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市場調查報告

  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們的消費能力大幅提高,電動車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市場競爭強度相應增加。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一起來看看吧!

  篇1

  未來十年的汽車“智慧”浪潮值得期待,汽車將由電控機械技術主導轉向電子、通訊、軟體、材料、機械技術的深度融合,成為跨行業創新技術前沿。

  中信證券前瞻研究首席分析師,畢業於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2007年進入中信證券研究部,新財富金牌分析師。完整版詳見2016年8月12日釋出的《汽車的“智慧電動共享”未來》報告。

  我們正處於“科技進步斜率”快速提升的時代。新技術及其引發的新商業模式層出不窮。資訊科技突飛猛進,在與傳統行業相結合的交叉領域快速碰撞並推動諸多進步。電腦、手機、電視產品被重新定義,商業、教育等商業模式亦面對挑戰。即便是在傳統而厚重的汽車行業,也不難感受到變化。特斯拉、Google等科技型公司湧入,加劇了傳統企業的危機感。未來10-20年,汽車產品及其產業鏈將面臨巨大變化和挑戰。“智慧”將是汽車業最大的變化和機會來源。全球科技投資重心之一亦將由“智慧手機+移動網際網路”轉向“智慧電動汽車+車聯網”。

  “小型、輕量、智慧、電動、共享”將成為未來十年汽車業的核心關鍵詞。伴隨消費者逐漸成熟理性,以及能源、交通、安全等問題日益顯著,汽車最終將回歸智慧運輸的本質:“更輕便、更智慧、更安全”將是未來發展方向。汽車產業,將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由機械電控技術主導轉向電子、通訊、軟體、材料、機械技術的深度融合。汽車業將成為跨行業、多學科的創新技術前沿,亦將因此激發更多商業模式創新。

  我們預計,到2030年智慧電動車市場份額有望超50%。其中,新興汽車公司或佔半壁江山;未抓住變革機遇的傳統車企可能淪為代工廠乃至退出市場。未來5年,ADAS及智慧駕駛、車聯網、車用晶片、賬號及作業系統等技術值得關注。中國車企和創業型公司受益於資本力量和工程師紅利,有望在智慧化程序中承接更多全球分工。

  電動:降低造車門檻,開啟汽車智慧革命的序幕。電動車大幅精簡汽車結構和零件數量,核心動力總成***如電機、電池、甚至電控***均可以向第三方採購,因此動搖傳統車企的體系優勢和競爭力。新興科技型車企快速湧現,並高舉“智慧化”賣點。到2018年前後,以電動車為載體的智慧汽車可能再次改變消費者對汽車的認知。電池仍佔當前電動車成本50%,未來,有助於提升電池效能和電動車效率的技術值得關注,如:三元正極材料、溼法隔膜、石墨烯導電溶劑、輕量化等。

  智慧:未來汽車業主戰場從ADAS到無人駕駛。ADAS是智慧汽車的重要落地,外資巨頭如博世、大陸等占主導地位,中資公司差距相對較大。我們預計,到2020年中國ADAS市場規模可達2000億。伴隨市場規模快速成長,中資公司可能在後裝ADAS和預警類ADAS領域尋求突破。對於上市公司和中資創業公司而言,可能存在的機會在於:1***汽車晶片、2***電子制動機構、3***鐳射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硬體和演算法、4***基於攝像頭和多感測器融合的演算法等。

  車聯網:智慧的延伸和拓展,後裝車聯網快速發展倒逼前裝。前裝車聯網目前覆蓋的業務範圍相對有限,常見於導航和基本服務等,如通用安吉星等。未來,前裝車聯網可能進一步延伸至V2V、V2X領域,成為ADAS系統在特殊場景下的感知機構的延伸。LET-V等標準值得關注。後裝車聯網快速生長,產業鏈持續延伸,逐漸形成基於導航、娛樂的金融保險***UBI等***、二手車服務模式,亦應用於汽車貸款、汽車共享等領域。未來,後裝車聯網基於“人”的生活服務,有可能逐漸演變為以車載作業系統和O2O為載體的前裝業務。

  共享:建立在汽車智慧基礎上的商業模式創新。車聯網是汽車共享的安全基石,未來無人駕駛可能徹底改變汽車共享業態。出行共享***有司機***快速發展,車輛跟蹤和派單演算法影響客戶體驗,資本力量對商業模式和產業格局影響較大。車輛共享***無司機***建立在車聯網定位/追蹤技術基礎上, C2C模式***如凹凸租車、PP租車等***初露端倪。

