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地攤的創業故事

  創業要想創業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另外就是堅持到底。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擺地攤的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1:擺地攤到開服裝店擺地攤賺學費

  2012年12月初,在部隊服了兩年兵役的李穎退伍後回到大學,作為一名大三學生,李穎有了憑自己能力讀完大學的想法。於是他便開始在上課之餘打工,發傳單、到車展上當禮儀,憑著自己的韌勁,李穎沒向家裡開口要過一分錢的生活費。

  在打工的過程中,一個偶然的機會,李穎看到朋友從外地進的服裝挺好賣,便萌生了賣衣服的想法。由於對女裝沒有研究,不知道是否能賺錢,李穎便打算擺地攤試驗一下。“擺地攤沒有成本,晚上出攤白天也不耽誤上課,而且也不需要攤位費用,很適合用來嘗試賣衣服能不能賺錢。”李穎說,有了這個想法後,他便開始著手尋找進貨渠道,考查了一個多月,他最終決定從濟南進貨。7月初,李穎正式出攤了。

  “為了能佔到好一點的地理位置,我下午4點就出攤,結果衣服賣火了,被專業小販擠兌。”李穎說,正好大學的學生也都放暑假了,一個星期後,他又把自己的攤位搬到了蘭田步行街。在那裡一天有20元錢的攤位費,但由於衣服是從濟南進貨的,款式新穎,李穎的生意仍然火爆。“平均一晚上就能賣300到400元,利潤達80到100元。”

  從夜市練攤做到店鋪開張

  一個多月的夜市練攤,讓李穎從中看到了商機,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到大學生服務中心租賃一店鋪,擴大自己的服裝生意。晚上擺地攤,白天上課,李穎只能利用午休時間,到大學生服務中心打聽有沒有出租、轉讓的店鋪。功夫不負有心人,8月1日,李穎順利地租到大學生服務中心二樓的一處店鋪。

  店鋪找到了,資金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之前攢下的錢遠遠不夠交房租,進貨也是一筆大的開銷,要想讓店鋪開張,必須要有充裕的資金。“我當時計算了一下,每年的房租需要3萬左右,加上進貨等其他一些費用,拿出我的所有積蓄,還差7萬塊錢才能把店開起來。”李穎說。

  李穎決定和父母借這筆錢,等小店步入正軌、盈利以後,按月還錢。"和父母說清楚以後,他們都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鍛鍊機會,都很支援我,很快就把錢打了過來。"李穎說,資金到位,裝修、定製擺架、進貨等一系列籌備工作有序地進行,8月27日,李穎的店鋪順利開張,他成了名副其實的小老闆。

  從夜市練攤到自己的小店開張,李穎經歷了很多挫折,收穫也頗多。“畢竟是自己的第一次創業,畢業離校前,我會盡力經營好店鋪。等畢業以後,如果條件允許,我會繼續做下去。”李穎說。

  2:韓樹人:50元創業擺地攤賣水果

  韓樹人:“我也不懂,不懂我們不能說,不懂就不學了,對不對?不懂也要學習,是不是?我們說術業有專攻,你都不懂,那你怎麼能在這個市場上競爭,我們怎麼才能給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水果。”

  韓樹人帶著採購團隊,到全國各地的水果種植基地學習,一出去就是10天半個月,吃住都在基地上,看到什麼不懂他就問,問題多得經常把技術員都問煩了。

  這裡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韓樹人曾多次到這裡的水果基地學習,他白天學晚上趕路,最忙碌的一次,8天時間裡,光開車就開了將近1萬公里,當地人都管他叫“瘋子”。

  田先凱給韓樹人開過車,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

  田先凱:“駕駛員都是2個,換著班開的,8天跑1萬公里,說實在的話,我們當地人基本上都吃不消的,他能走下來,真是了不起。”

  一年過後,朋友們驚訝地發現,韓樹人變成了一個水果專家,不管什麼水果,他打眼一看,就能判斷出產地重量和品質,甚至通過目測,他都能知道水果的含糖度。記者現場對他做了一個測試。

  韓樹人:“我們來看看這個桃,這個有點成熟了。”

  記者:“這個你預測它的糖度有多少?”

