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地瓜也能成功創業

  起因只是想幹點啥,進而成為了一年開十家加盟店的老闆,今天小編將帶來他的故事——。

  

         必須得“乾點啥”

   交完大一的學費,李鏗鏘已經沒錢了。最難的時候,飯錢都沒有,幸虧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食堂米飯是自助的,免費吃。別人缺錢找家要,李鏗鏘只能靠自己。他必須得“乾點啥”。

  利用週末打工,每天只能賺20多元錢,吃飯都不夠,更別提攢學費了!幾個同學湊了下生活費,李鏗鏘決定做小買賣。

  做啥小買賣呢?本錢大的幹不了;賺錢慢的維持不了生活。最怕的是,萬一賠了,唯一的資本就成了負債,輸不起。

  沒有別的辦法,李鏗鏘只好學別人,看啥好就幹啥。擺地攤、收破爛……卑微的尊嚴遭遇生存的壓力,李鏗鏘咬牙挺直脊樑。

  一次,李鏗鏘看到一個賣炸火腿腸的小攤很火。晚上,人家收了攤,他開始清理小攤丟掉的火腿腸皮,居然有470多個。火腿腸進價6毛錢,賣1元錢,扣除煤氣、油、調料的成本,每根賺3毛錢,一天能賺100多元。炸火腿腸操作簡單,投資不大,李鏗鏘覺得這買賣可以做。早晨四點起床,趕到批發市場買火腿腸,回來後剝皮、切花,6點出攤,一直忙到7點半,就急忙趕去上課。中午一下課,李鏗鏘又開始擺攤。上了下午的課,又趕去擺攤,一直到晚上12點。

  李鏗鏘的小吃攤就擺在在林科大后街,這裡人流量大,學生來來往往,第一天下來,李鏗鏘賺了100多元。

  生存的壓力如影隨形,顧客就是衣食父母,李鏗鏘做生意格外用心。火腿腸、調料,都選好的,絕不貪小便宜進次品;加工時格外注意衛生;炸的時候注意火候。正是因為每個細節都傾盡心力,李鏗鏘的生意很好。

  和同學聊天、看報上網,李鏗鏘最關心的就是什麼生意好做、誰做了什麼生意賺錢。李鏗鏘又發現個更賺錢的生意——賣壽司,據說每天能賺幾百塊錢。

  經過細心地考察市場,李鏗鏘確定做壽司可以賺錢,於是他學會了壽司的正規做法,大膽地在大學裡租了個門市,租金每天70元。地攤生意不錯,為啥花大價錢租房呢?因為李鏗鏘看到了壽司的潛在市場的確不小。於是他果斷地放棄了賣火腿的生意。

  事實證明了他的推斷沒有錯,壽司生意做得很不錯,收入更是翻番,然而隨著生意的越來越好,跟風的人也越來越多,最多時有8家,生意自然也會受影響。但李鏗鏘堅持用最好的材料,應用最正宗的製作工藝,經營細心,服務周到,使他的壽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然而,壽司受到技術和製作工藝的影響,很難在短期內發展壯大。為了尋求更大發展,李鏗鏘陷入了的思考之中。

  蹲點考察新專案瞭解細節再投資

  擺攤時,李鏗鏘認識了一個做煎餅生意的朋友,在一次聊天中,朋友無意的一句話讓他燃起希望。朋友說他在北京時認識一個做烤地瓜生意的老闆,開了好幾個店,每天輕輕鬆鬆就把錢賺了。想起往日的奔波,李鏗鏘做夢都想做這樣的生意。

  李鏗鏘決定上北京看個究竟。按照朋友給的地址,李鏗鏘找到了地瓜店。讓李鏗鏘納悶的是,街上人來人往,可就是沒人光顧,這生意怎麼好了?李鏗鏘站在地瓜店對面觀察,過了一會,一股從未聞過的烤地瓜的香甜味道飄了過來,原來是對面地瓜店烤好了地瓜,正在出鍋。伴隨著香味,地瓜店的顧客開始多了起來,不到半小時,一鍋地瓜賣完了。

  李鏗鏘也買了地瓜嚐嚐,順便近距離觀察一下小店。地瓜是用烤箱烤的,透明的玻璃門,地瓜在不鏽鋼架子滾動烘烤,距離烤箱熱源時近時遠。最奇特的是,地瓜都是洗過的,烤熟的地瓜皮不焦,通體還是紅色,可帶皮吃,味道又香又糯、醇美甘甜,吃一口脣齒留香,那香味讓人捨不得喘氣,怕衝散了似的,勝過自己以往吃過的所有烤地瓜。難怪賣的這麼快!

