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怎麼養能高產

  人工養殖蚯蚓產量除受品種、飼料、 養殖方式影響外,與管理技術也有密切的關係。那麼應該怎麼養才能夠讓蚯蚓高產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瞭解下吧。

  蚯蚓養殖前景

  80年代初,在我國一些地方曾進行過少量的蚯蚓養殖,結果養殖者全部受騙上當。事情是這樣的,一些不法分子大肆鼓吹為了完成合同,大量供應種苗,產品全部包回收。產品回收者說是用來製作“地龍酒”和作中藥的,於是他們又“像樣地”高價回收給群眾看,使不少群眾大量購買他的種苗***每萬條高達1200元***。等大家養出蚯蚓去賣給回收者時,哪裡還有他們的蹤影。所以目前還有部分人談養蚓色變。

  蚯蚓確實可以製藥,目前國際市場每噸幹蚯蚓8~15萬元,甚至更高;養殖蚯蚓除能處理動物糞便外,養殖蚯蚓還有能處理垃圾、淨化環境、積造肥料等功效。蚯蚓能把垃圾變成肥料。日本、美國、加拿大、緬甸、印度、菲律賓、澳大利亞、西德等國家,都用蚯蚓處理垃圾、淨化環境、消除公害,製造有機肥料。養殖蚯蚓有的國家已發展到工廠化養殖和商品化生產的狀況。

  日本有一家造紙廠,從美國進口了125噸蚯蚓,用來清除造紙廠的紙漿殘渣。過去這家工廠為了清除紙漿殘渣,每年要花40萬美元。引進這批蚯蚓後,把蚯蚓糞出售,一年就把購買蚯蚓的錢賺回來了。日本有一種面積為0.5平方米、深30~50釐米的飼養箱,每箱可養蚯蚓1000條,兩年後可增殖到10億條每天可吃50噸造紙廢液,生產25噸蚯蚓糞。日本現有大小蚯蚓養殖廠200多家,其中以九州和北海道最為發達。在兵庫縣有一家最大的蚯蚓工廠,養殖10億條蚯蚓,每年可處理食品廠和纖維加工廠的6萬噸汙泥。在美國一蚯蚓生產工廠利用生活垃圾先粉碎後入沼氣池,產生大量的的沼氣供市場使用,沼氣產生完後用渣來養殖蚯蚓,蚯蚓全部出口。每公斤售價達15美元,而蚯蚓糞以40~100美元/噸賣給花卉公司,從而真正達到了變廢為寶的目的,併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美國洛杉磯作過一次試驗,把7.5噸搗碎的垃圾運到蚯蚓養殖場,不到一個月這堆垃圾就被100萬條蚯蚓消化掉了。還有一次運去10噸未經搗碎的垃圾,經過78天也被蚯蚓全部吃光。美國早在30年前就開始對蚯蚓進行研究,現在蚯蚓交易額每年都有增長。

  ***順便提醒您,一些養殖專案賣種者稱大量高價回收產品,這些人有99.9%是騙子,等您賣產品給他們時,要不他們稱您的產品不合格,要不他們人走樓空***。

  蚯蚓養殖的材料十分廣泛,又特別廉價,養出蚯蚓後又大幅升值,技術也不復雜,蚯蚓養殖這一專案將被越來越多的人看好,前景將十分廣闊。

  怎麼樣讓蚯蚓高產

  一、分期飼養

  按蚯蚓個體的發育階段而給予不同的養殖管理,是蚯蚓人工養殖能否取得高產的關鍵。傳統的“幾世同堂”混養法,由於在採收利用上無法分別大小:超過最佳收穫期的成蚓,來不及採收,浪費餌料和養殖裝置;未到最佳收穫期的幼蚓,採收了則降低產量,人工分揀又增加勞動強度。人工養殖時,須建立專門的種蚓池與生產蚓池。

