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殖蜈蚣

  蜈蚣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蚣的養殖技術,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蜈蚣的養殖技術

  蜈蚣***Chilopoda***又作吳公,又稱百足蟲、百腳蟲、蝍蛆、天龍,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本草綱目》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岐尾。”通常身體很長,並且有許多對步足。《本草衍義》稱:“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蜈蚣與蛇、蠍、壁虎、蟾蜍並稱“五毒”,並位居五毒首位。

  蜈蚣的棲息環境

  蜈蚣蜈蚣性畏日光,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暗、溫暖、避雨、空氣流通的地方生活。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帶。平原地區雖然有分佈,但是數量較少。蜈蚣喜歡生活在丘陵地帶和多沙土地區,白天多潛伏在磚石縫隙、牆腳邊和成堆的樹葉、雜草、腐木陰暗角落裡,夜間出來活動,尋食青蟲、蜘蛛、蟑螂等。一般在10月天氣轉冷時,鑽入背風向陽山坡的泥土中,潛伏於離地面約12cm深的土中越冬至次年驚蟄後***三月上旬***,隨著天氣轉暖又活動覓食。

  蜈蚣鑽縫能力極強,它往往以靈敏的觸角和扁平的頭板對縫穴進行試探,岩石和土地的縫隙大多能通過或棲息。密度過大或驚擾過多時,可引起互相廝殺而死亡。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餌料及飲水充足時也可以幾十條在一起共居。

  蜈蚣的生活習性

  蜈蚣為典型的肉食性動物,性凶猛,食物範圍廣泛,尤喜食小昆蟲類。它有能射出毒液的顎爪,甚至可殺死比自已大的動物。也有同種互相殘殺中毒而致死的現象。蜈蚣所食的昆蟲有蟋蟀、蝗蟲、金龜子、蟬、蚱蜢以及各種蠅類、蜂類,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蝸牛以及比其身體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類等。在早春食物缺乏時,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蘚的嫩芽。人工飼養時食物新鮮,稍有腐敗即不進食。

  蜈蚣的生長繁殖

  飼養概述

  將1年繁殖蜈蚣和成年蜈蚣分開飼養,有利於成年蜈蚣產卵、抱卵孵化等。一是可按成年蜈蚣的營養和生理需求增加飼料量和溼度,二是產卵、抱卵孵化期間,可避免幼小蜈蚣的干擾。[1]

  一、繁殖特點。蜈蚣的壽命僅有6年,性成熟以後,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後初晴的清晨進行交配,40天開始產卵,雌蜈蚣把受精卵產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時孵化。每隻雌蜈蚣一次排卵達2-3小時,每次產卵30-6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塊。孵化期間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

  蜈蚣二、飼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動物,食性廣雜,特別喜食各種昆蟲,如黃粉蟲、蟋蟀、金龜子、白蟻、蟬、蜻蜓、蜘蛛、蠅、蜂以及它們的卵、蛹、幼體等,同時還吃裡蟲、蚯蚓、蝸牛及各種畜禽和水產動物的肉、內臟、血、軟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蘿蔔、嫩菜等,牛奶、麵包等作蜈蚣的食物。

  三、養殖池建造。人工養殖蜈蚣可採用缸、池等方式,採用缸養,用破舊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徑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釐米左右,將外邊的土拍實。缸內中間用磚或土坯壘起來,比缸面低10釐米左右,坯與缸壁間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無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壘土坯即可。一個直徑80釐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只左右。

  採用池養時,養殖池要建在向陽通風、排水方便、陰溼、僻靜的地方。可建在室內,也可建在室外。用磚或石塊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釐米,養殖池面積大小隨意,一般在5-10平方米為宜。池口四周內側貼上光滑無損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鑲成一圈15釐米左右寬、與池壁成直角的內簷。每平方米養殖池可投放成年蜈蚣500-900只。

