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回鄉種地的創業故事

  大學生回鄉當職業農民租地千畝種糧,想知道更多詳細的內容,請看下文,小編將為您作詳細的解答。

  :大學生回鄉當職業農民

  今年37歲的唐運毅,老家在榮昌廣順街道柳壩村。“當年讀高中時,我就對種地有興趣。”他說。

  2000年,唐運毅從四川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畢業後,到一家農業服務機構幹過幾年。2004年,想在農業上幹一番事業的他,辭職回到榮昌,利用自己所學,開了一家植保服務店,推廣先進的植保技術。

  “從事糧食生產服務那幾年,我做了一些當職業農民的準備。”唐運毅說,已摸索出了一套種植優質糧的辦法。

  :租地千畝種植優質稻

  去年底,唐運毅來到有“糧倉”之稱的榮昌清江鎮,以每畝每年275公斤黃谷的租金,從河中、分水、塔水等3個村農民手中,流轉了1000餘畝稻田種糧。

  “這些糧田,租期到2028年止。”唐運毅說,“因為租期較長,所以,我將對這些土地進行整治,使之更有利於提高糧食產量和質量,更有利於機械化操作。”

  在這幾乎連片的稻田裡,唐運毅採用與傳統不同的方式種糧。

  在品種選擇上,前兩年,他引進的一個水稻品種“宜香優2115”已試種成功。這一品種抗逆性強、產量高,畝產可達650公斤。在種植技術上,將按照有機稻標準種植,採用高產配套技術,在田裡安裝殺蟲燈,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他還組建了一支專業農機隊,從栽插到收割,將全程實現機械化。

  “科學種糧,是提高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唐運毅說,在這千畝稻田裡,他還將實行糧油兩季種植——水稻收割後,再種一季油菜。油菜採用“油蔬”兩用的品種——長出油菜薹後,把菜薹掐下來當蔬菜賣,每畝可收入幾百元;掐了菜薹後的油菜,可繼續產油菜籽。而種植了油菜後的田,又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提升稻田肥力和稻穀質量。

  學農業的大學生種糧,與傳統農民種糧不同。

  首先是在耕種環節全程機械化。唐運毅介紹,以目前所種的水稻這一季為例,從耕地,育秧,栽插、病蟲害防治,到收割烘乾,全程都是機械化操作。

  “全程機械化種地,既保證了科學的種糧技術運用到位,還有效地節約了勞動力。”唐運毅說,1200多畝地的耕、種、收全過程,所需勞動力不到10人,這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種糧的成本,提高了產量和質量。

  其次是保護恢復種糧的生態環境。唐運毅說,在運用先進的種植技術和耕作方式的同時,對種糧的生態環境,則要將其恢復到“聽蛙鳴、捉泥鰍、看蜻蜓”的傳統環境中。他在種糧中,不用高毒農藥,施用有機肥。經過兩三年的努力,目前稻田已能聽到“蛙聲一片”。

  “在種糧中,我還將單純的種植,延長成種、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唐運毅介紹,對自己所種出的水稻、油菜籽等糧油產品,通過加工,變成商品。然後又通過延伸的銷售鏈條,直接送至消費者手中。

  :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

  與普通農民種糧還有所不同,唐運毅將實行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最大限度地提升糧食效益。

  “擴大規模和科學種糧會有一定的效益,但是,要讓種糧效益最大化,還得延伸糧食產業鏈條,增加加工、銷售環節。”唐運毅說,種稻的同時,他已著手建優質米加工廠,包裝品牌,建立銷售網路。

  目前,唐運毅已配套建起糧油加工廠,並註冊了“鑫甲源”、“宛在洲”等商標,生產出綠色優質大米和菜油等。除直接銷售市場外,還創立了“口糧田”品牌,實行會員制,按城市不同消費家庭的需求,定期送所需口糧上門。

  這種從單純種植延伸成種加銷全產業鏈的新型種糧方式,改變了“種糧不賺錢”的狀況。唐運毅說,雖然流轉土地每年每畝要付500斤至550斤黃谷的流轉金***按現行市場價摺合現金約650元***,但延伸產業鏈後,整體效益提升,平均每畝年所獲純利在500元以上,1200多畝糧田上,每年有近七十萬元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