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業成功人士案例故事
自主創業誰都想過,有沒有做成功案例故事呢?最新的關於自主創業的案例故事有哪些?今天小編整理了自主創業成功人士案例給大家。
自主創業成功人士案例1:
在這間神祕的小屋裡,主人張軍天天琢磨著,短短一個月時間,竟然將8萬元變成了一百萬元,就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張軍:“一下子的話,自己才帶幾萬塊錢過來,開張不到一個月,怎麼會馬上差不多變成百萬富翁了。”
這個從八萬變百萬的事發生在1996年。當年的8月,在老家做生意失敗的張軍孤身一人從肇慶來到廣州城,找到了當時在廣州做服裝生意的哥哥。
哥哥 張憲:“我說倒不如這樣吧,以前老爹做的菜挺好的呀,不如拿出一兩道菜出來試試,後來就提醒了他。”
哥哥的提醒讓張軍想起了父親以前做過的羊肉煲,從小吃到大,張軍就覺得那味道不同於一般的羊肉味道,沒準這東西能賣出一點錢,他決定在廣州賣羊肉煲試一試。
張軍:“當時首先資金不足,帶著幾萬塊錢,然後就走遍了廣州的大街小巷。”
哥哥 張憲:“那個時候找場地真是費勁啊,在廣州一有報紙登就跑,一天找七、八家談,談來談去,一開口就是頂手費,就是十幾萬。”
頂手費就是除了租金以外的一種費用,也被稱作轉讓費。在繁華地段一個50到100平米的小場地,頂手費至少需要六萬元,而對於全部家當只有8萬元的張軍來說,顯然太貴。
哥哥 張憲:“在《羊城晚報》專門有一個版面,我就看,他就問這是什麼地方啊,人家不要頂手費,就有900多平米。”
張軍:“這裡以前是政府的飯堂,它就不收頂手費,而且還有一些臺、凳啊,在這裡可以節約一些錢。”
這個900多平方米的地方不需頂手費,租金又很便宜,但由於處於背街處,人氣很差,不是做生意的理想地盤,很多人就放棄了。資金短缺的張軍,很快就租下了這個場地。
張軍:8萬多呢,要2.2萬一個月租金,要交一個月的租金,然後還要押兩個月的押金,這就去掉了我6.6萬了,當時只剩下1萬多,就隨隨便便買了兩個鍋,買幾個碗,這樣就開張了。”
1996年10月,張軍倉促籌備後,他的羊肉煲店終於營業了。很快他卻發現了關係小店生存的大難題。
張軍:“廣州人呢,什麼都吃,他就是不吃這個羊肉,因為這個羶味很重,他們很抗拒。”
好在以前父親給家人做羊肉時,通過當歸、玉竹等中藥材,再加上一些按比例調製的特殊配料,去除了羊肉羶味,吃了還不上火。
哥哥 張憲:“我父親留下來的,我們兩個人分的,完全可以去掉這個羶味,而這個湯的口感也很好。”
去除了羶味的羊肉,能不能打動不吃羊肉的廣州人,張軍自己心裡倒還真是沒什麼底。直到一星期後,廣州日報一個老問的到來徹底堅定了他做羊肉煲的信念。我們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
老顧客 朱志堂:“一是沒有羶味,二是炮製得比較清甜,很適合我們廣州人的口味。特別是我太太啊,她20年都沒有吃過羊肉。這裡的羊肉改變了她20年不吃羊肉的習慣。”
張軍:“我覺得既然可以改變她20年不吃羊肉的習慣,也可以改變全廣州人對羊肉的那種抗拒心態。”
顧客:“我就是廣州本地人,從小都不吃羊肉的,就有朋友介紹我到這裡來吃羊肉,我吃過後覺得這裡的羊肉香味很濃,沒有羶味,而且帶有一點點的甜味。”
一時間,愛喝湯的廣州人都來到張軍的店裡專門吃羊肉煲了。短短一個月時間,他竟然賣出了30多萬元的營業額。 就在他生意小有成就時,一個可以立即成為百萬富翁的機會突然出現了。
張軍:“開張大概一個月左右,就有一個香港的餐飲集團過來,後來他們就講,我們想出20萬,把你的配方買下來,你的店呢,你的一個大排擋店,雖然不值什麼錢,但是我們也出50萬給你。”