  資本將發揮巨大作用。一級市場由此拉開又一輪科技投資熱潮;二級市場優勢公司有望憑藉融資能力和上市公司地位整合產業鏈,乃至形階段性閉環生態。但也需要注意的是,未來汽車變革之路以10年為單位計,必然伴隨資本市場的週期波動和預期變化。Gartner曲線亦提示資本預期與產業進步速度差異可能導致的估值波動。對於佈局智慧汽車等先進技術的企業而言,融資能力、現金流管理亦成為技術實力之外的重要競爭要素。

  “智慧”汽車領域值得長期投資佈局。未來十年的汽車“智慧”浪潮值得期待,汽車將由電控機械技術主導轉向電子、通訊、軟體、材料、機械技術的深度融合,成為跨行業、多學科的創新技術前沿,亦將因此激發更多商業模式創新。

  1、電動:降低造車門檻,開啟汽車智慧革命的序幕

  電動車降低造車門檻,顛覆傳統車企在“動力總成”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電動車大幅精簡汽車結構和零件數量,核心動力總成***如電機、電池、甚至電控***均可以向第三方採購,因此動搖傳統車企的體系優勢和競爭力。到2018年前後,以電動車為載體的智慧汽車可能再次改變消費者對汽車的認知。

  電動化是未來發展方向。對於個人消費者而言,高階電動車能夠提供強勁的動力性和推背感,低端電動車能夠節省汽油開支、降低用車成本。對於國家而言,電動車便於排放集中處理,提升效率。

  能夠幫助提升電池和電動車效能的技術值得重點關注。電池仍佔當前電動車成本50%,面對問題包括:1***能量密度提升和成本下降,2***充電速度提升。值得重視的技術方向包括:1***三元正極材料;2***溼法隔膜;3***石墨烯導電溶劑。此外,小型化+輕量化亦是電動化的關鍵支撐,碳纖維、鋁鎂合金值得重視。

  新能源拉開智慧序幕

  電動車時代,整車企業原有的核心競爭力受到了撼動,智慧將成核心競爭力。傳統車企在“動力總成”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受到了挑戰,新進入者打出“智慧”牌,炫酷的螢幕和新技術對消費者構成較強吸引力。

  特斯拉拉開了汽車智慧大戰的序幕。開始接受預訂以來,Model 3已累積接收近40萬張訂單,全球消費者對於智慧和炫酷黑科技充滿期待。

  電動化是未來發展趨勢

  電動汽車帶來駕駛樂趣的體驗。電動汽車的加速效能秒殺傳統燃油汽車。ModelS P90D可實現百公里加速2.8秒,創下世界紀錄;比亞迪“唐”和“秦”也可輕鬆贏過燃油超跑。這是由電動機的工作特性決定的。

  節能減排是全球的發展主題。綜合考慮從燃料開採到汽車驅動Well-to-Wheel全產業鏈效率,純電動汽車與燃油車相當,但仍然具有低於汽油車的能耗和排放。

  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電動化是必然選擇。據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統計,我國目前石油對外依存度超過60%,並且每年新增石油消費量70%以上為汽車。長期來看,燃油汽車的發展將會加劇我國石油危機,電動汽車成為必然選擇。

  政策法規加速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2012年,國務院印發《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提出2015年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到2020年降至5.0升/百公里。《中國製造2025》進一步提出,2025年乘用車油耗目標降至4.0升/百公里。法規標準倒逼乘用車企業發展電動汽車。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政策扶持下快速起飛。據統計,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7.9萬輛,同比增長4倍。我們認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在政策扶持下走向技術進步。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60萬輛,滲透率2%;至2030年,新能源銷量可達2500萬輛,滲透率50%。

  未來技術進步方向:動力電池技術提升

  新能源汽車帶動相關產業鏈,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接近萬億,動力電池市場有望達到千億級別。

  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關鍵環節。新能源汽車目前行業滲透率仍低於3%,電池成本居高不下是主要普及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純電動汽車電池成本約佔整車成本近50%。電池能量密度提升、成本下降、充電速度提升是新能源汽車進一步普及的重要驅動力。

