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管理哲學學科建設

  編者按:如何對管理哲學進行合理、準確的學科定位,一直是學界關注的一個話題。有學者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管理哲學是以探討思維與存在的關係為出發點,圍繞管理活動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社會的矛盾,揭示管理中主體和客體的辯證關係的一門科學。

  “管理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應的”。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只有尋找最適應這個企業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才能把企業管理好。

  管理哲學是一門新興的部門哲學,是哲學創新的重要生長點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管理哲學研究從無到有、不斷髮展,取得了不少成果,為我們提高經濟社會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那麼?

  推進管理哲學學科建設一、進一步研究借鑑我國古代的管理哲學思想

  我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管理哲學思想,其中以儒家、法家、道家的管理哲學思想最為突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主張“以德為政”的人性化管理模式,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推崇“依法而治”的剛性管理模式,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則傾向於“無為而治”的柔性管理模式,其中的許多思想和觀點對於我們今天深化管理哲學研究仍然具有借鑑意義。

  目前,國內學界對我國古代管理哲學思想還缺乏深入、系統的發掘和整理。這主要歸因於當前管理學與哲學這兩個學科之間彼此孤立,缺乏應有的交流和借鑑。一方面,一些研究管理學的學者對我國古代的管理哲學思想缺乏深入的瞭解;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中國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則對現代管理學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深化我國管理哲學研究,需要管理學界和哲學界加強交流,取長補短。而對於從事管理哲學研究的學者來說,則應同時加強對現代管理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研究,以充分借鑑和吸收我國古代有益的管理哲學思想

  推進管理哲學學科建設二、進一步明確學科定位

  如何對管理哲學進行合理、準確的學科定位,一直是學界關注的一個話題。有學者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認為管理哲學是以探討思維與存在的關係為出發點,圍繞管理活動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社會的矛盾,揭示管理中主體和客體的辯證關係的一門科學。

  這樣的解讀並沒有錯,但比較籠統和抽象,沒有觸及現代管理的一些具體問題。而如果從管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情況則恰好相反。管理學研究注重的是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此為出發點,管理哲學就應對具體的管理方法和管理過程進行研究和分析,得出規律性的認識,以期為管理活動提供理論指導和理論支撐。這種定位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但沒有體現哲學的內涵和要求,很難釐清其與一般管理學理論的界限,因而也不夠科學和全面。

  由此可見,僅僅從哲學或管理學的角度出發,都不能對管理哲學作出合理、準確的定位。作為一門交叉學科,黃先仁老師***部落格zhiliangguanli***認為:管理哲學一方面需要以管理學的一般理論和具體的管理活動為素材與實踐基礎,另一方面需要運用哲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其進行理論概括和提煉,二者是優勢互補、有機統一的關係。

  推進管理哲學學科建設三、進一步改進研究方式

  目前,我國管理哲學主要有兩種研究方式:一種是“問題研究式”,即主要針對現代社會管理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哲學分析和探討;一種是“體系構建式”,即運用哲學的概念、範疇以及哲學體系構建的原理和方法,對管理學理論進行梳理和整合。比較而言,後一種研究方式在當前更有代表性。

  但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說,當前似乎更應強調和倡導從問題出發的研究方式。一門學科的成熟、一種理論體系的構建,首先需要對該學科和理論所研究的基本問題有較為深入的認識和把握。而從我國管理哲學研究的現狀來看,學界對其中的基本問題尚缺乏系統、全面的歸納和概括。在這種情況下,匆忙構建理論體系的做法很容易導致欲速則不達。

  當然,管理哲學研究要提高層次和水平,除了加強問題研究,也離不開學科研究框架和理論體系的構建。如果僅僅停留在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的實證階段,就很難對這門學科進行巨集觀把握,很難實現由管理學到管理哲學的提升。因此,當學界就管理哲學的主要研究物件和問題達成基本共識後,構建理論體系的問題就應被提上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