突然降臨的好機會,讓張軍有些措手不及。他算了算,這70萬加上自己已賺到的30萬,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自己完全可以成為百萬富翁了。張軍有些喜不自禁,而妻子更是贊成他趕緊賣掉配方和餐廳。
張軍妻子:“生意很難說的嘛,是不是,今天好賺,明天不一定好賺,所以就跟老公商量,把這個餐廳賣出去。”
張軍:“她說你幾萬塊錢開起來的,有這個價錢也合理啊,也划算啊,你自己做,你看這個好,到時候萬一不如你想的時候,怎麼辦,你不是白白丟了機會。”
張軍還徵求了謹慎的哥哥的意見。哥哥也認為能有百萬家財,確實是個不錯的機會。
哥哥 張憲:“當時的餐廳酒樓很多都做不下去的,我們就想,我們也不懂,做這個東西再做下去,這條路能走多遠呢,確實是心中沒個底。”
就在大家越是贊成賣配方的時候,張軍倒反而變得理智起來,他覺得這個配方不能就這麼賣了。翻來覆去思考了好幾天,他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最不滿意的還是妻子,為此夫妻倆爭執了將近一個月,張軍最終決定自己來發展。就在那段時間,很多香港明星都來捧場。張軍就抓住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開始為自己做宣傳,他不僅拉住明星合影,還把這些合影掛在了店裡的牆上。
張軍:“很多人為了看明星而跑過來的,他在這裡吃東西,又覺得今天可不可能碰到什麼明星呀,他有這麼一種期待,所以對我們店的這個知名度呀,起一個非常好的宣傳作用。”
藉助明星的人氣,張軍和他的羊肉煲很快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媒體中傳開了,東南亞一帶慕名來吃的人也是一個接著一個。在這三個月內,他的營業額每天都在遞增,這讓他自己都吃驚不小。
張軍:“每天的營業額呀,一千兩千地遞增,從一開張做兩三千的營業額,一直做倒了七八萬,那個當時的情況,真是每天都是新增裝置,客源越來越大。”
兩年之後,就在1998年11月,張軍的店裡幾乎天天爆滿,達到了未蓋新樓前營業的最高峰。也就是在那時,香港的那家餐飲公司再次找到了張軍。
張軍:“我們又招待了他,他說這次我明人不做暗事了,就直接開個價碼,我們給你500萬,把你的配方買下來。”
但是這次,500萬對於張軍只不過是個小數目。1998年冬天,每天排隊等待用餐的人都有幾百號,他的生意已經走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還是沒有賣掉羊肉煲的配方。
張軍:“一個月最好的生意可以做200多萬,250萬的營業額,純利潤大概是140萬,一個月,所以當時500萬,對我們來說呢,我們的價值遠遠不止的。”
1999年,隨著張軍賣羊肉煲賺錢的事在廣州本地傳開後,當地的同行都開始盯緊了這塊可以獲取利潤的市場。
那段時間,廣州街頭到處掛滿了清補羊肉煲的招牌,餐飲業中的羊肉市場達到了空前的飽和狀態。看到同行都來攻佔這塊市場,張軍很快就在廣州開了一家分店來佔領地盤。但奇怪的是,同行中做羊肉褒生意的大都不到兩年,又紛紛消失了。
同行 吳兆鴻:“到現在來說,很多想做羊肉的企業呀,為什麼他們都放棄不做呢,原因有一點差異性確實太大了。錢是有的賺,但是客人要付的,要想去吃的肯定是最正宗最好的。”
原來這個差異性就是市場上羊肉煲的味道五花八門,而張軍的羊肉煲,既沒羶味,又很清甜,最能迎合廣州人的口味,所以殘酷的市場競爭後他頑強地生存下來了。
問:“這些就是你的配方嗎?”