  三元正極材料電池能量密度較磷酸鐵鋰電池提高15%-30%,將成為乘用車動力電池主流技術路線。正極材料成本佔鋰電池比例接近40%,是決定電池效能的關鍵要素。我們預計,2020年三元正極材料市場規模有望超300億。我們預計,2016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可達60萬輛,帶來三元材料電池10GWh需求。

  隔膜是鋰離子電池的關鍵元件,溼法隔膜技術將進一步普及。受益於三元及高階磷酸鐵鋰電池滲透率提升,預計其2020年需求有望超18億平方米,且受益於國產供需持續存在缺口,產品價格及利潤率穩定。預計2020年溼法隔膜市場規模超50億。

  石墨烯或將用於鋰離子電池:導電劑、電極材料。石墨烯導電效能、力學效能優異。目前尚處於研發期,預計2020年市場空間可達5億。

  未來技術進步方向:輕量化發展

  輕量化可顯著提高續駛里程,是電動汽車發展的必然選擇。電動汽車重量降低10%,對應續航里程可增加5.5%。在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尚不能完全滿足要求的當下,輕量化成為提高續駛里程的重要手段。萬鋼部長也在2016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再次強調:“輕量化”是中國電動汽車發展的方向之一。

  汽車輕量化材料繁多:高強度鋼、玻璃纖維、鋁合金、鎂合金、碳纖維等。鋁合金被廣泛應用,碳纖維是未來方向。鋁合金應用於汽車輕量化的技術較為成熟,已達量產水平:特斯拉Model S採用了全鋁車身;奇瑞捷豹路虎的全鋁工廠已經竣工投產;車和家的鋁合金工廠也已落戶常州。碳纖維材料由於其突出的減重效能和比強度而受到廣泛關注,但由於其造價高昂,目前只有極少數量產車型採用:如寶馬i3、長城華冠的首款車型K50。

  2、智慧:未來汽車主戰場,從ADAS到無人駕駛

  智慧汽車將重塑車企的核心競爭力。在汽油機時代,發動機、變速箱組成的動力總成是傳統車企的核心競爭力。對於大型乘用車企業而言,發動機往往採用集團內InHouse的做法;新進入者無法購買合適的高效能發動機,只能通過自行研發積累。但一款好的發動機的研發週期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而一旦批產發動機出現質量問題,又可能對車企的品牌形成巨大傷害。因此,發動機也就成為了傳統整車企業最大的壁壘和核心競爭力。

  電動車時代,智慧將成車企的核心競爭力。電動車大幅精簡汽車結構和零件數量,核心動力總成***如電機、電池、甚至電控***均可以向第三方採購,因此動搖傳統車企的體系優勢和競爭力。新進入的造車企業往往以“智慧化”為賣點,以炫酷的前沿技術吸引更年輕的消費者。未來10-20年,汽車產品及其產業鏈將面臨巨大變化和挑戰。傳統車企不得不重新披掛上陣,加速智慧應用的開發進度,以應對新進入者的挑戰。

  未來汽車業主戰場從ADAS到無人駕駛。ADAS是智慧汽車的重要落地,外資巨頭如博世、大陸等占主導地位,中資公司差距相對較大。我們預計,到2020年中國ADAS市場規模可達2000億。伴隨市場規模快速成長,中資公司可能在後裝ADAS和預警類ADAS領域尋求突破。對於上市公司和中資創業公司而言,可能存在的機會在於:1***汽車晶片、2***電子制動機構、3***鐳射雷達和毫米波雷達硬體和演算法、4***基於攝像頭和多感測器融合的演算法等。

  ADAS:智慧駕駛的落地載體

  我們當前處於輔助駕駛前期,距離徹底的無人駕駛還有較長距離。美國汽車工程學會SAE將自動駕駛分為0到5級。目前L1和L2技術已相對成熟,L3和L4技術即將量產***特斯拉已經提前進入了3級自動駕駛階段***。徹底的L5無人駕駛是指全路段、全天候的,無需人工干預的全自動駕駛,汽車可自主完成加速、制動、轉向等動作,可能需要至少十年才能達到產業化階段。

  智慧駕駛以技術為核心驅動力,打造感知、決策、執行的閉環控制。目前ADAS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外資公司手中,包括博世、大陸、德爾福、電裝等。中國多年積累的工程師紅利體現,創業型公司大量湧現,本土工程師和海歸力量共同推動技術進步。但綜合考慮法規、標準、公司規模和抗風險能力等要素,整車廠對大規模採購創業型ADAS產品仍有顧慮。中資公司可能在後裝ADAS和預警類ADAS領域尋求突破。

