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大學生創業案例詳細分析
制約大學生創業的關鍵因素是創業支援體系等不完善,要提高大學生的創業水平,必須構建高效率的創業支援系統。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國外大學生創業案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國外大學生創業案例1:國外大學生創業成功案例
“我一年的收入起碼在20多萬元人民幣以上。”乍一聽這話,很多人都會想到小老闆或者高階白領。可讓人吃驚的是,說這話的居然是一位大三在校大學生。他的名字叫裴立鬆,中國海洋大學生物技術2004級學生。去年,他和女朋友一起在韓國著名工藝品一條街開了一家外貿公司,做起了中國
和韓國的外貿產品生意。可能有很多人擔心他因此荒廢了學業,可是還在上大三的他已經早早修滿學分,今年就將提前畢業。裴立鬆的事情被同學們視為“創業神話”。
跨國戀情催生跨國生意
“ 我的中韓外貿品生意是我的愛情賜予的,因為我有一個韓國女朋友。”裴立鬆大一的時候,在跆拳道俱樂部結識了來海大留學的韓國女孩樸修貞。很快,兩個人就成為一對甜蜜的戀人。2006年1月,裴立鬆利用寒假去韓國富川市看望女友父母,女朋友陪著他到韓國首爾著名的工藝品街仁寺洞遊玩。細心的裴立鬆發現,中國的工藝品在這裡很有市場。回國後,他就立刻借了8000多元錢到義烏採購了一批絲綢桌布運到韓國由女朋友賣出,輕鬆賺到2000多元錢。
第一次出手就獲成功,增加了裴立鬆的信心。在父母的支援下,裴立鬆在韓國註冊了鬆貞外貿有限公司,並在韓國首爾著名的工藝品街仁寺洞有了自己的門店和倉庫。
假期時間拼下40萬資產
昨天上午,記者撥通裴立鬆電話的時候,他坐了半夜火車剛剛抵達菏澤。“韓國那邊正等著我採購一批工筆畫貨源呢。”裴立鬆告訴記者,從開業以來,每個寒假暑假他幾乎全部在韓國聯絡生意,跑遍了韓國首爾的仁寺洞、名洞和南大門三大著名商品區。剛開始處處受阻,後來因為他的貨質量好,很多韓國店主主動聯絡他。裴立鬆告訴記者,如今送上門來的訂單,每個月都有十幾個。
如今公司一個月的貿易流通額能達到十幾萬元人民幣,一個月的利潤在2萬多元錢。一年拋去房租等支出,能純掙20多萬。加上庫存,他和女朋友公司的資產已經達到了40多萬元人民幣。
上學做生意一樣沒耽誤
經商沒影響裴立鬆的學業,還在上大二的他已經早早地修滿了大學四年的學分,成為了海大今年13位提前畢業的學生之一。“課餘時間,我幾乎沒有時間去複習功課,這就逼著我上課的時間就要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中,爭取課上講的知識,課上全部吃透。對於我來說,一個學期多修三四門課,壓力並不大。”
“我爸爸笑我是國際小倒爺。我也覺得現在的創業只是我的社會實踐。畢竟我的專業是生物技術,將來我還是想做螺旋藻產品,因為它既能讓別人受益,也實現自己的學業價值。”裴立鬆坦率地對記者說。
國外大學生創業案例2:美國大學生在中國創業成為哈佛案例
2011年7月起,33歲的美國人馬修·布魯諾和他的擁有900多名中國員工的優創***青島***資料技術有限公司成為哈佛商學院的又一經典商業案例。他的創業經歷將被雄心勃勃的世界商業精英們所觀摩、評價並借鑑。
關於入選理由,哈佛商學院的教授這樣答覆:“這裡的教學方式總是在課堂上提供真實公司的最真實的案例,令我們非常感興趣的是,你居然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在中國建立起業績斐然的公司,我們計劃將此案例用於中國教程專案。”
這並不是馬修獲得的初次褒獎。最新的業內榮譽來自國際外包專家協會:2011年5月,馬修所建立的優創***青島***資料技術有限公司被該協會評為全球外包行業100強。在此之前,該公司獲得的榮譽還有“中國服務外包成長型百強企業”、“美國發展最快私營企業前500名”等等。
走完這一創業之旅,馬修只用了8年時間,僅在8年前,馬修的身份還是青島一所大學的外籍英語老師。
1999年,馬修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並獲商業管理學士學位,同年進入美國DPG保險公司做分析員。3年後,懷揣周遊世界夢想的馬修禁不住在青島工作的大學同學的“誘惑”,辭去工作來到青島。
沙灘、海鮮、啤酒節,以及浪漫邂逅的、後來成為太太的中國女友,這些構成馬修當時在青島的全部生活。直至2003年,馬修回國後發現自己實在難以割捨對青島的熱愛以及對女友的思念,“當時非常希望能回到青島,這可以說是我在青島創業的最大動機。”馬修回憶。
馬修的人生轉折也正是發生在2003年,從這一年起,他正式開始了異域的創業之旅。