  四、管理要點。1.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範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2.注意飼養密度,必須按蜈蚣的體長和體大的變化而分群、分池飼養。3.做好溫度、溼度、光線管理,保持環境安靜。4.所投飼料保持清潔衛生,沾有農藥的食餌不能投喂。5.經常觀察,防止蜈蚣天敵進入養殖池內。6.防止食物、泥土的黴變。7.及時剔除有病的蜈蚣。

  交配繁殖

  蜈蚣系卵胎生,繁殖快,一般在六、七、八月間進行交配,在正常情況下,從交配到產卵需4個月時間,產卵時雌蜈蚣在泥土中挖有小坑,母體曲呈S形,後面的尾節由於身體彎曲而搭在身體中部的背面,由生殖孔排出的卵料積聚在背部粘著成團,再翻轉身體把卵團環抱起來,卵團一般60-70粒左右,少的也有20-30粒。蜈蚣卵子經過20天左右就蛻去卵膜和胎皮,孵出的蜈蚣幼體呈乳白色,雌蜈蚣仍緊緊地把幼體團抱在足間,幼體很少活動,經過25天至30天以後,幼體進行第二次蛻皮,其體形與成體相似,體色仍為乳白色,身體中段稍為肥胖,經過35天至42天進行第二次蛻皮,體色為灰黃色,活動力增強,不再緊密抱成團,而是鬆散地集中在母體腹面,這時幼體與母體可以分離,把母體放在大群內讓其交配,並給產後的蜈蚣充分給食,幼蜈蚣給投小飼料。***也可單產,用廣口罐頭瓶裡邊放有土,把母蜈蚣放進去***。

  產前加強餵食:蜈蚣孵化期間不進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營養維持活動,產卵前,母體有大量進食蓄積營養的習性,此時應增加餵食量,並注意調節食物品種,以促使母體多進食增加孵化前的營養。

  孵化期間的護理:蜈蚣抱卵育幼期間對驚攏、強光等均有一定的反應。所以在孵化期如果觀察時應小心輕動,不要隨便移動或強光照射,孵化期間不需要餵食,孵化器內隨時給予一定的水份,周圍略有潮溼,這樣就不會影響胎胚的正常發育。

  孵化結束後,幼蜈蚣雖然暫成團群居,但也可單獨活動和尋食,此時母體也逐漸離開孵化巢單獨活動,因蜈蚣有爭搶食物的怪癖,強欺弱,大欺小,所以應及時將大小蜈蚣分窩飼養。

  生殖系統

  脣足類動物為雌雄異體,藥用蜈蚣也是如此。雖然在蜈蚣外形上不易於區分,但在解剖它們的內臟時,兩性的生殖系統卻是顯然各不相同的。在不同類群中,雌性生殖系統構造是同樣的,但雄性生殖系統在脣足類的不同目中差別很大。

  1、 雌性生殖系統是由卵巢、輸卵管、副腺和納精囊4個主要部分組成。

  ***1***、輸卵管:它與卵巢後端相連通,並無明顯的界限。在輸卵管的尾部分成兩支,把後腸包圍起來,並在後腸的下面再合成一根。輸卵管的開口是生殖孔。

  蜈蚣***2***、卵巢:它位於消化道的背面,是一根瘦長的圓筒狀的生殖器官。成體的卵巢內壁有許多白色球狀的胚細胞,進一步發育成具有豐富卵黃的卵細胞,產生胚細胞的卵巢內壁為胚表皮。由胚細胞分化到發育成為成熟的卵粒是個複雜的過程.這在後面章節裡進行介紹。

  ***3***、納精囊:藥用蜈蚣的納精囊,僅有1對。而納精囊的副腺在地蜈蚣目和蜈蚣目種類中,都是1對。但在石蜈蚣目和蚰蜒目中,則有2對,即第一副腺和第二副腺。

  2、雄性生殖系統 雄性蜈蚣的生殖系統由輸精管、精巢、貯精囊、副腺和附屬物組成。在蜈蚣目中,精巢有十幾個至幾十個不等,呈紡錘形;耳盲蜈蚣有30個精巢,精巢呈橢圓形。精巢由身體前部一直排至後部,大體上排成兩行;每個精巢由兩條細精管連通縱行在中央的單根輸精管上。單根的輸精管下端與肌肉發達的射精管相連,而射精管的末端向體外開口。在輸精管內常有若干橢圓形的精胞,精胞內有無數精子。射精管末端有2對副腺與它相連通。