  韓樹人:“12左右吧。”

  記者:“你怎麼判斷的?”

  韓樹人:“我就看它的色光跟手感就可以了,11.9。”

  記者:“我看一下,11.9是吧,你預測是12是吧,這已經非常準了。”

  韓樹人:“應該那在業內都算準的了。”

  把水果學透之後,韓樹人制訂出了自己的一套種植和收購標準,讓水果基地按標準生產供貨,確保水果保持最好的品質和口感。從2010年開始,他還與南半球國家的一些農場合作,建立了23個協議種植基地。

  韓樹人:“南半球的水果,主要是跟我們形成互補,也就是我們每年10月底以後,中國大部分地區,當然除海南以外,都是水果的枯竭期,這個時候我們靠南半球,做到全產業鏈的供應。”

  在韓樹人的水果超市,能吃到來自全世界最新鮮的水果,這成了他的最大競爭優勢,超市也開一家火一家,到2012年,韓樹人的水果店在浙江開到了76家。

  2012年9月,韓樹人宣佈,他要辦一所水果學院,聽到這個訊息,同行都感到非常驚訝,這是行業內從來沒有人幹過的事,韓樹人要怎麼去辦呢?

  員工:“開始,加油,快快快。”

  這裡就是韓樹人的水果學院,從普通員工到公司高管,不同崗位都有不同的學習課程,有實際操作,也有理論課程。

  韓樹人要辦水果學院,是因為2012年後超市越開越多,新員工比例在增大,因為不精通水果知識,新開的門店有的甚至出現虧損狀況。韓樹人認為,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還是學習。

  水果學院成立後,新店虧損的情況逐漸消失。

  韓樹人:“它在樹上都會爆,如果成熟度到一定程度,這個就裂開了。”

  2013年一年時間,韓樹人就新開了50家水果超市,企業員工超過1000人,全年銷售額達到4.7億元,人才培養起到了關鍵作用。

  記者:“你聽了他講完之後什麼感覺?”

  員工:“恍然大悟了好多,理解了好多。”

  韓樹人:“你不要講那麼虛的東西,就最起碼長點知識,哪有什麼恍然大悟,你小夥子拍馬屁拍到馬蹄上了。”

  今年,韓樹人打算在上海浙江,再開100家水果超市,他說要想實現這個目標,他必須帶領員工卯足了勁學習,迎接行業不斷變化的挑戰!

  3:擺地攤賣口罩也能創業致富

  華燈初上,大學生小夏在地上攤開一塊布,瞬間之後,琳琅滿目的包包便吸引了許多路人的駐足挑選。這是國慶長假中某日的黃昏,在雲南大學附近的文化巷等學生集中地,不少年輕人在這裡擺起了地攤,他們放棄出遊和休息的機會,趁機賺了“黃金週”裡的一小桶金。

  事實上,這幫學生模樣的80後“小老闆”大多已大學畢業,受“形勢所迫”,他們放下身段開始“草根創業”,從擺地攤做起,為將來的自主創業積累實戰經驗。遊走在母校的周圍,這些被譽為“校漂一族”的年輕人,為夢想而日夜兼程。

  白天實習晚上擺攤

  路燈剛剛亮起,昆明某高校專科畢業生小夏便開始忙活起來。一邊在地上鋪貨品,一邊大聲地吆喝,“看看嘛,有沒有喜歡的帶一個。”小夏介紹,別看是地攤,但包包的擺放也是很有講究的,包括顏色、大小等排列都有規律。

  事實上,小夏已在一個公司找到一份實習崗位,然而,實習補貼微乎其微,所以她決定晚上繼續練攤。小夏今年剛畢業,但已是這一片區公認的“老資格”之一。從大二開始,就用生活費裡省下的400塊錢進來第一批貨,從沒學過做生意的小夏從此便開始了擺地攤生涯,近兩年的時間下來,認識了不少的攤主,還建立了一個 “地攤抗爭聯盟”的QQ群,意為與命運和現實進行抗爭。

