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創業勵志故事模板

  很多人都走向創業的大潮,包括殘疾人,他們雖身有殘疾,卻比我們做的更好,更值得大家去學習。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殘疾人創業故事,歡迎大家前來觀看!

  殘疾人創業故事篇1:從學徒到設計總監

  在近日舉辦的南京市殘疾人自強模範先進事蹟報告會上,聾人何留的創業故事感動了臺下觀眾,掌聲經久不息。

  站在講臺上,何留無法聽見觀眾們熱情的掌聲,但看到大家的笑容,看到母親張開森衝他豎起大拇指,打出“你最棒”的手勢時,他笑了。

  何留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南京市殘疾人自強模範,“南京十大傑出青年”、“2009感動南京年度人物”、“全國自強模範”這些榮譽會屬於他。從小到大,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做得更好,如何不輸給身體健全的人。

  “我不需要憐憫,只需要一次同等競爭的機會。”這是何留常“說”的一句話。

  與身體健全的同學一起唸完本科

  1歲時,因注射鏈黴素過敏,何留耳神經萎縮,永遠失去了聽力。

  小學5年級時,何留問母親,“為什麼我聽不見?”張開森流著淚告訴他:“何留,雖然你聽不見,但你有很多優點,比如你的心很細,所以你是最棒的!”

  何留記住了媽媽這句話。10歲時,何留跟一位聾啞畫師學書法和國畫,3年後又轉學西洋畫。每天放學做完功課後,何留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間裡,不停地畫,直到半夜。3年後,他的繪畫技巧超過了與他一起學畫的其他身體健全的同學。

  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何留的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1992年,何留被天津理工大學一個專招殘疾學生的專科錄取,後因成績優秀,校長特批他專升本,成為全校唯一一名殘疾人本科生。本科學習是與身體健全的同學在一起,老師上課時,何留一個字都聽不見,他就拼命記錄板書,下課後向同學借筆記。

  1997年,何留大學畢業,他的各門成績都在80分以上。

  兩年時間,從學徒成為設計總監

  雖然大學畢業成績很優異,但何留在求職時卻處處碰壁。

  何留父親以為兒子可以以“頂職”的方式進入自己的工廠,沒想到工廠以何留“無法與人溝通”為由拒絕接受;通過找人託關係,父母聯絡到一家廣告公司,可該公司負責人委婉地拒絕說,廣告設計,一個正常人都未必做得好,何況是個聾啞人呢?

  經過努力,何留最終被一家廣告公司錄取,作為學徒,他的月收入僅300元。何留非常珍惜這個機會,每天他都會提前半個小時到公司,打掃衛生,端茶倒水;其他設計師工作時,他在一旁默默地觀察學習;下班後,他帶著厚厚一疊資料,回家挑燈夜戰。

  兩年後,何留憑藉自己的能力,成為公司設計總監,月收入過萬元。

  自主創業,承接諸多知名企業業務

  2002年底,何留到北京參加了“全國殘疾人幹部培訓班”,這讓他萌生了“為殘疾人爭光、做殘疾人榜樣”的念頭。

  回到家後,何留決定辭職創業。2003年,何留設計工作室開業了,辦公地點是華山飯店一間16平方米的房間,除了一張辦公桌是新買的,其他都是從家裡搬來的。為了幫助兒子,張開森辭去一家公司銷售總監的職務,當起廣告業務員。

  工作室開業後即逢“非典”,基本上沒什麼業務。但何留並不氣餒,業務無論大小,他都精益求精,甚至是一張設計費僅5塊錢的名片。他還經常跑印刷廠,學習印刷流程和技術,彌補他在廣告行業中對後道工序知識的不足。

  天道酬勤。一天,何留以前的老客戶南京華德火花塞有限公司在和多家廣告公司合作失敗後,找到何留。看到何留的設計後,公司外籍老闆讚不絕口,並交代以後的廣告設計業務全部交給何留。