  蜈蚣的養殖方式

  1. 箱養,養殖箱用木板製成,其大小以長55釐米,寬45釐米,高30釐米較為適宜,箱內壁貼上一層無毒塑料薄膜,箱口配製有一個鐵紗的箱蓋。箱製成後,放在 室內適當的位置,多個箱則排放好,箱底放多層瓦片,瓦片間的距離為1.5釐米左右,用水泥在四周墊腳,通常5-6片為一疊,這樣瓦片間留的空隙可供蜈蚣棲 息。瓦片入箱前,要用水洗乾淨,並吸足水,以便為蜈蚣創造一個潮溼環境。而且一定時間後更換一批預先製做好的新的瓦片,以保持溼潤和清潔衛生。

  2. 缸養,通常採用陶瓷缸,選擇口徑寬50-60釐米,高80-100釐米的陶瓷缸。在室內擺放在適當位置,缸底放一層碎石子或碎瓦片。在上面蓋一層30釐米 厚的肥沃菜園土,稍整平,在土表上按箱養方式堆疊瓦片,最上層瓦片離缸口20釐米左右,在缸口上用鐵紗蓋罩住防止蜈蚣逃跑。

  3.池養,是在室內或室外建池養殖,池為磚水泥結構。池內環境要溫暖、涼爽、潮溼、安靜。室內池一般每個池面積2平方米左右為適宜,長方形,池高為50-60釐米,內 壁用水泥抹平不留任何空隙,並襯上農用薄膜,或用20釐米寬的玻璃在池上方鑲嵌一圈。池底不鋪放水泥,先鋪一層厚約10釐米的小土塊,再在上面堆放5-6 層瓦片,瓦片間留有1.5釐米的空隙,供蜈蚣棲息和產卵孵化。在天氣寒冷的地區,可在池壁圍牆內側距離牆的一定距離外挖一條深50至60釐米的坑,坑內堆 放石頭,碎磚碎瓦片,並造成空隙,供蜈蚣越冬,池口用鐵紗蓋或塑料紗蓋罩嚴。

  養殖技術

  一、蜈蚣養殖池的建造

  養殖池要建在向陽通風,排風條件好而又比較陰溼、僻靜的地方。養殖池可建在室內,亦可建在室外。養殖池用磚或石塊等材料砌成,水泥抹面,池深80釐米為宜,池內壁四周用光滑無損的塑料薄膜貼上,或在池口鑲一圈玻璃與池壁成直角的內簷,寬15釐米為宜。以防蜈蚣外逃。

  池內靠牆壁四周挖一條寬10釐米深4釐米的水溝,在水溝內側再挖一條寬30釐米深3釐米的料槽供投放飼料用。池內可栽上雜草和樹木,並堆放一些石塊、瓦片等供蜈蚣棲息。放種苗後池上要蓋一層草簾遮光。池內應保持乾淨、潮溼、蔭涼和衛生。

  二、飼餵方法

  蜈蚣一般每隔2~3天喂一次,活動期每天喂一次,孵化期間不需要餵食喂水。餵食的時間是每天的16:30~18:00之間。餵食後的次日早晨須將殘餘食物揀掉。蜈蚣投喂飼料可參照下列配方:①各種昆蟲類動物70%,熟土豆20%,碎粒、青菜或麵包碎片10%;②各種禽畜類或其它動物的肉泥70%,魚粉或蠶蛹粉20%,青菜碎片10%。每天在餵食的料槽內放置盛有清水的小碟盤,供蜈蚣飲用。