  說到這兩年的練攤經歷,小夏侃侃而談。“雖然遇到了不少困難,卻獲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為將來的自主創業做了一些準備。”小夏說,自己剛走出校門不久,所以賣東西都是憑良心喊實價,不會欺騙同學。不過,比賣不了好價錢更讓小夏擔心的是款式更新跟不上或者換季等原因,很容易造成壓貨而導致資金無法週轉。

  小夏說,擺地攤這麼久,認識了不少好朋友,大家在共同的拼搏中也相互扶持、相互進步,銷售技巧得到了比較大的提升。“這兩年地攤沒白擺,今後,等積累了足夠的資本,就選擇一家好的店面實現更大的創業。”

  20多條圍巾搭在胳膊上賣

  做過家教、賣過電腦、促銷過飲料還當過業餘模特,大專畢業一年來,男生億昕已經換過四五份工作了,最終還是選擇辭職以後和朋友合夥擺地攤創業。

  億昕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個月1500塊的工資,以每年能漲薪100塊計算,買一套郊外戶型一般的兩室一廳的房子,也差不多要30萬元左右,再買一輛最普通的4萬元左右的車,也要不吃不喝15年以上才買得起,這還是得在房價固定不變並且買房買車不貸款的情況下。由於大學畢業生現在很多沒找到工作,競爭也比較激烈,自己也不想靠著死工資過一輩子。

  自從一個多月前辭掉最後一份工作至今,億昕一直和同學合夥在母校周邊區域擺地攤賣圍巾,20多條圍巾全搭在胳膊上站著叫賣,在路燈下一站就是一晚上。和周圍的“前輩”一樣,為了賣出自己的貨品,同樣要賣力給顧客解說,有時候晚上回家嗓子都啞了。億昕坦言,自己不是“富二代”,畢業後想要養活自己,那找工作就是自己邁出的第一步,而擺地攤就算是自己的第二步,雖然這第二步的風險很大,但還是願意搏一搏。

  “曾經考慮過申請畢業生5萬塊的創業貸款,但即使申請下來,想盤下一個鬧市區的店面也是遠遠不夠的,索性先擺地攤吧!”億昕甚至考慮過,如果創業貸款投資失敗,將來怎麼還債,難道用父母的養老金嗎?自己真不願意初進社會就揹著一身債,還是輕裝上陣好一點。

  男生賣口罩賺第一桶金的創業故事

  一陣聽不懂的語言傳到記者耳裡,循聲望去,是男生小朋正在向兩個越南留學生推銷自己的口罩。最後,兩位越南女生不僅每人買了一個口罩,還用越南語跟小朋道別。難道小朋也是越南人?記者瞭解到,之所以小朋能用越南語和越南人交流,得益於自己曾在越南境內協助爸爸發貨,在越南逗留期間,學會了不少越南語中的日常用語。

  小朋說,跟著父親學本領期間,一個人扛過槽鋼、背過氧氣瓶、吃工地飯,雖然吃了很多苦,但學到很多東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觀察市場,緊隨市場的步伐。於是,擺地攤成了小朋想獨自實踐的一個絕佳機會。

  自從得知昆明出現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第二天起,小朋當即“轉向經營”,迅速批發了200個口罩,在文化巷片區叫賣,作為較早經營口罩生意的攤主,的確火了一小把。不過,由於後來賣口罩的人越來越多,小朋的生意開始悄然降溫。到記者採訪時,已經不太好賣了,當晚賣出的所有口罩只有賣給越南留學生的才各賺了5毛錢,其他基本上都是按進價處理,統一兩塊錢一個。“實在不行只有甩賣一部分了,因為過了這一陣,有可能就一個都賣不出去,這比虧本賣還慘。”面對即將有可能的處理,小朋顯得比較坦然,也許經歷過之前的歷練,這些小困難已經不在話下。

  “做建築工程需要經營,擺一個地攤同樣需要經營,曾經學到的經驗可以用於地攤上,而脫離父親以後的實踐讓自己體會到的完全不一樣,因為全盤都要自己負責。 ”說這些話的時候,小朋的表情裡流露出超越同齡人的老道,他覺得現在的自己,只不過是換了一種生活狀態,但依然是在社會中摸爬滾打,並且正在逐步地證明,自己也能夠獨當一面。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