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童年故事
獲得成功是每個青年人所期望的,更是大學生所期望的,不少大學生也嘗試從 成功學 中獲得成功,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
瓊瑤,1938年生,原名陳喆,筆名鳳凰、心如,是湖南省衡陽人,後為臺灣著名女作家,作品深受大陸讀者喜愛。
瓊瑤的父母對兒女管教很嚴格。她除了在父母的指導下讀書識字以外,還兼顧照看弟弟、做家務等工作。媽媽一有時間就給她講故事,講嫦娥、講七仙女下凡到人間洗澡的傳說,教她背唐詩。李白的詩是她最喜愛的,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
8歲時,她進了上海市第16區國民小學讀書。由於母親的早期教育,對語文有著特殊天賦的瓊瑤,在上學的第一天就能一字不漏地通讀整本國文課文,使教師大為驚訝。
同學們也紛紛向她投去讚佩的目光。為了更好地培養這個出眾的學生,老師課外總要給她增加學習任務,對她要求得格外嚴格。而瓊瑤每次總能出色地完成作業,成績在班級一直名列前茅。學校有個牆報欄。有一天經過報欄時,她看到了一個題目叫《小狍的自述》的作文,文章中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流暢感人的語言深深地吸引了她。回家後,她的心再也不能平靜,一種強烈的、遏制不住的寫作慾望撞擊著她的心扉。年僅8歲的她,急切地鋪開作文簿,一氣呵成寫完了一篇充滿純真感情的作文《我的母親》。從此以後,她堅持練習寫作。9歲的時候,她在上海《大公報》副刊兒童版發表了一個短篇小說《可憐的小青》,這是她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編寫的。16歲時,她又以她母親的字“心如”為筆名,寫成小說《雲影》,在當時臺灣最有名的《晨光》雜誌上刊登。
從此以後,瓊瑤一發而不可收拾。強烈的創作興趣使她又寫成了《窗外》、《匆匆、太匆匆》、《穿紫衣的女人》等40多部小說,成為世界多產作家之一。她的原著已有49部被改編成電影。
2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小時候,既愛習武,又迷讀書。可是,他的父親、福建總兵鄧芝龍,卻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成武將,以便將來能承襲爵位。
一次,鄧芝龍父子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乘著一隻官船,在五馬江上游覽。船內吹簫彈琴,猜拳行令,好不熱鬧!鄭成功卻無心玩賞。他坐在角落裡,聚精會神地讀書。鄭芝龍,不便直說,吆喝一聲:“升帆!”
帆升起來了,風兒將它鼓得滿滿的,船就像一支離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飛去。鄧芝龍又叫了聲兒子,說:“我出個對子,你對對看。”
“請父親出上聯。”鄭成功抬起頭來。
“你看對面那隻舢板,儘管漁民拼命搖櫓,可怎麼也趕不上我們,所以我以為:‘兩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這就是上聯。”
鄧芝龍出的這個上聯,實在不好對呀!原來他語帶雙關,表面上說是拼命搖櫓不如升起船帆,實際上“櫓速”是影射周瑜的謀士魯肅,“帆快”是隱喻劉邦的參將樊噲,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將”。要找到兩個歷史人物,又利用諧音,完成這個對偶句,實在不易呀!但鄭成功聰敏過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聯:“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語音一落,滿座叫絕。原來這也是個雙關語,表面上說是笛聲清脆但比不上蕭聲和諧,實際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駕下的大元帥狄青,“簫和”暗指協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其真意是“武將難比文官”。
在眾人的讚歎聲中,鄧芝龍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從此,他再也不干涉鄭成功攻讀詩書了。鄭成功一邊讀書,一邊習武,終於成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3
愛因斯坦***1879―1955***物理學家,生於德國。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併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國籍,在物理學多個領域均有重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狹義相對論,並在此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因物理學方面的貢獻,特別是發現光電效應定律,於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巨人之一,他創立的相對論的觀念和方法,對理論物理學的發展具有極其深刻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具有“改變世界”的重大意義。那麼,這樣一位科學鉅子的童年時代,又是如何度過的呢?