一個偶然機遇,馬修在美國遇到了在DPG工作時的CEO。當時,這位CEO需要將公司一個專案中的1萬張保單錄入到系統中,他所面臨的難題是每張保單獲利很少,但處理資料工作的成本非常高。馬修意識到青島有大量會英語的人才,可否把這一工作轉移到青島?最初這個想法被這位CEO當成一個笑話,直到馬修做了一個勞動力和租賃成本分析並向他描述時,這位CEO終於意識到了這件事的可行性。
這成為馬修同年建立的公司的第一筆業務。而他幸運地邁入的領域在當時的中國可謂新興行業:服務外包。
馬修介紹,服務外包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成長型行業之一,尤其是保險和金融領域,這一行業源於印度,原因是印度人英語的優勢和IT業的發展。這幾年,鑑於中國的硬體設施投入加大、政府支援以及人才優勢,服務外包業發展迅速,大有取代印度領先地位之勢。
和許多創業者一樣,馬修經歷了公司初創時的艱辛和挫折。剛開始,公司只有馬修和另一名員工,辦公室位於青島市的一間小公寓裡。馬修回憶,當時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遇到很多技術上的難題,加之成立初期,不可能有很多的資金投入。
“我們需要逐個解決難題並得出結論。如果沒有公司最初的員工——現在他們大部分還在公司而且已經成為公司的高階管理者,我可能什麼也做不了。在公司最初的日子,我與他們建立的互相信任幫助創立了公司文化併為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令馬修欣慰的是,他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隊”。
專注性和團隊精神無疑為優創的快速發展注入了生機。優創最初的客戶之一、NIP集團主席大衛·斯普林格評價:“對於優創解決問題的及時性、準確性以及周到性,我感到非常滿意。我強烈地向同行業甚至其他行業的朋友推薦優創公司。”這種口耳相傳的結果是,優創開始每年增加25~30個客戶。2005年起,公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每年新增員工100名,甚至有時會增加200名,員工一向被馬修視作最寶貴的財富。
作為公司團隊中的一員,優創員工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通過網際網路和遠端接入技術連線到客戶在美國的電腦和網路中,在辦公室為客戶進行保險資料處理業務,包括資料資訊的分析、錄入、檢索、稽核等工作;而所有的軟硬體、系統和資料資訊都由客戶進行管理和維護,由此實現美國保單在中國製造的流程。
熬過了創業期的馬修並不諱言,快速發展再一次讓自己直面挑戰:“我們的業務蒸蒸日上,但是我們都很年輕,缺少經驗。我們想快速增長的同時,還想保持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價值,使之成為一個獨特的工作場所。”如今在青島當地的高校,馬修的“這一獨特的工作場所”正日益獲得畢業生的青睞。
“我們的座右銘是‘優質生活,創贏未來’。當你加入優創,你加入的是一個快速發展的美國公司,處在一個新的、快速發展的行業。這意味著你可以跟公司一起成長和發展,同時也意味著我們提供綜合福利、有競爭性的薪酬,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可以讓你享受快樂並有時間關注你的個人生活。”這種開放、坦誠的美式企業文化最初在公司推廣時並非一帆風順。美國公司,美國客戶,以及絕大多數的中國員工——中西文化的差異及由此帶來的碰撞成為馬修創業過程中不得不過的另一個坎兒。
馬修一直推崇“最好的想法勝出”。開始時,馬修總是鼓勵員工多辯論,“後來發現員工擔心反駁我的觀點會觸怒我。我花了大量的時間來解決這個問題,最終,中國員工學會了跨國公司的風格,而我從我的中國同事那裡獲得瞭如何在中國管理公司的祕訣。”
並非所有的創業者都如馬修一樣幸運。在他看來,自己創業成功與大學時身處的創業氛圍和所受的創業教育密不可分。大學期間,馬修曾上過一門名叫“創業”的課程,教學生如何開始自己的事業。通過這個課程,馬修學習瞭如何發展業務計劃,吸收資金,製作預算以及其他活動來開展自己的業務。馬修回憶,學生們必須組成小組一起商量創業想法,然後將這些想法和商業計劃展示給來自風險資金公司的校友們進行小組討論。當時馬修的商業計劃是開發一個為家庭服務的旅遊網站,最終他所在的小組是贏得最佳商務計劃獎的小組之一。
“這些經驗在我建立優創時極大地幫助了我,給予我信心並使我確信自己也可以去做。”就中美大學生創業的比較,馬修坦言:“我相信熱情、渴望和能力都是同樣的,但在中國,創業理念沒有被很好地植入教育系統。目前中國的大學很少為學生創業去發展校友網路並提供相關課程,但是我相信這種狀況將來會慢慢改善的。”
回顧創業之路,馬修說:“如果讓我重新選擇,我還會選擇創業,我想這是我曾做過的最好的決定之一。”如今,該公司客戶已達110多家,涵蓋了美國大、中、小型的保險批發商、代理商、經紀商,遍佈東西海岸。
國外大學生創業案例3:鼓勵大學生創業 國外怎麼做?