  智慧駕駛亦為三層金字塔供應鏈格局。1***頂端的OEM和科技型造車企業;2***ADAS供應商;3***底層零部件供應商。

  市場空間:萬億無人駕駛,千億ADAS,百億元器件。全球汽車銷量增速放緩,但是整體銷量仍超過8000萬。中國市場2015年行業銷量達2460萬輛,帶動相關產業鏈超2.5萬億。ADAS系統有望先行普及,預計2020年滲透率有望超30%,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同時產業鏈上游相關元器件行業如雷達、攝像頭、HUD***抬頭顯示***等需求均有望快速增長,2020年有望達到百億級別。

  根據功能不同,ADAS可分為預警類和執行類。在遇到緊急情況時,預警類ADAS只發出警告訊號,由駕駛員決定如何操作;而執行類ADAS則可自主判斷決策,控制車輛實現加速、制動、轉向等動作,以避免碰撞。

  國外汽車零部件巨頭在ADAS領域保持優勢地位。包括大陸、德爾福、電裝、奧托立夫、博世等。

  創業型公司大量湧現,上市公司亦希望藉由參股和收購創業公司方式進入ADAS領域。藉由資本的力量和中國多年積累的工程師紅利,ADAS領域裡的創業型公司快速湧現。我們認為,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具有較強市場拓展能力***整車廠渠道***、具備出色融資能力、管理團隊優秀且持衡的本土創業型才有可能最終勝出。在ADAS創業競賽中獲得最終勝利決非易事。

  無人駕駛:智慧汽車的終極方向

  無人駕駛來襲,科技型公司、初創型公司與傳統整車廠、一級供應商爭搶高地。目前,獲得美國加州無人駕駛汽車路試資格的公司包括:1***科技型公司,如谷歌、特斯拉、Cruise Automation***已被通用收購***、Zoox、Drive.ai、FaradayFuture等;2***傳統整車廠與一級供應商,如大眾、賓士、日產、寶馬、本田、福特、博世、德爾福等。

  科技型公司往往直指高自動化無人駕駛,零包袱+資料優勢造就高速發展。科技型公司劍指高階自動駕駛,主要由於:1***科技型公司作為行業新進入者,並無歷史“包袱”,可以直接實現跨越式發展;2***科技型公司在資料融合、高精度地圖方面具有技術優勢;3***通過實現無人駕駛可以真正地將汽車變成下一個“網際網路***”。

  特斯拉無人駕駛方案轉變:從單目到雙目、三目。以Mobileye為代表的單目視覺依賴機器學習的結果,如果前方出現未經學習的物體形狀***如卡車的側面***,則該識別功能很可能失效。雙目攝像頭採用類似人眼的兩個相機形成立體影象,從而進行物體定位,有可能最早出現在ModelX車型中。三目攝像頭則是在原來單目攝像頭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遠距離窄視角的攝像頭,用於長距離目標追蹤和交通標誌及地面障礙物的提前標識;以及一個近距離寬視角的攝像頭,用於探測車輛周圍。

  國內科技型公司參與造車和智慧駕駛。包括百度、阿里、騰訊、樂視、蔚來、車和家、威馬等。

  傳統汽車廠商採用逐步提升的方案,從ADAS逐漸過渡到無人駕駛。預計2020年前後傳統汽車廠商將迎來高階自動駕駛產業化高潮。

  國內自主品牌發力智慧駕駛。長安無人駕駛汽車成功從重慶開往北京參展,已經實現高速路況下自動化駕駛***3級***。7月,上汽和阿里釋出首款量產網際網路汽車榮威RX5。國內自主品牌車企已經具備智慧駕駛技術儲,預計最快於2017年實現3級智慧駕駛汽車量產。

  3、ADAS零元件:感知、決策、執行

  汽車智慧涉及多種元器件,包括感應識別、執行機構、晶片演算法、地圖導航、車聯網等模組。ADAS的主要功能模組主要包括:感知、決策、執行等。其中,執行模組的難度較大,電控制動執行技術主要被博世、大陸等公司掌握。晶片、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感知元器件通常由外資公司把控。中資公司在感知決策演算法領域有一定積累。V2V和V2X未來可能成為汽車智慧感知的組成部分。

