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備忘錄創新元素觀後感五篇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走自己的道路。我們今天面對的環境,也已經和西方經濟起步時的情況有了很大的差別。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國情備忘錄觀後感

  為什麼要踐行科學發展觀、為什麼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源於我們對自己國家基本國情的認識。因此,關於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我們不僅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這既是為了總結過去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未來。然而,在公眾、甚至是相當一部分領導幹部當中,依然存在著很多模糊或者極端的認識,有認為一好百好的;也有隻看問題,把現實說得一無是處的。這些看法勢必會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與工作態度,進而對這個國家的前行發生作用。

  盲目的樂觀和悲觀在現在的社會裡隨處可見可聞,但《國情備忘錄》,在令我們喜悅的時刻引人深思和清醒,在敘說成績的同時,更加***面臨的問題與困境。

  《國情備忘錄》從當前發展和我國的人口、三農、土地、資源、環境、民生、創新和教育等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出發採用了一系列的準確資料和現實存在的事實說明了當前我國的國情。

  中國在各種缺損的條件下獲得了持續的經濟增長,令世界為之震驚,諾蘭將這種局面稱為“中國之謎”。緊接著第二集談到了人口問題, 雖然30年計劃生育政策,我們少生了4億多人,使中國的13億人口日推遲了四年,我們也使全世界60億人口的人口日也推遲了四年。但今天,我們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壓力最大的國家。中國這塊土地,究竟能夠承載的人口極限是多少 ,現在看來仍是一個未知數。在第三集中,講到了農村的貧困人口問題,雖然農民總體上解決了溫飽問題,正在向小康方向邁進。但是我們要看到我們現在的農民的人均收入也僅僅是相當於城市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落後我們城鎮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這個差距現在還是在繼續擴大。三農問題由此成為中國政府關注的重點。農民不小康,中國就不能完全實現小康,因此要重點解決農民的貧困問題,力圖實現全面小康。《蒼茫大地》和《資源掃描》兩節則講述了中國的資源現狀,使我們更好的意識到中國仍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要切實做好資源合理利用,《山水之間》一節則提到了被稱為“長江女神”的大型水生動物白暨豚,使我們認識到我們的不合理行為正在破壞大自然的平衡,給予我們已警示。 第七集《民生縱橫》,就業、養老、醫療、住房,這些都是老百姓關注的話題。中國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就業競爭愈演愈烈,堪稱“世界最大的就業戰爭”。我們1997年就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但人口老齡化以後,養老基金缺口達上萬億元。我國人口占世界的22%,但醫療衛生資源僅佔世界的2%,而且80%在城市,20%在農村。中國656個城市中,有不少城市沒有建立廉租房制度。在《創新元素》一節中提到了珠峰火炬接力,這是一個偉大的傳遞,詮釋了祖國的實力。從體育的角度看,意味著人類能夠達到勇氣和耐力的新高峰,但是,同樣讓外界印象深刻的還有中國創新的力量和決心。在最後一集《中國腳步》中提到三十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儘管起步晚,但是中國卻成功地接過了產業轉移的接力棒,接力棒帶來外國的豐富資本和最新技術,我們的腳步後發而先至。我國經濟平均每年保持9.8%的增長速度,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這令人欣喜的同時,人們也發現行進的中國正面臨著一系列的“難點”。“中國國情”是諸多難點中的關鍵詞,解決這些難點,沒有可以遵循的模式和樣板。這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這意味著我們國家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必須保持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認識各種風險與挑戰。

  《國情備忘錄》觀後感

  今天觀大型紀錄片《國情備忘錄》的兩個片段,我對我國現在的資源現狀和環境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感觸頗深。

  還記得兒時那清澈的河流、湛藍的天空,如今只能在回憶中尋找了。環境的惡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如果有一天當我們就只剩下金錢的時候,生活還有何意義。

