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業的經營範圍

  服裝運營主要包括三個環節:研發設計、加工生產以及品牌渠道運營。服裝價值鏈上的利潤分配約為:研發設計佔35%,品牌渠道運營佔55%,加工生產佔10%。這就形成了男士時尚休閒鞋和服裝行業的微笑曲線。下面讓小編來告訴大家,希望能幫到你。

  

  服裝及公司主要經營範圍:服裝、鞋帽、紡織品、床上用品、棉紡織品、機電裝置、數碼產品、工藝品、電子元器件、五金交電等產品的銷售。

  服裝公司可兼營的範圍:公關活動策劃、電腦圖文設計製作、企業形象策劃、商務諮詢、企業管理諮詢、資訊科技領域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諮詢等等。

  服裝行業的定義

  中國是十三億人口的大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裝消費國和生產國。近幾年中國的服裝業有著較大的發展,服裝業的發展大大推動了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2005年紡織服裝的總產值約佔全國總產值的十分之一,並已連續五年出口創匯順差第一,服裝產業一直為中國出口創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中國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服裝生產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裝,其中一件來自於中國生產。

  服裝行業的概述

  2007年1-12月份,中國規模以上服裝企業累計完成服裝產量201.59億件,其中梭織服裝94.56億件,針織服裝107.03億件,與2006年同期相比分別提高了14.36%、13.13%和15.47%。規模以上企業產量約佔全行業服裝總產量的39%,比上年同期提高了近6個百分點。2007年全行業服裝產量為512億件,與2006年持平,其中:梭織服裝178億件,同比下降1.11%;針織服裝334億件,同比增長0.60%。

  2008年1-3月,累計生產服裝431221萬件,累計同比上漲5.87%。1-3月份全國梭織服裝累計產量198424萬件,累計同比增長5.93%;全國針織服裝產量累計為232797萬件,累計同比增長5.81%。

  對於服裝行業而言,"十一五"發展的重點任務是:加大、加快服裝自主品牌建設,吸納國際化設計人才,提高產品設計能力;加強產品設計和市場推廣;積極尋找國際市場突破口,利用國際化營銷手段,提高自有品牌出口比重,力爭到2010年形成若干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積極推廣使用先進服裝裝置,到"十一五"末行業國際先進水平裝置比重要達到50%,勞動生產率提高到70000元/人?年。

  服裝行業的標準現狀

  與紡織工業的發展相適應,我國紡織標準化工作不斷地得到完善和提高,取得不小的成績,紡織標準化工作為適應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紡織工業的發展需要做出了應有的貢獻。表現在:

  1、從紡織材料到製成品和服裝的標準已形成體系和規模。截止2002 年底,共有紡織品和服裝標準885 個***不包括纖維原料標準***,其中國家標準383個,紡織行業標準502個,形成了以產品標準為主體,以基礎標準相配套的紡織標準體系,包括術語符號標準、試驗方法標準、物質標準和產品標準四類,涉及纖維、紗線、長絲、織物、紡織製品和服裝等內容,從數量和覆蓋面上基本滿足了紡織品和服裝的生產和貿易需要。

  2、紡織品標準的採標率列為前位,基礎標準與國際接軌。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統計,對國際標準的採標率,國內平均水平約為44%,而紡織品的採標率達80%。ISO中有關紡織品和服裝的標準約有280多個。紡織行業對這些國際標準進行了研究,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採用或已列入年度採用計劃。除採用國際標準外,還不同程度的採用了國外先進國家的標準,如美國標準、英國標準、德國標準和日本標準等。特別是基礎的、通用的術語標準和方法標準基本上採用了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使制定的國家標準達到了國際標準或相當於國際標準的水平。

  3、各類標準發揮了巨大作用。與國際接軌的基礎標準,對統一紡織工業科技術語、統一紡織材料和產品的檢測手段、統一規範產品的效能指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依據這些檢測方法試驗出具的資料不僅在全國範圍內具有可比性,而且也得到了國外客戶的認可,對紡織品貿易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制定的大量的紡織產品標準,適應了產品的發展和需要,解決了無標生產的問題,為企業的大量產品進入市場提供了技術依據。

  4、企業的標準化理念對提高產品質量起到了關鍵作用。從***《標準化法》實施以來,企業的標準化工作逐步加強,參與標準化的熱情越來越高漲。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現有的標準體制和標準內容逐漸顯現出了其弊端,具體表現在:

  1、在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紡織產品標準是生產型的,標準的制定以指導生產為主要出發點,技術要求與生產工藝緊密相聯,指標定的過細過死,特別是標準的制修訂速度滯後於產品的開發速度。有些企業認為標準水平太低,而有的企業卻認為標準指標過高,形成了對標準的不同要求和評價。

  2、隨著紡織製品的成品化成為趨勢,消費者對服飾和家庭裝飾水平要求的提高,原料質量與製成品質量不配套的問題日益突出。例如,面料標準的色牢度差,水洗尺寸變化率大,缺乏實用效能考核指標等,由於標準不銜接引起的糾紛時有發生,消費者的投訴難以得到解決。

  3、以前採標的指導思想是結合中國國情,考慮到國內現有裝置和工藝條件,因此使我國採標的多數標準為" 非等效"或"參照"。除基礎標準接軌程度較高外,儘管有不少的產品標準前言中寫明是採用國際或國外先進標準,但僅有少數指標甚至個別指標與國外標準一致,或採用的試驗方法是採用國際標準的,因此,大多數產品標準的指標和水平沒有真正與國外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