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工作培訓心得及感想

  社群作為基層工作的最前沿,是黨和政府與群眾聯絡的橋樑和紐帶。服務群眾,方便群眾,造福群眾,是社群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今天小編整理了社群工作者參加培訓的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2011年2月24號,我有幸參加了區委黨校組織的社群支部書記,主任幹部培訓班。進行了一次系統全面的社群知識及業務知識培訓。本次培訓活動提高了我自身的業務素質和理論水平,讓我作為一名社群工作者受益非淺。

  經過四天的培訓學習活動,我有以下幾點心得及感想:

  一、社群工作,舉足輕重,責任重大。

  通過這次學習,首先給我的印象就是社群就是一個小社會,社群工作涉及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責任重大。各部門都對社群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並對今後工作的開展做了指導,總的感受就是黨和國家對社群工作相當重視,同時經過這半年的工作實踐,覺得社群群眾對社群各項服務職能的要求也隨著群眾意識的發展不斷提高,對我們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具體的要求。我們工作的好與壞,上牽涉到黨和國家政策的落實和各職能部門工作的開展,下影響著千家萬戶的群眾利益和生活,我感到身上的擔子是十分沉重的,加強了我的責任感、使命感。

  二、社群工作要圍繞服務主題。

  服務群眾,方便群眾,造福群眾,是社群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社群工作包羅永珍,大到婚喪嫁娶,小到衣食住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也使群眾在各方面的需求不斷的變化和發展。我們作為社群工作者,要充分掌握人民群眾的所想所需,本著服務於民的宗旨,開展各項工作。深入群眾瞭解民情民意,結合我社群工作特點及工作需要,為群眾解決緊急的問題。我社群的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著為老年和弱勢群體“服務”這個主題,

  三、開展社群工作,需要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黨和政府提倡和諧社會,而社群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是社會的細胞,細胞的和諧才能保證整個社會、國家的和諧。社群作為基層工作的最前沿,是黨和政府與群眾聯絡的橋樑和紐帶。我們錦繡社群籌委會所管轄的錦繡東方小區是成都市惠民工程,安置了老東郊21家企業一萬多名的離退職工和下崗失業人員進入我們的社群,社群工作變得日益繁重複雜起來。時代的發展,形勢的變化,要求我們開拓創新,強化載體建設,寬思路、多渠道的為民服務。積極探索老齡社群的工作方法、工作理念、工作思路。組織群眾開展各項喜聞樂見形式的活動,並不斷激發群眾的參與社群工作和社群服務的意識,使群眾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相結合。

  四、社群工作要求社群幹部提高自身素質,轉變工作作風,提升自身的服務意識。

  新的時期對我們的社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要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職業道德素質、文化業務素質、組織管理素質、心理和身體素質。作為一名剛參加社群工作的社群幹部我更應該積極向老一代社群工作者學習,多深入群眾,聯絡群眾,瞭解民情民意,樹立為群眾無私奉獻的思想觀念,做到進百家門,解百家難,暖百家情。同時,要充分發揮我們年齡的優勢,牽固樹立為民服務的宗旨,解放思想,不斷開拓進取,為社群工作注入年輕的、積極的、更新的因素,成為社群工作的生力軍。

  經過這四天的學習,我深切的感受到各級領導對社群工作和社群幹部的重視,我更加有信心和決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更好的為居民群眾服務。為我們和諧社群建和居民群眾設多做事,做實事。

  篇二

  20XX年1月11日,市委組織部聯合北京“著名經濟學家論壇”在京舉辦第二期“提高社群幹部管理能力培訓班”,我非常榮幸的被選送並參加學習,經過了一週的學習窗體底端,我的感受頗深,受益匪淺,收穫之大。

  我們這些社群幹部很多以前並未從事過社群工作以及黨組織書記工作,大多是在工作中邊學邊幹,非常缺乏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工作經驗,因此我們非常重視和珍惜此次培訓學習的機會。

  此次培訓,我們共培訓了五整天,七個方面的內容,組織周密,課程安排的非常科學合理,師資力量強大,請來了非常知名的專家學者教授為我們授課,從而看出了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社群工作,重視民生工程,因此,在幾天的學習當中,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也增加了我做社群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幾天來的體會如下:

  一、理論知識的提高

  在社群日常的工作當中,我們只注重每天的事務性工作,理論學習的時間安排的很少,在這一週的學習期間,我們學到了七門課程即: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與社群建設、業主群體與社群治理的衝突與和諧、社群公共服務的路徑選擇、國外社群實踐與國內社群比較、社群建設新思路、啟發社群服務創新練習、社群專案管理,這七門課程從不同角度、不同程面,從國內到國外,從小社群到大社會,從社群的興起到現在的發展壯大,讓我們聽了耳目一新,感到自己就象井底之蛙,但在幾天的學習中我也深受啟發。特別是北大教授王思斌老師講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與社群建設”這一課時,通過例項把社群工作提到了的一個更高的位置,比如說,在 5.12大地震的時候,四川災區的一個學校倒塌,造成很多孩子死亡,雖然說是自然災害,但很多家長不太理解,卻還是認為,學校建樓時質量不合格,造成今天的後果,無理要求政府賠償很多錢,提出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天文數字,政府工作人員經過一週的時間,耐心的做工作,確沒能達成共識,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從北大派來了幾個專學社工專業的教授,經過幾番調解,最後達成共識,這說明社會工作離不開社群,社群工作離不開專業的社工,社工更需要理論知識的指導,從而得出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因此,我下定決心不斷充實自已,提高自已的理論水平,用科學的方法來指導社群工作。