美國大學生的“創業計劃”大賽是一種成功模式。創業計劃,又名“商業計劃”,是讓參賽大學生就某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新產品或服務撰寫創業可行性報告,並由學術界和企業界名流當評委,選出優勝者。在企業界積極參與下,一些獲勝的可行性報告最終能獲得風險投資。創業計劃在美國高校中由來已久,自1983年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舉辦首屆商業計劃競賽以來,美國已有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在內的20多所大學每年舉辦這一競賽。
Yahoo、Excite、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園的創業氛圍中誕生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5萬美元商業計劃競賽”已有19年的歷史,影響非常之大。據統計,美國表現最優秀的50家高新技術公司有46%出自於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計劃大賽。從1990年到現在每年都有五六家新的企業誕生,並且有相當數量的“計劃”被附近的高新技術企業以上百萬美元的價格買走。這些由“創業計劃”直接孵化出的企業中,有的在短短几年內就成長為年營業額數十億美元的大公司。一批批的創業者在比賽中得到鍛鍊和成長。風險投資家們蜂擁而入大學校園,尋找未來的技術領袖,在競賽中獲勝的學生日後大多都成為美國高科技企業的領軍人物。
為什麼大學生的創業計劃能吸引來如此多的投資者?美國教育專家認為,是這個高校在利用自己的“名校效應”為年輕學子們創造創業機會。首先,舉辦創業計劃的大學都是美國赫赫有名的高校,其擁有很多在社會上獲得成功的校友,每年學校舉辦創業計劃時,都會邀請歷屆校友們捧場,讓他們對學弟學妹們提供創業幫助;名校的知名度本身就可以吸引一大批投資者參與活動,這些高校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大力宣傳自己的創業計劃活動,主動給那些優秀的基金投資家、風險投資家、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和諮詢公司發去邀請,他們相信,越多人關注就會給大學生們帶來越多的機會。
大學生創業最擔心的還是風險問題,如果資金投進去,最後血本無歸怎麼辦。如何幫助大學生規避風險又提升創業者熱情方面,美國的職業保險提供了一個可行模式的借鑑。
韓國“嚴進寬出”保證成功率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前,韓國大學生並不願意接受“自主創業”這樣的想法,很多大學生畢業之後,最渴望的是進入一家看上去不錯的大公司。然而,韓國政府用了三年時間,讓“創新創業”四個字深入韓國大學生的心中。2000年,韓國JobKorea求職網站的調查顯示,準備進行風險創業的大學畢業生已經佔到畢業生總數的52.4%;71%的韓國青年希望自己創業,這個數字在當年居全球首位。
大學生對創業如此有信心,與韓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高有關係。1998年至2001年間,韓國的創業以每年一倍的速度迅猛成長,他們不僅深入到IT等尖端領域,還活躍在傳統制造業和農業等多種領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國大學生面臨就業難問題。韓國政府認識到,要想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鼓勵大學生創業。但是,韓國長期存在被大企業壟斷市場的弊病:韓國企業管理者和金融家更多地追求規模經濟,追求鉅額投資,追求成為超大型企業集團,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80年代韓國經濟的騰飛,就是以大企業集團的迅猛發展為主要標誌。但是,這種對“規模效益”的過度追求,造成了大企業的市場地位過度強化。因此,新生的較為弱小的企業很難進入寡頭控制的市場,大學生新創企業更難進入市場,韓國大學生創業熱情極其低。
為了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韓國政府採取了不少保護和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措施。在各種鼓勵措施中,效果最直接的就是成立以大學為中心的“創業支援中心”,這裡實行“嚴進寬出”政策。
幾乎在韓國的每一所大學裡面,都有“創業支援中心”,對大學生要求進入創業中心的申請,韓國政府和學校要進行嚴格篩選。尋求創業的大學生需要提供詳細的創業計劃書,然後根據創業的方向,由大學教授和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組成的評價團來評價決定。
如果韓國大學生能夠通過篩選,順利進入創業支援中心,接下來的路就順暢多了。在創業支援中心,大學生可以得到“一條龍”的服務。大學生創業所急需的人才、營業場地和資金,在這裡都很容易找到。中心提供租金很低甚至免費的辦公室,以及辦公桌椅、電腦、上網線路等各種條件。中心幫助大學生聯絡各專業的指導教授,協助進行可行性調查和分析,向經驗不足的大學生提供法律、稅務、談判等諮詢服務,還幫助大學生進行籌資。出於發展戰略的考慮,為使大學生的優秀創業想法和專案變成真正企業運作的公司,韓國政府提供了與商業企業同樣的金融和政策支援,甚至大學生創業企業在貸款方面要比商業企業還要優惠。同時韓國政府還積極鼓勵各種資本對高科技新創企業進行投資,個人對創新專案進行投資時,政府會給予30%的返還。