張軍:“對,但是比例要控制好,要不然煲出來的味道就會像中藥一樣,很難吃的。”
問:“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能告訴我們嗎?”
張軍:“不能。告訴你你就發財了。”
從2002年至今,他每開一家分店,都將配方中最特殊的部分碾成粉末,按一定比例調配過去。現在,他已經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廣東省的幾個大城市有了分店,他的羊肉褒也已經植根到了南方人的心目中。不要說在冬季,就是在餐飲業比較蕭條的夏天,他的羊肉煲照樣供不應求。
同行 吳兆鴻:“在冬季某一個月,嘗試一下就算了,就沒有好象現在的這種風潮,就是無論夏天冬天,都想去吃的那種感覺,他就把這個風潮帶動起來了。”
由於張軍一年四季對活羊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冬天宰羊時,羶味還能忍受,一旦到了夏天,對周圍環境的影響非常大,他很快想到了一個新辦法。
張軍:“後來呢,我們就改了,跟有實力的,有信譽的公司籤一個合約,叫他們幫我們把羊宰好,然後運過來。”
供貨商:“最少每天都有1000多斤左右,最多的時候,在冬季,比如說他們最高峰的時候呢,兩噸到三噸左右的量。”
張軍和這個供貨商從2003年時就開始達成了協議,由於運輸過來的山羊都是已經宰好的,這不僅解決了衛生問題,還保證了貨源的穩定。現在,張軍更看好了自己羊肉煲的前景,準備將羊肉煲遍佈於任何有餐飲市場的角落。
自主創業成功人士案例2:
不用擀,不用抻,撕!撕!撕!就行了!
張志權扔掉飯碗的緣由很簡單,工廠效益不好,沒錢花張志權發家的經歷也很簡單,鑽勁兒讓他掌握了一手“絕活”。
1998年末,他開起了小吃部,收入當然比上班強。河南的表舅來東北,閒聊間提起舅媽做的手撕面。表舅只是隨便說說,張志權卻上了心。刨根問底地問個沒完,表舅說不清楚,只好說,將來向你舅媽吧!將來?哪成!第二天,他便關了小店,和妻子一道去河南把舅媽接來東北。當時,只是一時衝動,沒想到今天就是靠“吃”這碗“面”發了家。
回來後的近一個月的時間,張志權的小吃店一直未營業。他開始根據舅媽提供的做法研究手撕面的整個製作過程。和麵、醒面、撕面及各種湯料配製,他反覆試驗了上萬次,一個月竟用掉了7袋麵粉。做好後,親友一致反映面好吃、筋道、口感好。此時一套各種指標精確到兩、錢、分、秒的手撕面製作方法已經形成了。他摘掉了小吃部的牌子,大大方方的做了個燈箱,“綠色手撕面”亮亮堂堂地打了出來。與此同時,一張漂亮的“菜譜”也隆重推出在門口***立式燈箱***;綠色手撕牛肉麵、綠色手撕豬肉面、綠色手撕素炒麵、綠色手撕蕃茄面………
起初,人們都嚐嚐新鮮,可這一嘗不要緊,頭回客,都變成了回頭客。這條小吃街上,蘭州拉麵、手擀麵、水餃等麵食部顯得冷清起來。
他家可火了!有時候,屋裡的座位滿了,客人就在外面等,有著急的主兒,乾脆端著到外面吃。一位常客說:“我在家裡也試著像您那樣撕,可怎麼也撕不成條,竟是一些麵疙瘩呀!”張志權笑而不正面回答:“因為我的手沒長在你的手上呀!”