  烤箱每次出鍋40多斤烤地瓜,李鏗鏘細數了一下,小店一天能賣6鍋,接近300斤。每斤地瓜市價不到2塊,賣6塊,一斤賺3塊多,去掉電費、房租、地瓜本身的損耗,一天輕鬆可賺上千塊錢。

  賺這麼多!這筆賬著實讓李鏗鏘震驚,一定要弄個究竟。烤箱是哪來的呢?反覆打量,在烤箱的右下角,李鏗鏘發現了生產廠家和電話號碼,暗自記下來。“這地瓜太好吃了,是啥新品種吧?”李鏗鏘軟磨硬泡,一個勁地恭維,店夥計終於把地瓜的品種告訴了他,還真是一種從未聽過的品種,而且受產量的影響,採購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選烤箱也有學問,有的用不鏽鐵冒充不鏽鋼,用磁鐵鑑別,磁鐵不吸不鏽鋼。不鏽鋼分好多種,選食品級的不鏽鋼,穩定、無毒,外行可以通過烤箱的做工,比如焊點是否打磨之類的細節,判定優劣。

  回到長沙,李鏗鏘毅然放下手中不錯的壽司生意。花5000多元買了機器,又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那種獨特地瓜的貨源。對方要求每次至少發2噸貨,每斤1。6元。李鏗鏘在校外租了房子,9平方米的小屋,2噸地瓜摞了4層,除了床外僅容一人的過道。

  李鏗鏘堅持寧願多花點錢,也要找人流量大的店。在學校人流最多的地方把店面確定下來。接著又進了一批地瓜幹、地瓜片等地瓜小吃,豐富產品種類。進貨也有竅門,福建連城的地瓜小吃全國聞名,李鏗鏘通過廠家,找到當地總經銷的***,然後貨比三家,這樣進貨又好又便宜。

  做好經營環連開十家烤地瓜店

  為了能讓消費者快速瞭解自己的烤地瓜的優越性,李鏗鏘印了5000張彩色傳單,這是印刷廠最低起印量。傳單要一目瞭然,內容卻不能多,否則誰有耐心仔細看?李鏗鏘設計的傳單圖多字少,烤箱烤地瓜的照片配上“可以帶皮吃的地瓜”“憑傳單打9折”的文字說明,圖文並茂,言簡意賅,讓人一看就懂,而且還省版面,一張紙上可以印兩版。從中間裁開,5000張傳單就變成了1萬張,省錢。

  第一天開張,好多人拿著傳單來看新鮮。李鏗鏘閒下來就在店門口洗地瓜,由於他洗得認真、乾淨,最後水都是清亮亮的,沒想到這竟然無意間成了他賣的地瓜“最乾淨”的金字招牌。地瓜一出鍋,獨特的香味引得人們紛紛掏錢購買。烤地瓜每斤5元,比外面貴了點,但獨特的香味使人們無心計較這幾毛錢。第一天,李鏗鏘賣了800多元錢。小老闆心裡是樂開了花。

  並不是所有的顧客都很爽快,遇到講價的學生,李鏗鏘不急不慢,總是笑呵呵地說“這是最低價了。”偶爾遇到難纏的,李鏗鏘也不計較,不和他爭,最後還是原價賣掉。雖然不講價,但是可以抹零頭,顧客覺得既佔了便宜,又買到了真正的好東西。

  趕到飯口,李鏗鏘的小店前就排起了長隊,有時等半小時隊才買得到。2噸地瓜,10來天就賣掉了,第一個月下來,李鏗鏘賺了足足2萬元。

  李鏗鏘決定加大進貨量,從一次進2噸改成4噸。這次冒進讓李鏗鏘摔了一跤,由於存放時間長,有1噸多地瓜變質了,還有的表面長斑,賣相不好。從此,李鏗鏘給自己定下個規矩,每次只發2噸。現在,儘管每天都得要2噸貨,但李鏗鏘再沒有加大進貨量,保證地瓜最新鮮、最有賣相。

  李鏗鏘也試過用本地的地瓜,可味道簡直是天壤雲泥之別。因此,李鏗鏘每天早晨都要到物流公司去接貨,堅持用那種地瓜。

  賺錢如流水,很快,李鏗鏘在學校附近的民政職業技術學校又開了兩家店,一家在寢室樓下,一家在服務長廊——一個專供學生消費的商業區。民政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多,有1。8萬人,寢室和服務長廊人流量最大,李鏗鏘正是看好了這些。新店的生意不到一個月就步入正軌,每家店一個月下來能賺六七千元。

  三個店面的成功運轉,李鏗鏘覺得烤紅薯的生意可以做得更大。小吃連鎖的關鍵在於標準化,烤箱自動控制,地瓜品種固定,其他地瓜小吃品種也固定,完全可以複製開店。於是他和廠家簽訂和機器合作協議,和農場簽訂了長期穩定的供貨協議,準備開展連鎖加盟經營。

  不到一年時間,李鏗鏘的“博士地瓜”,在湖南理工大學、中南大學等學校周圍擁有10家店,除了3家自己的,另7家則是找不到工作、家裡條件較差的同學加盟的。“我是從困難中走過來的,特別理解那些大學生,他們的加入讓我感到非常自豪。”

  李鏗鏘每天要把地瓜從物流公司運回來,然後清洗裝箱,送到各個地瓜店,自己卻說:“不累,生活挺開心的。”