  二、實踐工作的拓展

  我所在的社群即瀋河區永環社群,曾經也是個聞名遐邇的老牌社群,最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社群的不斷掘起,永環社群顯得有些落後,主要表現在硬體上,但我們社群一班人在硬體水平不如人的情況下,在軟體上下功夫,幾年來,我們社群工作得到了國家、省、市區的認可,獲得各種榮譽百餘項,併成立了太極、合唱團、英語角等十幾個協會,社群的主項工作有序進行,社群的志願工作健康發展。但比起全國先進的社群距離還相差很遠,工作還缺乏創造性、實效性、細緻性。

  通過這次學習,我感到,我們的工作大多數都是循規蹈矩,缺乏爆發力和創造性,北京海淀區中關村街道華清園社群的做法就值得我們學習,根據社群居民的實際需要,更多的工作可以通過專案的申請來完成,專案的申請分三種類型即:政府購買的公共服務專案、政府補貼一部分資金的公益服務專案、還有政府沒有補貼,通過政府獎勵申請的便民服務專案,通過幾天的學習,我更加認識了專案,更加了解了專案,並感受到,通過專案的申請,更能很好的規劃社群的工作,使社群的工作更加有序化。雖然瀋陽市沒有對專案申請進行統一的規劃和管理,但我感覺非常實用,因此在2015年我要適著申請一個100%志願服務的便民專案,即“四助三服務,陽光百分百”專案,四:助老、助殘、助困、助學;三服務:服務教師、服務同學、服務家長。這個專案是一個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專案,主要參與單位是永環社群和實驗學校,學校為我們社群68戶低保戶針對實際情況,一對一的提供助老、助殘、助困、助學,我們社群為減輕學校老師的負擔,為他們上門提供行政性的公共服務;為解決孩子放假沒人管理的問題,為他們提供學校放假社群開學的假期大本營服務;為解決新時期困惑家長教育孩子的問題,我們成立家長俱樂部,為家長提供如何教育孩子成長的服務;這樣既整合了社群的資源,又完善了社群的服務,這個專案能夠體現城市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水準,也能夠讓青少年從中感受到結交夥伴、提供幫助、釋放情懷、獲得資源的成就,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都有深遠的影響,併為將來青少年融入社會、跨越障礙、解決困難、健康生活、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對社群提供的三服務,也是不斷擴大服務空間,提高服務品位,體現了小政府大社會的服務理念,同時也體現了社群幹部不辭辛苦、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確實也是廣大居民的實際需求,一個專案實現了多贏的目標。根據社群的特點、設計專案,以人為本,立足需求,這是設計專案的宗旨,我要帶領社群一班人,在2015年初步探索,走出一個社群建設的新路子。

  三、對創新工作的新認識

  過去對創新工作的認識比較浮淺,只是表面的創新,也就是比正常工作有些不同就是創新,通過這次學習,聽了宋慶華教授的認真講解,我才恍然大悟,創新有五點最基本的要求:一是思想關念上首先要解放;二是不是隻觀注結果,要關注過程中的努力;三是想法產生的行動,這種模式是可以複製的,可以在更大的層面上擴大影響;四是要提供一個很好的服務,有服務就有需求,專案才能長久;五是敢於用很小的資源去創造更大的價值。宋老師舉了一個例子,那是在80年代初期,英國的經濟比較蕭條的時候,有位英國青年叫託尼,當年20多歲,他當時失業了,以撿破爛為生,他,人失業了,思想卻很前衛,當時他居住的地方周圍有很多大型企業,在拾荒的過程中,他撿到了很多廢品及家用電器,而且數量不少,這時他想到成立一個收購廢品的組織,即廢品收購站,大家共同去收購就會創造更大的效益;同時去做工廠的工作,請求他們把扔掉的舊家電送給託尼的收購站,也免去了付運費的負擔,又給廢品站提供了很多資源,實現雙贏,企業非常高興,願意合作,又一個想法變成了現實;託尼又想,廢品多瞭如何處理更能夠給社會帶來更大的效益呢?他又把失業職工組織起來,把收回來的廢品進行修理,然後再利用,這時又苦於沒有技術工人,他又請來技師,來培訓他們的工人,這樣又成立了技術學校,技術學校成立以後,經過培訓的學員一部分可以到其崗位再就業,另一些學員用學到的技術把廢舊家用電器維修好,送給更多需要的人,這樣又成立了一個慈善組織,給國家的慈善事業做了很大的貢獻,他的做法被很多人關注,政府部門也正式為他的慈善事業提供一些支援。他的這些想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從工作中不斷探索,不斷髮現,循序漸進,用最小的資源創造最大的社會價值,這種思想創新確實值得我們學習。聽宋老師講的案例,我的感覺已經身臨其境了,同時也激發了我對社群工作的一些新想法和新思路。