  感應識別模組:多感測器融合發展

  感應識別硬體:以雷達和攝像頭為主,多感測器融合發展。目前主流的車載感測器包括超聲波雷達、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紅外探頭等。基於測量能力和環境適應性,預計雷達和攝像頭會成為感測器主流,呈現多感測器融合趨勢。

  毫米波雷達:價效比優秀的測距感測器

  毫米波雷達是價效比優秀的感測器,優勢在於探距精度高,缺陷在於覆蓋角度較小。目前主要應用分硬體和軟體兩個領域,未來毫米波雷達硬體主要集中在24G和77G兩個頻段,軟體演算法等可能逐漸晶片化。

  全球汽車毫米波雷達主要供應商為傳統汽車電子優勢企業。如博世、大陸、海拉等。

  毫米波雷達存在國產化預期。國內廠商試圖突破核心技術,但目前相對成熟的產品僅有湖南納雷和廈門意行的24GHz中短距雷達,77GHz雷達剛剛起步。

  鐳射雷達:成本下降是趨勢,有望進一步普及

  鐳射雷達可以掃描生成3D高精度地圖,是智慧駕駛領域中常用的感知元件。鐳射雷達發射鐳射束來探測目標的位置、速度等特徵量。車載鐳射雷達採用多個鐳射發射器和接收器,建立三維點雲圖,從而達到實時環境感知的目的。

  目前,有旋轉部件的鐳射雷達技術相對成熟,國外主流生產廠家為Velodyne和Ibeo。Velodyne採用鐳射發射、接收一起旋轉的方式,產品涵蓋16/32/64線等,未來可能拓展128線;Ibeo採用固定鐳射光源,通過內部玻璃片旋轉的方式改變鐳射光束方向,實現多角度檢測,產品涵蓋4/8線等,歐百拓為Ibeo的國內合作方。

  鐳射雷達固態化是未來趨勢,具有小型化、低成本的優勢。創業公司Quanergy與德爾福合作開發出了固態鐳射雷達,採取相控陣技術,內部不存在旋轉部件。傳統優勢企業Velodyne和Ibeo也推出了混合固態鐳射雷達,外觀上看不到旋轉部件,但內部仍靠機械旋轉實現鐳射掃描。我們預計至2020年,固態鐳射雷達成本或可降至250美元;至2025年,成本可繼續降低至100美元;屆時鐳射雷達成本將與普通毫米波雷達相當。

  國內有數家公司參與鐳射雷達的研發與生產,應用領域包括大氣汙染檢測、三維測繪、汽車等。但目前罕有能夠應用於智慧駕駛場景的高精度鐳射雷達。

  篇2

  由於經濟發展程度和消費文化喜好不同,全國各個區域市場在品牌的偏好性、傾向性上,有比較明顯的差異。

  中國電動車呈現“南豪華、北簡易”的產業格局,品牌在全國南北市場的表現大相迥異,這也證實了在中國各個區域市場,消費者的喜好是明顯不同的。

  單看市場佈局,它們在全國各個省的表現,呈現出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以雅迪為例,它在全國電動車市場中佔有一定數量的市場份額,在江浙板塊的品牌中有很大的代表性。但就其它大品牌來說,有的在一個省稱雄,有的在幾個省稱霸,有的則南北通吃。 有的品牌在各個地級市的網點佈局中,有密集的鄉***鎮***、縣、市三級專賣店網路。

  由於歷史上的一些原因,在同等條件下,北方消費者更偏好於選擇簡易款品牌的車;而在長三角及珠三角地區,電摩和載重王品牌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現,深受消費者喜愛。現在南北品牌打得難解難分,他們在各個區域市場的成績也大相迥異,很難說誰能佔領誰的市場。

  有關專家認為,南方品牌與北方品牌在市場的競爭和對抗,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把各自的歷史和文化相融合,打破每個區域市場的差異,不光是產品方面,更多的是在營銷方面,消除消費者的一些排斥心理,這樣才能贏得更大的市場。

  研究表明:在南方各沿海城市,消費者日漸成熟,他們在購車時往往不以價格為第一選擇,而的確喜歡選擇動力強勁的電摩和謀生的載重王,特別是在華南,他們對電動車方便的服務和全自動的科技創新技術推崇有加,接受新潮事物更快的南方喜歡如此;但是在北方,由於北方品牌長期大量的使用者積累,加上北方多平原的地形特徵,簡易款電動車相對符合消費者的口味,使得電摩的市場空間不斷縮小。每每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在北方城市行駛的電動流中,以簡易款的電單車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