瑞典創業教育涵蓋一生
是名副其實的創新之國。以相同的人口基數計算,瑞典是全世界專利及專利申請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宜家、伊萊克斯、沃爾沃、愛立信這些著名品牌都來自瑞典。
這個富有創新精神的國傢俱有一套完備的創業教育體系——目前,瑞典的創業教育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內容涵蓋了從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規教育。
目前,瑞典的中小學開發了大量的創業教育課程和遊戲,使學生們從小就對創新、競爭、成本及利潤等重要概念產生興趣。瑞典的大學不僅承擔著為本校學生提供創業教育的任務,同時還大量開辦了許多社會創業培訓專案。這種全員參與式的創業教育體系,使創業精神成為社會推崇的一種價值理念,也為整個社會培養了數量極大的創業後備隊。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和青少年,瑞典還設計了多項激發創造力的活動,例如“天才之光”、“小小企業家”、“年輕企業家”、“溫室”、“72小時創新競賽”等。
瑞典的創業教育十分注重其實踐性。創業教育體系中,不僅包括了普遍開設創業學課程、設立本科和研究生創業管理專業,還包括建立高校創業中心、創業教育研究會等,並通過創業中心與社會建立廣泛的外部聯絡網路,如各種孵化器和科技園、風險投資機構、創業培訓與資質評定機構、創業者校友會等等,形成了一個高校、社群、企業良性互動式發展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有效地開發和整合了社會各類創業資源。
在教學環節,學校經常會邀請一些成功的創業家走進課堂,與學員們分享創業的經驗與教訓,共同分析創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許多創業課程主講教授本身就是或曾經是創業家。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課堂討論,學員們不斷面對不同的創業挑戰,教師則從引導者和啟發者的角度來設計和控制教學的程序。此外,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級、地區級、國家級及國際性的各種創業大賽,通過商業創意的形成和商業計劃書的撰寫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
瑞典的創業教育發展取得了部分社會機構的資金支援。這些機構提供經費以贊助創業教育競賽、獎勵接受創業教育的優秀學生、開發創業教育課程等等。其次,不少瑞典大學也設有創業教育基金,基金來源一般是企業或校友捐款、學生創業成果的轉化等。這些基金有力地支撐了創業教育的開展。
英國減稅政策鼓勵創業投資
資金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一個瓶頸,尤其是創辦那些科技型企業,面臨失敗風險大、需要的資金較多的局面。為了鼓勵股權投資投向大學生創辦的科技型企業,從1990年到2000年,英國採取各種稅收激勵政策,拓寬私人股權市場投資的範圍。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英國私人股權投資在價值上增加了3倍,2000年時超過60億英鎊。
法規中,涉及創業投資稅收激勵的法規主要有三個:《公司投資法規》***EIS***、《創業投資信託法規》***VCT***和《公司創業投資法規》。以2000年開始實施的《公司創業投資法規》為例,規定以股權投資的方式進入創業投資領域的公司,可以獲得稅收優惠:如果投資到未上市的小型高風險企業,並持有股份3年以上,可獲得的公司稅抵免額為投資額的20%;公司稅推遲納稅。如果再投資,可獲得公司稅推遲納稅;損失補償。處理股權投資時,如果出現資本損失,投資公司可以得到損失補償。
目前,英國私人股權融資的水平非常高,其私人股權創業投資市場是當前歐洲最大、最發達的市場,每年提供大約38%的創業投資資金,為大學生創辦科技型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
法國大學生創業可領取補貼
2006年初,法國政府施行新政策,規定所有創業之前,個人收入低於最低工資的創業申請人,均可得到失業創業補貼,因此很多大學生都可以申請到這項補貼。2006年從這一政策中受益的創業者有7.4萬人。
從2007年1月1日起,法國申請失業創業補貼的程式被大大簡化。此前,創業者如果想獲得該項補貼,必須提前申請,而現在改為在創業後三個月內提出即可。補貼申請表格也由原來的12頁改為只有1頁,創業者不用再詳細闡述自己的盈利計劃。從2007年4月起,創業者不用再親自到相關部門辦理繁瑣的行政手續,而是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填寫所有必要的表格,企業註冊費用也可用信用卡支付。
鼓勵政策產生了積極影響。根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的報告,在所有新創企業中,87%的企業經營活動能夠維持3年以上。
看過國外大學生創業案例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