  二、薄飼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兩次,除蚓糞、取蚓繭或倒翻飼育床三四次,每次給料厚度為15釐米至20釐米,始終保持餌料新鮮透氣,創造蚯蚓最佳生態環境。 適時採收 在以往的資料中,介紹年收穫蚯蚓3次至5次。但在生產中發現,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利用蚯蚓生長繁殖的優勢期***性成熟前後,以蚓體出現環節為標誌***實行短期***一般以1個月為宜***高密度養殖,而又增加採收次數,及時調節和降低種群密度,保持生長量和採收量的動態平衡,是奪取蚯蚓高產的關鍵。

  三、輪換更新

  通過種蚓的不斷更新和養殖床的週期輪換,不僅保證了種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長期養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種群自然衰退。種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四、養殖管理

  蚯蚓養殖分種蚓、蚓繭孵化、前期幼蚓、後期幼蚓和成蚓等幾個時期。不同時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1、種蚓管理。養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萬條至1.5萬條,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糞,採收的蚓繭投入孵化床保溼孵化,同時翻倒種蚓床,用側投法補料,以改善飼育床生態條件,以利繁殖。

  2、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釐米至15釐米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細和溼潤,每平方米可孵蚓繭5萬至6萬個,孵化基每月用鐵叉鬆動一兩次,以利通氣與幼蚓成活。

  3、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糞化時,要及時除糞,用下投法補料並及時擴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4、後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後期幼蚓生長迅速,要增加除糞補料次數,用下投法補料並及時擴床養殖;當性成熟進入繁殖期後,要發揮蚯蚓生產和產繭優勢,不失時機地降低養殖密度或及時採收利用,或取代舊的種蚓。

  五、養殖密度的控制

  蚯蚓養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公斤至3.1公斤或每平方米2萬條為宜,在此範圍內,投種少、產量高。前期幼蚓養殖密度可稍大於每平米3萬條或每平方米2.5公斤;後期幼蚓至成蚓養殖密度可逐漸降至每平方米2萬條左右。進行密度控制應與輪換更新結合起來,將種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後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積比建造,結合擴床養殖,即可達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六.適時採收

  以往的資料推薦年收穫3~5次, 但在生產中發現在飼料充足情況下,利用蚯蚓生長繁殖的優勢期***性成熟前後,以蚓體出現環帶為標誌***實行短期***一般以一月為宜***高密度養殖,而又增加採收次數, 及時調節和降低種群密度, 保持生長量和採收量的動態平衡, 是奪取蚯蚓高產的關鍵。

  如何巧用沼渣養蚯蚓

  一、操作要點

  蚓床製作:室內養殖,分坑養、箱養、盆養3種。一般以坑養為宜,坑大小依養殖數量和室內大小而定。坑四周以磚砌水泥抹面為好,牆高35釐米以上,地面用水泥抹平或堅實土面亦可,以防蚯蚓逃逸。小規模養殖可採用大箱或瓦盆。室外養殖,可選擇避風向陽地方挖坑養殖。坑呈長方形,深度不小於60釐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以上,四周用磚砌好,坑底用水泥抹平或堅實土面亦可。

  放養:沼渣撈出後,攤開瀝乾2天,然後與20%鍘碎稻草、麥稈、樹葉、生活垃圾拌勻後平置坑內,厚度20-25釐米,均勻移入蚯蚓,保持65%溼度。

  管理:蚯蚓生活適宜溫度為15℃一30℃,高溫季節可灑水降溫,室外養殖不可曝晒,應有必要蔽陰設施。氣溫低於12℃時,覆蓋稻草保暖,保持65%溼度。經常分堆,將大小蚯蚓分開飼養。

  二、注意事項

  防止傷害:預防天敵,如水蛭、蟾蜍、蛇、鼠、鳥、螞蟻、蟎等,避免農藥、工業廢氣為害。

  養殖場所遮光,不能隨意翻動床土,以保持安靜環境。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