  以上就是我參加這次學習的一點感悟,當然還有很多學到的知識不能一一列舉,待今後有機會再交流,同時在此感謝市委組織部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次很好的學習和培訓的機會,希望今後還能參加更多這樣的培訓班,使我們的工作能更加有抓手、更加有思路!

  重實效,基層黨校辦學出成果。

  篇三

  社群民警是實施農村和社群警務戰略的主體,但由於長時間放鬆了基礎工作或同時承擔大量非社群工作等方面的原因,導致一些地方社群民警工作水平不高,成效不好。下面,從社群民警應處理好的“五個關係”著手,談一些個人對於提高社群民警工作水平的粗淺認識。

  一、處理好社群工作與其他警務工作的關係

  眾所周知,社群民警確實很辛苦,雖然近年來各級公安機關不同程度上採取了為基層民警減負的各種措施,使社群民警相對單一地承擔基礎工作任務,專業性有所增強,但社群民警專屬社群警務工作是絕大多數單位難以辦到的。所以,社群民警要正確處理幹好社群工作與完成非社群工作任務的關係,正確定位,找好角色,將主要精力用在社群工作上,輕視自己的主業。同時,派出所的領導要科學整合警力,合理部署任務,最大限度地把社群民警從非社群工作任務中解放出來,使社群民警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下社群工作,真正解決好社群民警“下不去”的問題。

  二、處理好下社群與上平臺的關係

  隨著警務工作資訊化的不斷深入,各類警務資訊平臺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社群民警的工作更加便捷,案頭臺帳性工作明顯減少,查閱相關資訊上網可見,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然而有些社群民警實際下社群工作的時間並不多,警務室“有室無人”現象和社群見警率低的問題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主觀上一些社群民警不願意在閒暇時間投進社群,存在一定的貪享清閒的個人惰性,也不善於合理充分利用時間;客觀上作為採集源頭資訊和承擔接處警任務的第一線,社群民警承擔了不少平臺基礎資訊的編輯錄入、報送維護和各類案事件的處理任務,佔用了社群民警的大量時間。對此,廣大社群民警應調整工作思路,進一步增強責任心,提高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計算機應用操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並統籌安排時間,將上平臺穿插於值班備勤、下完社群回所和日常處理案事件的間隙等時段,切實做到撲下身子沉入社群和抽擠時間登上平臺兩不誤。

  三、處理好乾工作與打基礎的關係

  社群基礎工作是“三基”工程建設的重要方面,社群民警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打牢社群工作的基礎上。這些基礎包括:強化居民自我防範意識;組織民防力量進行治安防控,織嚴織密物防、技防網路;與社群幹部和相關單位建立密切順暢的工作關係,開展人口調查、抓好陣地控制;物建一批作用明顯的治安耳目和社會資訊員,收集情報資訊;在社群開展服務群眾工作,調處簡易糾紛,建立和諧警民關係等等。當然社群工作在不同的時間也有不同的工作重點,如進行案件排查,組織治安清查,處置突發事件,調處治安糾紛,為居民排憂解難等。社群基礎要打,日常的工作任務也要完成,但一定要把打牢基礎作為重中之重,決不能只顧完成日常工作,而忽視打牢基礎工作。“三基”工程建設已進入關鍵期,要以此為契機,結合苦練基本功工作,加強學習,定立目標,總結方法,積累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基礎工作水平和群眾工作能力,全面提高社群基礎工作總體水平。

  在與群眾的接觸中,要注意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注重鍛鍊自己的口才,特別是在宣傳黨和公安機關的方針政策、開展教育動員活動時,注意提高自己說話的政治和法律水平。要多說心裡話,多說實在話。要根據社群的特點和居民的心聲,集中精力、開動腦筋做幾件有影響的事情,如千方百計把當前案件高發的勢頭降下來;將侵犯群眾利益的不法人員及時予以處理;把鄰里之間的各種矛盾糾紛依法調解好等,並注重提高自身的法律水平和業務能力,遇事或接報案件能夠隨機應變,有效控制、妥善處置;再次要塑形。即平時在社群開展工作中著裝要嚴整,舉止要端莊,行為要規範,言語要文明,既能與群眾打成一片,又不失自己的身份,向群眾展示一個威武雄壯、文明強幹、一身正氣,信得過、靠得住的人民警察良好姿態,在群眾心中塑造起秉公執法、英勇善戰的形象,使群眾有情況願意向民警反映、有問題樂意對民警傾訴,有矛盾願意找民警化解。

  看了的讀者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