1882年,愛因斯坦來到這個世界已經3年了,卻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天真活潑,愛說愛笑。他總喜歡靜靜地坐在客廳裡,歪著腦袋認真地傾聽從母親的指間流淌出來的優美動人的音樂。母親看著他那聚精會神的憨樣,開心地笑了,說道:“瞧你一本正經的模樣,簡直就像一個教授!嗨,我的小寶貝,你為什麼不說話呀?”愛因斯坦動了動嘴脣,沒有回答母親的問話,但他那對亮晶晶的眼睛卻撲閃撲閃地不斷眨動著,顯示出快樂的光芒,他的內心已經體會到音樂的優美流暢,但他卻說不出口。
愛因斯坦的父親喜歡郊遊,經常興高采烈地帶著全家人到野外去遊玩。小愛因斯坦十分喜歡這種活動,那美麗動人的湖光山色,那聳入雲霄的參天大樹,那頌歌般的松濤,那金色的陽光,都使他沉醉,然而,他卻不愛說話,不能用語言把這一切表達出來。而比他小的妹妹卻象一隻百靈鳥,一路上歡快地唱著、叫著。
鄰居家的孩子們經常在一起玩遊戲,小傢伙們在一起盡情地唱呀、跳呀、叫呀,可這裡面卻沒有愛因斯坦的身影。他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客廳的角落裡玩搭積木,一玩就是老半天,然後默默地坐著,忘情地欣賞自己的傑作。就這樣,小愛因斯坦已經四五歲了還不大會說話,這時,父母有點兒著急了:“難道他是低能兒,是個傻子?”父母親趕緊為他請來了醫生,卻沒有檢查出什麼毛病。
小愛因斯坦在常人眼裡,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這一方面是因為他不大會說,一方面則因為他總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讓人覺得有些低能、傻氣,大人們甚至懷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礙。人們無法理解,這個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無知的問題,原來出自對未知世界的強烈求知慾。愛因斯坦那被人誤認為平庸低能的小腦瓜裡,充滿了對這個陌生世界的苦思冥想、百思不解,幾乎沒有安寧的時候。
在愛因斯坦四五歲的時候,一天,爸爸送給他一件小玩具――羅盤。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小愛因斯坦為此心花怒放,立刻愛不釋手地擺弄起來。
羅盤中間有一根指北針,尖端一頭塗著紅色,顫巍巍地抖動著,總是頑固而堅定不移地指向北方。愛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轉動盤子,想偷偷改變指標的方向,但無論他怎樣轉來轉去那根針就是不聽指揮,紅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小愛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轉身子,從朝北轉向朝南,心想:“這個指北針總該跟著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他不由大吃一驚:紅色的一端依舊指著北方!
“太奇怪了……”愛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他想去向父親詢問,可靈機一動,他馬上自己做出瞭解答:“對,這根針的旁邊一定有什麼東西在推著它,所以它能永遠保持一個方向。”
於是他翻來覆去地研究羅盤,想在指標周圍找出那神祕的東西。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什麼也沒找到。這個童年之謎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記憶中,揮之不去。也許,愛因斯坦日後對電磁場的深入研究,其靈感就是源於童年時代那謎一樣的小玩具羅盤呢。
愛因斯坦的童年本來就沉默寡言,不愛說話,如今有了羅盤這個有趣的夥伴,他整天精神恍惚,越發沉默不語,父母還以為這次他是真的病了呢。
這件有關羅盤的童年往事,給愛因斯坦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在許多年後,他還常津津有味地回憶。
到了上學的年齡,與同齡孩子相比,小愛因斯坦依然顯得十分木訥,動作遲緩呆笨。在班上,他的學習成績很差,每次被老師叫起來背誦課文,便呆頭呆腦一句也念不出來。同學們私下裡都嘲笑他,認為他是一個“差勁的落伍生”。愛因斯坦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求學生涯。他雖然很愚笨,然而卻很善良、虔誠,同學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老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