250萬融資,之後瘋狂招人,各種砸錢做推廣,去年年底公司人員走了一大半,前段時候跟我說融資失敗,已經欠了十幾萬,說等融到錢一切就會好的。

  朋友C:是我以前的一個同事,去年做了一個針對白領人群的定製外賣專案,說還要做APP,結果後來技術外包,線上運營外包,自己主要天天去跑渠道,年初的時候和他碰了一次面,說現在將近虧損了50萬。

  以上三個都是我關係不錯的朋友,他們一直說自己在堅持,但我認為,這更像是一個無用功的死磕,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杆。一個才剛剛起步的專案,就說要去壟斷某個行業,做巨頭,做霸主,做獨角獸。夢想一定要有,多遠大都沒關係,但請也看一看當下。

  我也算是個創業狂的,從12年就開始自己創業,期間失敗的二三個專案,但每個專案基本生命期都在6個月左右,我只想說的是,創業需要堅持,但不需要死磕,不一定說要去做獨角獸,成為BAT什麼的,這些都太遙遠了。目標是遠大的,當下是現實的。

  當然創業並沒有網上有些文章那樣悲觀,什麼100個人創業95個人會失敗。創業無非就是將自己的想法實現,如果能為社會創造或帶來價值,那麼成功不遠了,也容易賺到錢了,如果失敗了,那就別死磕了,放棄吧,重新尋找其他的方向。

  回到創業的起點:活著

  在饑荒災難的年代,一個人無論他是多麼有理想,也一定不能空著肚子,先找吃的,活下來,可以沒有面子,當然不能不擇手段,道德底線必須要有;一個公司無論想象中的未來是多麼美好,但一定要有資金流,要先活下來,能掙錢最好。如不能掙錢,但不遠後能掙錢,可以借。有明確可行的商業模式的時候,要堅持,千萬別感覺到沒面子,丟人。但如果商業模式不明確,很遠的未來也不可能有盈利的時候,你就要當心了,是否要繼續死磕下去,特別是有家庭負擔,責任時。

  創業並沒有什麼所謂的高大上,什麼公司的老闆,什麼創始人,什麼CEO,說白了這名號就是一個職位。

  創業就是能做好自我管理的一群人,在一起為著共同的目標,能正當合法的賺錢。

  創業,要先能給團隊付得起薪資,承擔起小家庭的責任,有能力的時候再能承提部分社會責任那就不錯了。

  內容創業路上的那些坑

  由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微信等平臺和渠道的興起,傳統媒體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自媒體和新媒體等形式席捲整個傳播行業。媒體的去中心化已經成為既定事實,類似一條、羅輯思維等優秀新媒體創業專案估值已經過10億了,同時年收入也非常客觀。新媒體創業的蓬勃發展意味著內容創業的春天真的來了。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內容的創業會一帆風順,專業生產內容的人,大多是個體或者是三兩個人,很多是之前有過文字經歷或者從傳統媒體轉型過來的人。他們善於製作內容、輸出內容、傳播內容。但是對於品牌運營,整體規劃,商業變現,專案融資,大多是欠缺的。像其他創業一樣,創業之路註定不平坦,甚至更崎嶇。

  股權是根本

  最開始做專案,尤其是從媒體出來或者做內容的人,難免書生意氣,羞於談錢,很多人都在想,先把事情做起來再說,股權平均,或者沒有明確的股權分配。這並不是一個成熟和可取的辦法,因為事實證明,等到事情真的有起色之後,由於沒有契約,大家面對真正的利益,開始糾結於具體利益的分配和落地。於是各種曾經和諧和海誓山盟的小夥伴開始翻臉撕逼。例如之前的羅輯思維的申音與老羅分家、首席娛樂官的合夥人鬧掰,都是與之前創業時期的股權沒有科學和合理的設定密不可分。

  但是股權的結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分餅和畫圈就可以決定的事,它需要專業的人和機構來做參考和提供建議。讓創業的團隊找到單獨的律師或者機構諮詢並落實,這似乎也並不現實。更實在的辦法的是有專門的平臺集中式的幫創業者解決問題,將團隊的損耗降到最低,讓團隊走得更遠。