  漸漸地,何留的設計工作室走出了困境。如今,何留設計工作室的業務範圍已從食品包裝、生活用品包裝、產品設計包裝拓展到藝術門類包裝等。金陵藥業、南京“雲錦”等諸多知名企業紛紛來找何留,訂單紛至沓來。

  如今,何留設計工作室搬到位於大行宮的龍臺大廈,這處耗資近70萬元的新辦公場所是何留用創業所得購買的。為了報答父母,他還給父母買了轎車和位於城東的一棟別墅。

  創業成功了,何留始終未忘自己的目標——做殘疾人的榜樣。接受採訪時,他告訴記者,他計劃今年暑假開個聾啞人培訓班,免費教30個聾啞人學圖文設計。

  殘疾人創業故事篇2:一個殘疾人的自主創業

  呼和浩特孫海峰,一個飽嘗命運磨難,但是又不屈服於命運安排的殘疾人企業家。

  他有幸參加了北京殘奧會火炬8月30日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傳遞,做為一個火炬手,又是當地一位成功的殘疾人企業家,大家難免對他有些好奇。於是記者採訪了他。面對記者的話筒,孫海鋒講述了他動人的創業故事。

  在呼和浩特市,有一名富有傳奇色彩的殘疾人企業家。他就是呼和浩特市康復假肢廠廠長、內蒙古殘疾人愛心藝術團團長、內蒙古愛心報社社長、市肢殘人協會主席孫海峰。人們初次見到雙腿患有殘疾的孫海鋒時,都很難想象這樣的軀體中竟然蘊藏著如此巨大的力量。當初,孫海鋒僅僅依靠2400元人民幣,就建了一座假肢工廠,而且一干就是20年。

  孫海鋒出生在山西臨猗縣一個貧困家庭。1974年,16歲的他來到呼和浩特,在民政部門的幫助下,開辦了修理鐘錶門市部。

  改革的春風吹向內蒙古大草原後,孫海鋒費盡千辛萬苦,成功地開辦了假肢工廠,以更好地為殘疾人服務。

  孫海鋒永遠也忘不了辦廠初期的困難和艱辛。

  1988年籌辦假肢廠時,兩把舊椅子、一張辦公桌、一個水缸、一鋪土炕,就是全部家當。妻子多年積攢的兩千多元?口保命錢被他“騙去”買了裝置。而建廠後的第一個月竟虧損800多元。工人鬧著要工資,妻子哭著要往回抽資金,親戚朋友紛紛上門催還借款,心愛的女兒餓得哇哇哭著要奶吃……孫海鋒進退維谷,捶打著兩條病腿徹夜難眠……

  天生就不肯向命運低頭的硬漢子孫海鋒決定堅持下去,因為他堅信自己的路選對了,黑暗過後就是光明。他仔細分析了失敗的原因:職工素質偏低,不懂技術,自己不懂管理。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解決自己行動不便的問題。孫海鋒查閱了很多資料,為自己設計了一雙病理鞋。這雙病理鞋以鋼架卡住膝關節以下,支撐著身體,儘管穿起來疼痛難忍,但畢竟能慢慢行走。適應了病理鞋後,他便學習騎自行車,他那發育畸形的胯根本就邁不上車座,只能以右手提起右腿才能騎在車上。孫海鋒跌倒無數次,摔得遍體鱗傷,終於會騎自行車了。從此以後,他親自去購買原料,去殘疾人家裡承攬業務;白天登門求教,晚上在家刻苦鑽研,為防止打磕睡,他就嚼辣椒。3個月後,廠子扭虧為盈了。當工人們拿到工資時,他激動地流下了熱淚。

  殘疾人孫海鋒艱苦創業辦廠成功的訊息不脛而走,一時間成了呼和浩特的一大新聞,捐款隨之而來。孫海鋒得以翻修了廠房,增添了裝置,擴大了業務範圍,改善了職工的工作條件……一個正規化的企業像雨後春筍一天天興旺起來。