  農村創業故事一

  今年28歲的陳林嶓畢業於浙江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在杭州工作了三年。“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很好,水稻田裡也能成就一番事業。”陳林嶓說,當他說出要回到家幫助父親經營家庭農場的想法後,同樣是大學畢業的妻子姜雅萍表示了贊同,與他一同辭去了杭州的工作。

  兩位80後年輕人,告別都市,回到農村,這讓許多同齡人不解。“既然選擇遠離都市的喧囂,那就安心在農村好好經營自己的事業。”

  陳林嶓花了20萬元購置的農用植保飛行器,一次可攜帶32斤農藥,一天可噴灑300多畝稻田。“用機械代替人工是農業發展的大趨勢。”陳林嶓說。農場近年來不斷引進犁田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多種農用機械來替代人工,見效十分顯著。去年農場1300多畝稻田共收穫了稻穀100多萬斤,銷售額達到280多萬元。

  陳林嶓能吃苦,要不是鼻樑上架著的眼鏡和一股書卷氣,人群中的陳林嶓經驗老道的樣子還真看不出是個走出象牙塔不久的大學生。

  回到農場後,夫妻倆一同跟著父親和農場的農民下地,熟悉機械操作和農事管理;省下逛街、上網的時間去聽當地農業局給農民上的農技課;書架上各種農技、農機書籍逐漸多了起來……知識、經驗在日積月累中變得更為豐富。圖為陳林嶓噴花剿滅農田旁的一枝黃花。

  如今,小兩口已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大學生農民。經過一年的發展,農場也從原來的1300多畝擴增到2100多畝。

  農場近年來還引進智慧玻璃溫室、烘乾機等多種農用機械來替代人工。

  陳林嶓一有空就學習農技、農機、管理市場等知識。

  “農技、農機、管理、市場……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對於未來,陳林嶓有著新的謀劃:擴大種植面積、選新品種、搞綠色迴圈農業……未來創業的路還很長,陳林嶓希望每一步都走得實實在在。對家庭農場的未來,陳林嶓信心滿滿。

  農村創業故事二

  嚴漫話不多,臉上總掛著甜甜的笑容,如果不是耳朵上掛著的助聽器,很難讓人相信,這個樂觀開朗的女孩一隻耳朵的聽力近乎為零。

  金色的秋天來了,嚴漫也迎來收穫季節:雖然創業時間不長,但她養的乳鴿在武漢各大農貿市場、酒樓供不應求,還為周邊的養殖戶提供種鴿,年銷售額逾300萬元。

  既然找不到工作,那就給自己打工——

  美院畢業生選擇養鴿致富

  ***,嚴漫出生在湖北一個普通家庭,幼時因用藥失當導致一隻耳朵失聰。這讓她的人生之路比常人多了一分艱辛,亦煉就了她堅韌不服輸的個性。“從小讀書,她就付出了比別人多一倍的努力,別人在玩的時候她都在看書做題,絕不肯落後於人。”嚴漫的母親對記者說。

  2013年嚴漫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雖然成績優秀,但她找工作並不順利,“很多時候,我去公司應聘,人家看見我戴的助聽器,根本不願意給我機會。”碰壁的次數多了,倔強的嚴漫橫下一條心,既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那就自己當老闆,給自己打工。

  選擇什麼專案呢?嚴漫打算做農業,並用半年時間考察了市場,“我去了河南、湖南等多個省份,跑遍當地農貿市場,最終決定養鴿子”。

  2014,嚴漫和來自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同伴一起,在青山註冊成立武漢鴻飛鴿業科技有限公司,在黃陂區羅漢街建起了佔地100餘畝的生態養鴿基地。

  不用畫筆也能繪出精彩——

  擬建湖北大型養鴿基地

  原本拿畫筆的手現在卻用來養鴿子,跨越如此之大,嚴漫坦言“中間遇到過不少坎兒”。

  因為起步資金不夠,一開始她只買了1000對白王鴿和灰王鴿。“去外地調研市場時,我也曾‘臥底’當地的養殖場,偷學養鴿技術。原以為養鴿不難,誰知基地建起來後,儘管百般精心餵食,鴿子還是不斷死亡,2個月就死了400多隻。”

  看著每天都在減少的鴿子,嚴漫心裡很著急,是放棄還是堅持?最終,不服輸的她選擇“輸也要輸得明明白白”,一定要找出問題出在哪兒。

  那段時間,嚴漫吃住都在養鴿基地,一天只睡幾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在觀察鴿子的狀況。最終她發現,鴿子死亡是因為疾病預防技術不到位。她一邊請教專家,一邊買回大量養殖書籍自學養鴿技術。最終,半路出家的嚴漫變成了肉鴿養殖的能手。

  愛動腦筋的嚴漫還勇於創新,她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機械養殖系統,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還降低了人工成本。“用傳統的人工養殖方式,1個工人最多餵養14對鴿子,而採用機械餵養,一部機械可以同時投餵食54對鴿子。這就意味著,1部機械可以代替4個工人。”

  目前,鴻飛鴿業常年存欄量在8000對以上,計劃未來兩到三年存欄30000對-50000對以上,填補湖北無大型養鴿基地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