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新聞敘述時間的特徵及其影響

  【摘要】任何文字敘述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展開的,同報紙、電視和廣播等傳統媒體相比,網路新聞的敘述時間呈現出三個特徵:“空間化”、零散化、無序化。

  【關鍵詞】敘述時間;“空間化”;零散化;無序化

  “媒體所報道的事件,事實上並非事件本身,而是媒體將一些語言符號聯結在一起,以傳達某種意義。”[1]顯然,我們在新聞報道中面臨這樣一個問題:怎樣將現實生活中的新聞事件或新聞事實,轉換為可以在報紙、廣播、電視和網路上傳播的新聞文字。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演化,新聞事件也不例外。因此,在這一轉換過程中,我們要考慮怎樣將新聞事實發生的現實時間轉換為新聞文字時間,即敘述時間。同一新聞事實,採用不同的敘述時間技巧,將會呈現出不同的新聞文字。最簡單的例子,如對於中國船員泰國境內遭劫持殺害這一新聞事件,我們可以一句話表達——“中國船員泰國境內遭劫持殺害”,也可以寫成幾千字的長篇新聞報道或做成上萬字的新聞專題。

  一、敘述時間

  按照經典敘述學理論,敘述時間包括節奏、頻率和順序三個範疇。

  節奏指的是敘述速度的快慢,分為省略、概略、場景、減緩和停頓五種。其中,場景是指文字敘述時間與故事發生時間相等。以此為標準,省略是指故事時間不為零,而文字敘述時間為零,新聞事件中發生了事情,在新聞報道中完全沒有提及;概述是指文字敘述時間要短於故事時間,用相對較少的文字,來表述較長的故事時間;停頓是指故事時間停頓於某一點為零,而文字敘述時間卻明視訊記憶體在;減緩則是故事時間短於話語時間。

  頻率,由故事發生的頻率和敘述的頻率共同構成,可以分為單一敘述、多重敘述和概述。其中,單一敘述是指事件發生了一次,也只敘述了一次;而多重敘述,是指事件只發生了一次,卻敘述了多次;概述則是指事件發生了多次,只敘述了一次。

  順序,指的是故事時間和敘述時間之間的關係。把故事發生的順序與其敘述的順序一對照,便可將其分為三類:順序、倒敘和預敘。順序,是指敘述順序與故事發生的順序一致;而倒敘則是指發生在故事時間後面的事被提前敘述,發生在之前的事卻被放在後面敘述,如2011年9月30日的焦點訪談——“‘天宮一號’開啟太空新旅”,首先敘述的是9月30日下午的“天宮一號”成功實施第二次變軌,接下來敘述的才是9月29日“天宮一號”的發射升空;預敘,是指提前敘述將來發生的事情,如“某某會議將在哪天召開”。

  二、網路新聞敘述時間的特徵

  如果從微觀的層面考察,把任意一條網路新聞從網路新聞專題或者網站中抽出來進行敘述學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其敘述時間的特徵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並無多大的區別,都是敘述者運用節奏、頻率和時序等技巧對新聞故事發生的實際時間進行扭曲,最後呈現出不同的新聞文字——新聞。但如果我們能夠換一個角度,從稍微巨集觀的層面來考察,把網路新聞專題或者整個新聞網站作為考察物件,我們即可以發現,網路新聞的敘述時間呈現出如下三個特徵:空間化、零碎化、無序化。

  ***一***敘述時間的空間化

  網路新聞敘述時間的空間化,簡而言之,就是用空間來表述時間。任何敘述都是時間的藝術,但是同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相比,網路新聞更多地運用空間來表現時間。