  水汙染、沙漠化、水位下降、湖波面積縮小、大氣汙染、酸雨……人類的生存之地正在慢慢消失……

  一直以來,都有這樣一個認識深深地印在腦海:“地大物博”。的確,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不管是資源總量還是資源種類都居世界前列。但我國又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人均佔有率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存在地區性分佈不均、資源品味較低等問題。

  如此有限的資源,目前卻面臨嚴重的開發過度,導致我國資源總量迅速降,導致資源出現枯竭、短缺現象。

  就我看來,我國的公民還是多數對我國的國情認識不足,人們只關心和自己切身利益有關的事情,對國家大事,只要對自己沒有太大影響,一般都不太關心。我認為我們的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循序漸進的讓更多的人更深入更透徹的瞭解中國現在的發展狀況,公民是國家的主人,有責任,有義務對國家多一點關心。政府也應該更多的跟人民進行近距離深層次的溝通,這也有利於建設和諧社會,實行科學發展觀,有信仰的堅定的執行,要比迷茫的,被動的執行更有效率,有成效。

  我彷彿親歷了祖國的成長與發展,我感受到了我們生機勃勃的發展中所飽含的艱辛和無奈,同時也讓我對中國國情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雖然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是存在巨大的差距,而且我國國情整體處於落後的狀態,隨著我國的發展,許多社會矛盾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這些問題有的是在改革開放以前就已存在,有的則是伴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

  《國情備忘錄》

  帶著我們行走在祖國的過去與現在,將各種社會問題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我主要對民生問題深有感觸:

  民生,是一個談到中國繞不開的話題。國以民為本,黨以民為基,國家的發展和振興必須以民生為出發點。既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就要享受國家強大興盛所帶來的利益。 但現實卻是無情的,《國情備忘錄》也反映了很多真實的社會問題。我們絕對不能否認,新一代領導人非常重視民生問題,民生問題得到了不斷的解決。就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住房等等,國家常常出手不凡----砸錢、出政策,不少問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觀。但有很多事情,還遠遠不夠,只是杯水車薪,或是解決了冰山一角,也有的事情並不以國家的意志為轉移,似乎有些可笑。國家在不斷的強大,財富迅猛聚集,但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廣大農民和農民工的收入、各種社會福利卻總是跟不上國家發展的速度,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矛盾越積越多。

  醫療、養老、住房、就業、教育……每一個問題都牽動著千千萬萬百姓的神經。我出生於農村,對很多問題更是深有體會。在農村,多少人生病不捨得看,現在,甚至藥店的藥價也成倍的上漲,多少人因此連藥業捨不得買了----要麼挨挨,要麼找點草藥。 還有那一老一少都有很多問題----有的老人寂寞地守著空巢,有的被遺棄無人贍養撿垃圾為生,或是老得腰也挺不起了還在幹農活;小的留在家裡的無父母看管成了野孩子,跟著父母在外面的讀書卻是個問題,小時候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一生也就這麼 給毀了……

  我不敢奢望民生問題能一步解決,也不可能,但願社會能越來越好,人民越來越幸福。

  國情備忘錄觀後感

  六十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如今已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工、農與第三產業逐步趨向協調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政治上,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政治地位的提高,而且作為一個負責任的聯合國常務理事國,我們正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教育上,我國已基本實現了九年義務教育,國民素質不斷提高。

  正因為我們取得的這些成就,在很多人看來,以歐美為中心的世界格局即將被打破,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G2”逐漸成為一個時髦的詞語,人們不斷用G2來指代美國和中國,G2成為世界新秩序的代名詞。但我們應該清醒的意識到,現在“我們中國還遠遠不是功夫熊貓,當今的我們也並非世界經濟的救世主”!