生意火爆不止。夫妻倆忙不過來了,請了兩名小工,有了人手,他們又增加一些簡單的小炒、涼拌菜,效益自然又增長了一截。王金剛是小工中的一個,後來成了另一家“綠色手撕面”的老闆,生意也一樣紅火。
說起王金剛開店,夫妻倆還鬧了很長時間拐扭。妻子堅決不同意他把和麵技巧教給王金剛,可張志權認為他家有困難,幾百元的收入根本不夠供兩個弟弟上大學。張志權費了好大勁說服妻子,王金剛的店才開起來了。2001年10月,小區規劃,樓區附近的出租屋一律拆除。當然,他們的“手撕面”館也未能幸夠。沒事做了,張志權靜下心來,算了一筆帳,他自己都有點不信,僅有兩萬人口的小鎮,三年下來,去除生活費用,稅務等各項支出,竟存下了35萬!
自主創業成功人士案例3:
創意工作室半年賺11萬
一群才華橫溢的“90後”大學生在青島大學校內創辦了一間“創意工作室”,試營業僅半年,就已經接單30餘項,11萬元。青島人熟知的天幕城“活體雕塑”就來自他們的創意。
試水:創辦首個校內“工作室”
1990年5月出生的青大美術學院的大二女生史曉宇是“青島大學創意工作室”市場部經理,也是建立這個工作室的4名核心成員之一。她告訴我們,團隊一共60人,都是來自美術學院懂創意、會設計的人才。大部分和自己一樣是不折不扣的“90後”。這支年輕的團隊通過提供各類設計工作、商業繪畫、牆體彩繪、攝影攝像後期、雕塑工程和街頭藝術等商業專案的設計製作服務為運營模式。
史曉宇告訴我們,像他們這樣的工作室在校內還屬首家。
首單:“活體雕塑”來自他們的創意
還沒畢業的大學生做設計創意,效果怎樣?針對這一問題,該工作室的總經理大三學生方砂砂自豪地告訴我們,“我們實力不差的!”
“市北區天幕城內的活體雕塑的創意就來自我們。”方砂砂告訴我們,2009年年末天幕城新開了不少店,需要營造氣氛,徵集設計方案,最終他們的“活體雕塑”方案獲得認可。兩個月來,由他們工作室人員組成的活體雕塑在天幕城換著花樣宣傳,效果非常好。
“我們還把活體雕塑的創意推廣到五四廣場和海邊,後來島城成立了不少專業公司,專門運作活體雕塑的展示,不過這創意最早是我們實行的。”方砂砂說,天幕城“活體雕塑”是工作室試執行期間接到的第一單,2個月下來共獲得“報酬”8萬元左右。
賣“創意”半年賺了11萬
和部分同行急功近利的心態不同,這些還在學校的90後大學生的很多創意都圍繞著“環保”和“節能”展開:“兒童節期間,為了送給孩子們一份不一樣的玩偶,我們用廢舊的枕頭、被子、被罩以及小朋友們提供給我們的毛巾等物件做出了很多環保又可愛的玩具。”方砂砂告訴我們,這些玩具給了他們很多的啟發,想在以後的設計中將這種低碳環保的理念貫穿進去。
我們採訪瞭解到,“青島大學創意工作室”試運營半年來成功完成了天幕城活體雕塑、德國風情街現場寫生、啤酒街和啤酒坊街頭藝術展演、四維空間動漫場景設計、嶗山駐軍及青島市社會福利院牆體彩繪等系列商業專案近三十項,不到半年財務處賬上就賺了11萬元。
“工作室是美術學院提供的,水電等各項雜費全免。前期投入僅1000餘元。”方砂砂告訴我們,僅2010年5月份,工作室就通過繪畫作品銷售及小區景觀設計等幾個專案的運作實現22000餘元營業收入,12月份營業額更是達到20萬元。“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發展成為青島地區最具創新實力的創意設計公司。”採訪最後,方砂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