  首先,從敘述節奏上來看,是場景的大量運用,即直播的大量運用。顯然,在報紙新聞中,場景的運用僅限於少量的現場描寫。在廣播、電視新聞中,雖然近年來直播被大量運用,但終究受頻道播出時間、技術、現場條件等因素的限制,新聞直播仍只限於少數適合直播的重要新聞。而在網路新聞專題報道中,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發現各式各樣的直播,包括文字直播、圖片直播、微博直播、視訊直播和視訊錄播等。以騰訊2011年的英超報道為例[2],視訊類設有“直播大廳”、“錄播大廳”、本輪視訊集錦、精彩視訊等欄目;微博類設有“騰訊微博報道”、名家微博、豪門微博、各個球隊的微博專區和普通微博;圖片報道設有“繽紛英超”和賽場瞬間,而文字報道在整個新聞專題中所佔的比例很少。

  其次,海量的背景材料和相關報道。任何新聞文字的敘述都要在歷時和共時兩條軸線上展開。報紙、廣播、電視新聞報道,往往受版面和節目時間的限制,普遍以歷時報道為主體,即以不同的時間、事情的發展變化為報道主體,而網路新聞專題報道因不受版面和時間的限制,往往由共時報道,即海量的背景材料和相關報道構成專題報道的主體。可以說,網路新聞專題報道在同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新聞競爭中,其制勝的法寶並不是報道新聞事件的最新動態,而是跟新聞事件相關的海量背景材料、報道和資訊。以中國船員在泰國境內遭劫持殺害這一新聞事件的報道為例,同期的報紙、廣播和電視臺,都將刊播該事件的最新進展作為報道的主體,而新浪“中國船員泰國境內遭劫持殺害”專題[3],其歷時性報道僅限於“最新訊息”這一欄,剩下的“事件概括”、“事件現場”、“評論”、“調查善後”、“各方反應”、“事件經過”、“遇害船員基本資訊”、“微博關注”等構成了報道的主體,也是該新聞專題的力量和吸引力之所在。

  ***二***敘述時間的零碎化

  整個網路專題,或者整個網站內容上的零散化,導致敘述時間顯現出明顯的零碎化特徵。從網站或者網路新聞專題的層面上來看,雖然單則新聞之間能夠相互連結、保持聯絡,但網路新聞的分類、分塊與連結不可避免地使各條新聞處於一種獨立隔絕狀態。在一定意義上,網路新聞是標題化、圖片化和實時化的報紙。在網路新聞網站或網路新聞專題的首頁上,我們見到的往往是詳盡的目錄式標題,在每一個標題後面都隱藏著獨立的內容,其敘述時間呈現出極度零碎化。仍以騰訊英超聯賽新聞報道專題為例,其專題首頁上成百上千的連結各自保持獨立,在每一連結後面都有獨立的內容,每一則新聞都有自身獨立的敘述時間線,自然從整個專題來看,其敘述時間呈現出“眾聲喧譁”的零碎化特徵。[2]另外,網路新聞網站的評論和微博,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視之為從不同視角對新聞事件的重複敘述,這進一步加劇了網路新聞敘述時間的零碎化。以新浪“中國船員泰國境內遭劫持殺害”專題為例,截至2011年10月31日晚上,其微博數量高達758173條。[3]
  ***三***敘述時間的無序化
  無序化和零散化是一對孿生兄弟,敘述時間的零散化意味著要將事件進行切分,而無序化則意味著將切分下來的薄片的位置進行調換,使之在網路新聞或專題中,失去了新聞故事原有的線性時間軌跡。一個完整的新聞事件包括序幕、起因、發展、高潮、結局與尾聲,而我們在將其轉化為文字——網路新聞,並安排版面過程中,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其新聞價值的大小,而不是其發生時間的先後。如新浪2011年10月30日新聞中心的首頁[4],“公安部指揮破獲網路吸販毒案查獲萬人”這一則新聞的時間是10月30日7時08分,而“江西河南安徽分別選舉省委書記”這則新聞的時間為10月30日22時13分,按照時間順序,很明顯“江西河南安徽分別選舉省委書記”這則新聞應該排在“公安部指揮破獲網路吸販毒案查獲萬人”這則新聞的後面,事實上卻是恰好相反。另外,在網路新聞報道中不僅單則新聞經常採用打亂時間順序的倒金字塔結構,而且其對新聞事件的系列報道在整體上也呈倒金字塔結構,即在網路新聞專題或者新聞網站中,往往是最近的事實報道排在最前面,最早發生的事情放在最後面。如新浪“中國船員泰國境內遭劫持殺害”專題[3]中的“最新訊息”一欄,就是如此。