  三、蜈蚣的繁殖與孵化

  蜈蚣一般在3-6月份交配,5-7月份產卵,每次產卵40-50枚,產卵後蜈蚣將卵抱在懷內孵化。孵化20左右天出殼,45天后才能離開母體獨立生活。孵化期間應保持安靜和適宜的溫、溼度,一般溫度應控制在25℃~32 ℃之間,溼度應控制在50%~70%之間。

  蜈蚣的加工技術

  蜈蚣乾的加工法

  將已採收的蜈蚣放入盆內,用熱開水快速燙死,但不能把蜈蚣燙爛。

  蜈蚣取長寬與蜈蚣長寬相等、兩端削尖薄竹片,一端刺入蜈蚣的頭部下鄂,另一端插進尾端,借竹片的彈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晒乾或烘乾即可。

  晒乾以後,不要去掉竹片,以50條為一包,用薄紙包好,放在缸記憶體放,並在缸內放一些樟腦,以防蟲蛀。缸應放在乾燥處,防止潮溼影響質量。放入缸內不能用硫磺薰,以免蜈蚣幹在儲存期間脫足、變色,降低品質。

  蜈蚣幹要求:身體乾燥,體無雜質,無黴變,無蟲蛀。身體挺直,完整無斷頭斷足。

  蜈蚣酒的泡製方法

  取蜈蚣3~5條,用熱開水燙死後,用淡鹽水沖洗乾淨,整條浸泡在60度米酒中,浸泡三個月即可。

  疾病防治

  人工飼養蜈蚣的主要問題是疾病防治,現將蜈蚣主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綠僵菌病:在6月中旬到8月底,由於氣候變化,溫度高;溼度大,使蜈蚣受綠僵菌的感染,而得此病。受感染的蜈蚣早期主要在關節的面板上出現黑色小斑點,繼而體表失去光澤,最終因拒食消瘦而死亡。治療方法是:食母生0.6克,土黴素0.25克,氯黴素0.25克共研成粉末,同400克飼料拌勻喂病蜈蚣,直到病癒。

  2、胃腸炎:蜈蚣多在秋後陰雨低溫時期患此病。病早期蜈蚣頭部呈紫紅色,毒鉤全張,不食或少食,發病5-7天后死亡。治療方法是:用磺胺片0.5克研細後用飼料300克拌勻;另用氯黴素0.25克、飼料300克,拌勻,隔日錯開餵食。

  3、脫殼病:由於蜈蚣棲息場所過於潮溼,使真菌在軀體寄生引起。初期表現不安,來回爬動;後期表現無力,行動滯緩;最終因不食不飲而死亡。治療方法是:土黴素0.25克,食母生0.6克,鈣片1克,共研成細末同400克飼料拌勻,連喂10天即可痊癒。

  4、黑斑病:是人工養殖蜈蚣中最常見的主要病害。尤其是在夏季,人工養殖池內很容易發生由黴菌所致的“黑斑病”,往往造成當年出生的幼小蜈蚣大批死亡,有時成年的大蜈蚣也會因被感染上這種黴菌病而致死。據我們多年調查,很少發現野生蜈蚣有這種疾病。因此可以認為,“黑斑病”是養殖條件下的一種嚴重病害。

  發現病蜈蚣,立即隔離飼料,可用0.25克的紅黴素片、金黴素片研粉加水600毫升強迫其飲用藥水,每天二次,連續3-4天,或用紅黴素、金黴素加水研開噴灑在磚頭瓦片上。同時注意衛生,注意水質。

  除採取上述預防措施外,可以把治療黴病的藥物與食物拌合在一起,以飼餵患病的蜈蚣.可起到治療的作用。

  “黑斑病”的藥物有制菌素、兩性黴素、放線菌酮和克念黴素等乳化劑。也可以在池內***巢外***試用紫外線燈光照射的方法加以預防或進行輔助治療,以達到殺死致病黴菌,防病治病的目的。

  可用食母生0.6克、氯黴素0.25克、土黴素0.25克,一起磨細拌飼料蟲連喂7天可防治,對嚴重者可分離餵食。也可分別選用制菌素、兩性黴素、放線菌酮和克念黴素等乳化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