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才能得到很好地提高。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方法

  一、自主整理課本的知識框架

  小學與初中的過渡階段,知識點會驟然增加,體系變大。許多孩子也許會不適應,這時候便需要孩子自主去梳理,整理每一個階段知識點的內容框架。這個工作老師也許會做,孩子更要積極主動去完成。每學過一個單元,整理出一個該單元的知識框架,既能在複習的過程中查缺補漏,找出被自己遺落的知識點,也能鍛鍊孩子總結歸納的能力。

  二、建立錯題本

  學習的過程,不單單是一個吸納新知識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過程。學習中錯誤再所難免,但許多孩子總是會在同一個地方犯同樣的錯誤,就是缺乏一個反省檢點的過程。建立一個錯題本,記錄下自己做錯的題,將錯誤的答案與正確的答案同時標註出來,並找出錯誤的原因。錯題本不是做過了便結束了,還需要經常翻開來看。要做到同一樣的錯誤不會出現第二次。

  三、認真聽講,做筆記

  上課堅持認真聽講的同時,也要養成記筆記的習慣。一些孩子可能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被周邊的新鮮事物所吸引,記筆記也是一個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一堂課45分鐘,老師會傳授大量的知識,總會有沒有融匯吸收之處。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正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寫寫也是一個加深記憶的方法。課堂筆記也不是記過便算,課下也要講自己的筆記全部梳理一遍。並在下一個階段學習的同時不斷翻開前一段的筆記來看,會有更深的印象。

  四、積累閱讀,記錄感悟

  在初一初二學習還不是特別繁忙的階段,尤其要注重的是課外知識的積累。利用課餘暑期,多讀讀課外書,同時養成記錄讀書筆記的習慣。這不僅僅是一個知識拓展,充實見解的過程,也是一個培養語文閱讀理解和寫作本領的過程。讀書的過程便是一個語文素材積累的過程,多讀書,讀好書,對今後初高中的語文學習都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學生必須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

  1、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親其師,信其道。一個學生同時面對的各學科教師,長短不齊,在所難免。所以學生要學習好,除了我們老師努力提高能力水平,適應學生外,學生更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內、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

  2、自學預習的習慣

  自學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

  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絡,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學習層次越高,自學的意義越重要,目前我國的高考為選拔有學習潛能的學生,對考生的自學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詢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3、專心上課的習慣

  教與學應該同步,應該和諧,因此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4、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開啟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觀察”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要善於提出問題,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積極思考教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大腦進行資訊加工,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我們觀察事物,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

  5、善於提問的習慣

  我們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6、切磋琢磨的習慣

  《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7、獨立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然延續,是學生最基本,最經常的獨立學習實踐活動,也是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做作業的同時也是一種學習和積累的過程。中學的作業一般包括兩大部分,一是書面的,二是看書思考或實踐操作的。

  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8、仔細審題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9、練後反思的習慣

  讀書和學習過程中,尤其是複習備考過程中,每個同學都進行強度較大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充套件、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

  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第四、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第五、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當然,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10、複習歸納的習慣

  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複習是有規律的,複習必須及時,否則超過了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複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須有計劃的不間斷地複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