  三、網路新聞敘述時間轉向之影響

  網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獲得新聞資訊的全能化平臺,同時它也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微妙的影響。

  其一,時間認知結構的拼貼化。時間的認知方式揭示了整個社會及其組成社會的各階級、群體和個人的許多根本趨向。一種新的時間觀念往往導致人們產生新的時間認知方式。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出現了三種時間觀念:自然時間、鐘錶時間和以網路時間為代表的媒介時間。自然時間呈迴圈結構,影響人類的時間最為久遠,不僅原始社會的人們對時間和日曆只有一些極其簡單、模糊的理解,就連二三百年前大多數文明社會的人們,也總把時間看做自然的迴圈。鐘錶時間呈線性結構,而媒介時間則又創造了新的時間結構,它建立在迴圈時間、線性時間的基礎之上呈點狀,散亂且沒有持續性。鐘錶時間在自然時間的基礎上,對時間進行切割和壓縮,而以網路為代表的新生代傳媒更是把對時間的切割與壓縮推到極致,其內容被細分至支離破碎。人們在瀏覽網頁時,在各個細分板塊中隨意穿行,直接造成了時間運動的無序化。同時,由於新聞網站的內容安排並非按照正常時序排列,因而各個連結之間的連續性被進一步打亂,沒有任何規律可循,各種時間的混合體創造出了一種“時間拼貼”,各種型別的時間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時並存,沒有開端、沒有結尾,更沒有秩序。媒介時間的這種拼貼結構,給人們的時間認知帶來了全新的體驗,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時間分配與使用方式,並使得我們的認知結構也呈拼貼狀態。

  其二,時間消費的零散化。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可以發現,我們正在從時間過剩階段轉變到時間匱乏階段。電話、電腦和手機等通訊工具的出現和交通的發達,使得人們的社會交往日益擴大,並迫使人們將有限的時間分配到更多的事務上。人們開始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即使在沒有任何事情發生的情況下,時間也不會停止其腳步,因此,人們想方設法節省時間,合理分配利用時間。以網路為代表的大眾傳媒迎合了人們新的時間利用的需求,力圖提供與之相匹配的碎片化內容。螢幕上、網頁上的事件往往缺少真實事件所具備的持續性,不斷湧現,又不斷消失,一方面,給新湧現的事件提供空間,另一方面,給社會大眾製造了焦慮感,刺激了媒介消費者的媒介消費慾望。人們開始試圖在同一段時間裡做更多不同的事情,或在更少的時間內做某項特定活動。這種時間的使用模式其實是將有限時間分配至更多的不同領域,而失去的則是對一件事情持續的關注。長此以往,我們可能喪失對時間的持續整體感。

  其三,時間使用的實時性。在當代社會,人們關心未來,並且內心充滿了不安。因此人們試圖通過媒體把握現在與未來,跟以前相比,人們更加關注媒體和更多的消費媒介產品。媒介產業出於對市場需求的滿足和盈利的需要,更加關注當下發生的事情。媒介時間帶來的“瞬時時間感”加劇了人們對事物“實時滿足”的需求,引發了普遍而深刻的社會心理期待:既然網路等當代傳播媒介能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產品,那麼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可不可以呢?在自然時間的農業社會,我們通過長期勞作和等待獲得收穫;在鐘錶時間的工業社會,我們以小時、天、月來計算工資、收入;而在媒介時間的資訊社會,實行週薪制或工資一日一結是個很大的誘惑,分期付款的盛行也凸顯了人們早點實現願望的迫切性。總之,媒介時間是消滅等待、提早實現願望的時間。在這個關注當下的實時性時代,昨天是歷史,明天是未知的、不確定的,今天才是焦點。


參考文獻:

  [1]張錦華.傳播批判理論[M].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145.

  [2]http://.

  [3]http://.

  [4]http://news.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