  的確,《國情備忘錄》同時讓我們國民在無數的讚譽中清楚地看到輝煌的背後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和不足:我們的資源版圖越來越小;我們的耕地面臨著諸多被吞噬因素的危險;碧水藍天越來越難得一見;巨大的人口壓力考驗著我們的承受力;滯後的三農問題仍在牽制著全域性發展;就業難、住房難與看病難導致的矛盾有日益嚴峻的趨勢;我們的科技創新與教育發展方面還有極大的上升空間;最為核心的民生問題尚未徹底解決,各方各面的貧富差距及差異持續拉大。

  當然,所有問題的出題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必然,不斷完善也是一個必然,但是這需要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還會出現其它問題。正如《國情備忘錄》所啟示我們的,這些問題的實質概括起來就是各種關係的“失衡”。雖然我們近期對此類問題已經著手加以解決,但許多方面仍未扭轉,甚至還有惡化的趨勢。這些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現代化程序的突出問題,應該說是由發展水平和一系列體制機制共同造成的,有的也是部分改革舉措不當引起的,因而也都需要我們在艱苦奮鬥、促進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改革的目標,校正改革的方向,加大改革的力度、拓寬改革的廣度、延展改革的深度。如果不繼續進行更深層次的改革,不進一步擴大開放,一味地放任這些問題的自然演進,就會導致我們發展方向的迷失,甚至連已經取得的成就也會喪失。從而也根本談不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巨集願。

  中國基本上是一個生產和儲蓄的國家,高額度的儲蓄是人民對政府沒有信心的一種表現,或者是公共政策缺失的

  國情備忘錄觀後感

  三十年改革開放的中國,正像19世紀末的美國、二戰後的日本、20世紀七十年代的韓國。以其經濟奇蹟而令世界矚目。但我們的腳步後發而先至。

  中國自從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已成為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國軟實力的增強同樣是中國前進步伐的有力保證。

  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在講中國之迷,都在談論中國奇蹟,解讀中國奇蹟,解讀中國之迷,關鍵在於解讀中國國情。

  我很有幸參加了這麼一部鴻篇鉅製《國情備忘錄》的製作。《國情備忘錄》一書,以實事求是的立場,客觀描述了我們的國情,把認識國情擺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國情是我們制定科學發展戰略的基礎,是制定和實施政策所必需直面的現實,而對國情的認識也是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力量,振興民族的關鍵。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讓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30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幅高達9.8%,其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1978年還不到1%,2008年已超過6%。今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鋼鐵和水泥生產國,第二大能源消費國。中國的外匯儲備列世界第一,外貿規模世界第三。

  中國是個資源大國,但同時又是個資源“窮”國,因為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農村改革近30年來,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140元,年均增長7.5%,總體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農村的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4007萬人。但是農民收入總體上仍落後於國民經濟發展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速度。

  我們面臨著現代化程序中的各種難題,比如不斷攀升的老齡化人口、步步緊逼的耕地紅線、人均佔有量低的煤炭等資源,就業、住房、教育等一系列民生問題。

  雖然我們面臨著種種的難題,但是我們在探索中前行的腳步從未停止。

  國與策,是基於國情的一種智慧。在中國,我們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是在立足中國基本國情探索著一條符合中國未來的發展之路。今天的中國,正在自己的國土上,化解著工業化、現代化程序所帶來的各種矛盾和難題。撥慢人口鐘、取消農業稅、推進城鄉一體化、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大力促進就業,面對一個個社會轉型中的問題,我們胸有成竹。因為我們確定了基於中國國情的科學發展觀。

  20多年前,美國人阿爾文·托夫勒的一本書《第三次浪潮》,對剛剛開啟國門的中國人心靈造成的衝擊,至今仍然連綿不絕。

  但今天,阿爾文·托夫勒面對中國的鉅變,感嘆所有的變化都超出了他的預測範圍。他說:沒有人能夠想象中國的崛起。這是一個神奇的時刻,變化如此迅速地降臨。沒有人能夠精確地預測未來。主流的預測在不斷地變化。

  六十年的輝煌,讓我們自豪,六十年的成就,讓我們喜悅,六十年發展的背後,中國國情也有不易被大眾所看到的隱憂。

  讀罷《國情備忘錄》,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夠越走越寬,中華崛起的夢想指日可待,和諧社會的幸福圖景將呈現在每個中國老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