  核心是內容和運營

  毫無疑問,內容是一個內容創業團隊,最需要解決也是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內容創業者在專案開始之初的觀點是,只要是好的內容,就會有市場。其實並非如此,以微信公號等內容陣地為例,充斥著大量低關注率的內容或沒有關注的內容。反而是很多媒體人或內容團隊不屑一顧的營銷號的內容,刷爆了朋友圈,不斷10萬。這是為什麼?關鍵在於方向和話題,同樣的話題領域,不同的角度,傳播效果截然不同。

  同時,隨著流媒體的發展。視訊已經到了風口期。但是視訊的製作,牽涉到策劃、器材、拍攝、後期製作、推廣、運營等環節,比文字和圖片生產成本要高出很多。視訊內容團隊的試錯,成本將會大大高於文字的生產。所以,如果基於傳播平臺的大資料分析,給到內容團隊相應的資料分析作為參考,將會大大減少摸索的成本。

  軍武次位面的CEO曾航聊到這個話題時,說之前自己在做軍事的視訊之前,準備做二次元的內容。因為近些年二次元的概念很火,資本也很追捧,但是經過大量的調研之後,發現這個領域商業模式比較有限,同時使用者的轉化率並不是特別理想,粘性也不夠,於是果斷放棄,最後轉向軍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關鍵是商業模式

  一般與內容相關的專案,不管是文字或視訊,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內容變現,靠直接通過內容提供傳播、植入等服務,寫文章或者製作輸出廣告商指定的內容來獲得報酬。這種方式你情我願,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方式最大的問題是,一是會損耗內容質量,二是很難把廣告與內容高度融合,時間久了會傷害使用者,降低傳播率和輸出效果。最終受損的還是團隊。

  現在類似Buzzfeed這樣的有趣的廣告與內容高度融合的原生廣告,並不是一般團隊能把握的。國內做的比較好的也只有萬萬沒想到等極少數團隊。但是商業化又是一個內容團隊能否進入良性發展的重要指標和條件。如果連基本的商業模式都沒有,內容團隊很難走遠。現在包括騰訊媒體平臺推出的自媒體補貼和扶持計劃,保證內容團隊在創造的同時,能夠有基本的收入,降低早期創業的創業成本,能夠更加集中精神去做內容的事。

  張偉的新世相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個號很文藝範,內容好,格調高,讀者愛看,但是因為定位比較高,讀者們接受商業化的程度較低,變現較為困難,於是陷入豆瓣變現式的問題。使用者希望你繼續文藝,但不希望你變得商業。但沒有商業,一個團隊就沒法持續發展。

  融資必不可少

  對於大多數團隊來說,既然是創業,就會涉及到場地、團隊或製作的成本和開支。對於早期的專案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於是融資就成了一個相對迫切的需求。有了資金,才能生產出更好的內容。但是,對於早期的專案來說,接觸投資人,與投資人溝通,這本身就是一件有難度和挑戰性的事情。投資涉及的條款,選擇靠譜和最適合的投資人,這對初始創業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如果引入不恰當的投資人,最後的結局很有可能是兩敗俱傷。所以由統一的平臺推薦或對接經過篩選後的投資人,效果顯然會好於單打獨鬥去自己尋找。

  羅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在一次公開演講裡提到,內容創業者儘量不要融資,因為到時很多事情會不由自主。這離他自己公開融資不過幾個月,很多人都說他不過是在製造話題,但是也不排除,正是因為他經歷了融資的各種問題,所以意識到這個事對內容創業者是一道坎。即使像他這種標杆都是如此,何況是普通人呢。

  以上提到的種種問題,是每一個內容創業者甚至創業者都繞不過去的現實問題。內容生產的分散進一步加劇瞭解決這些問題的分散性,於是內容生產者相關聯的平臺的誕生就順勢而生。平臺需要內容,內容生產者需要與內容相關的推廣與服務。這是天然的互補和合作。

  目前各大平臺已經開始了這塊的佈局,包括流量、補貼甚至後期眾創空間的孵化資源和投融資對接等。最終勝出的還是對自媒體人真正有幫助和價值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