  許多人認為不可能的事,孫海鋒一件一件地辦到了。

  回憶起當年那段艱辛創業的歲月,孫海峰覺得困難並沒有阻擋他。開始幾個月,孫海鋒的假肢廠一度面臨倒閉的問題。但是他並沒有退縮,沒有放棄,而是擦乾眼淚,拖著殘疾的腿去求技術、求援助、找使用者。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假肢廠增添了裝置、新建了廠房,逐漸有了起色,還有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沒有打過退堂鼓,我總感覺到順利的事誰都容易去做,就因為有困難,我才一直做下來。”

  然而孫海鋒並沒有因此滿足,他知道,僅靠假肢廠有限的業務量是難以持久的,僅靠賺殘疾人的錢是不行的,必須走一條立足殘疾人,服務全社會的道路。於是,他又想法設法成立了殘疾人愛心藝術團、辦起了殘疾人報紙,為的是解決一部分殘疾人的生活困難,同時呼籲全社會更加關注殘疾人,瞭解殘疾人事業。孫海鋒說:“我就感覺人應該有尊嚴,人應該去努力,應該有開拓精神。我努力了,面對成績我也感覺到我成功了。我最高興的就是我給殘疾人做了服務以後,他滿意,他在假肢的幫助下站立起來了。”

  發展殘疾人事業總要比發展其它事業多一些困難。孫海鋒每前進一步,要比健全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事業雖然發展了,但孫海鋒並不滿足,他依然在為他的下一個目標辛苦地奔波著。

  “我的目標就是為更多的殘疾人服務,上為政府分憂,下為殘疾人解愁,我一直是提倡幫助建立殘疾人自我創業的機制,不要光給他們輸血,而且要為他們造血,讓殘疾人在創業中體現人生價值。”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用這句話最能形容自強自立的孫海峰。他面臨的困難仍然很多,但他沒有絲毫懈怠,並將一直奮鬥下去……

  殘疾人創業故事篇3:

  陳日鋒7歲那年患上了“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肌肉逐漸病變萎縮,有些嚴重的患者僅能活過青春期。大學畢業後,開過網店、辦過家教、翻譯過小說,都不盡如人意。去年12月,陳日鋒有幸被北京譯無止境翻譯有限公司總經理看中,坐在家中成了該公司的一名遠端翻譯員工。

  身殘志堅的他學業優異,年少的陳日鋒學習起來特別認真刻苦,從小學到初中,再到考上省重點高中姜堰中學,學習成績—直名列前茅。大學四年,陳日鋒由母親揹著上學,他趴在母親肩上也不忘背英語單詞。大學期間,他獲的獎和證書有30多個。

  陳日鋒大學畢業,利用學校獎給他的電腦,開了家網店,但利潤空間很小。開網店失敗後,他做起了家教。過了幾年,陳日鋒利用家教的業餘時間,開始涉足文學翻譯。陳日鋒說,家教掙的錢雖然能養活自己,但沒有發揮自己的專業水平。”大學時,我的英語成績最好。”

  一天,陳日鋒在網上瀏覽外國小說,決定翻譯成中文,投到雜誌社拿稿費,2012年9月份刊登了,拿到第一筆1000多元稿費,著實興奮了幾天。陳日鋒說,但大多譯文石沉大海。

  去年12月遇到伯樂,陳日鋒從新浪微博上看到一個微話題,譯無止境@老曹:“尋找生命中的那份感動,為家境貧寒、身殘志堅等困難中的譯者提供幫助。”

  陳日鋒隨即回覆,簡要介紹自身情況。經過幾番網上交流,陳日鋒瞭解到,這位譯無止境@老曹原是大名鼎鼎的北京譯無止境翻譯有限公司總經理曹旭東。

  去年12月,曹旭東利用到南京出差的機會,專程來看陳日鋒,勉勵他繼續努力。

  回到北京,曹旭東發來—篇6000多字的排汙系統論文。陳日鋒逐字推敲,上網查詢,請教老師,花了—周時間譯好。

  陳日鋒說,從事專業科技論文翻譯,得到專家的指導,提升了自己的翻譯水平,同時還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我慶幸,遇到了伯樂,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