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勵志的名人小故事大全

  名人故事比較使人能信服,一起來看看勵志的名人故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勵志的名人小故事,供大家參閱!

  關於勵志的名人小故事:理想永遠都不會貶值

  1975年冬季的一天,哥斯大黎加首都聖何塞一所高中的操場上,一個女孩正蹲在凜冽的寒風中深思,她時而仰望天空。時而眉頭緊鎖,她正在思考: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是啊!她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父親是一個地道的“修鞋匠”,靠修鞋維持著這個風雨飄搖的家。16歲的她已經懂事了,看著父親含辛茹苦地掙錢,她的心裡總是湧著酸楚,於是便打算輟學掙錢養家。

  她把輟學的想法告訴了父親,沒想到父親勃然大怒,罵道:“你真是個不爭氣的東西,難道你一輩子想做一個被人瞧不起的‘修鞋匠’嗎?”她當然不想做“修鞋匠”,兒時她告訴父親:“我的理想是出人頭地,做個大人物。”但現在,她的理想面臨著化為灰燼,倔犟的父親堅決不同意她輟學。

  可是此後幾天,雖然她還在堅持上課,但心思早已不在課堂,整日琢磨著如何掙錢。每當聽到有企業家的講座,她就如期參加。最近,她聽說學校請來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演講,便欣然前往。

  這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裡高舉著一張100克朗的鈔票,面對會議廳裡的200個學生,首先發問:“誰要這100克朗?”話音剛落,200隻手齊刷刷地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100克朗送給你們其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允許我做一件事。”

  說完,演說家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他又說:“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樣呢?”他把鈔票扔在地上,又踩上一腳,並用力碾它。爾後他拾起鈔票,鈔票變得又髒又皺。

  “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演說家意味深長地說:“我已經給你們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有貶值,它依舊是100克朗。”

  “其實,人的理想就像這張鈔票,就算遇到狂風暴雨和懸崖峭壁,也不要被逆境所擊倒,因為它永遠不會喪失價值。”演說家激情昂揚地說道。

  她忽地頓悟了,我的理想又何嘗不是這張被蹂躪的100克朗?儘管現在面臨著人生困境,如果理想沒有撤退,那麼人生就不會貶值。

  之後,她毅然打消了輟學的想法,省吃儉用,靠父親資助和假期打點零工,艱難地讀完了高中,而後考入哥斯大黎加科學政治大學學習,成績卓越。

  她就是勞拉·欽奇利亞,哥斯大黎加歷史上首位女總統。

  關於勵志的名人小故事:明天照樣會有報紙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是世界現代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1947年,他執導的電影《開往印度的船》殺青後,出道不久的伯格曼自以為是,感覺良好,認定這必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傑作。他甚至狂妄地說:“不準剪掉其中任何一尺。”並且連試映都沒舉行,就匆忙地首映。結果讓他後悔莫及,拷貝出了重大事故,首映徹底失敗。

  伯格曼借酒澆愁,不省人事,第二天他在一幢公寓的臺階上醒來,看著報紙上的影評,痛心疾首。就在此時,他的朋友笑容可掬地出現了,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明天照樣會有報紙。”這是一種標準的西方式幽默。

  此話給伯格曼深深安慰。明天照樣會有報紙,冷言譏語很快都會過去的,你應爭取在明天的報紙上寫下最新最美的內容。伯格曼從失敗中認清了自己。在下一部電影的製作中,他表現得十分勤勉,只要有空就去錄音部門和沖印廠,學會了與錄音、衝片、印片有關的一切,還學會了攝影機與鏡頭的知識。一代電影大師就這樣邁上了成功之路。

  關於勵志的名人小故事:人要有信於已

  畫家李苦禪年輕時師從國畫大師齊白石,不僅畫藝精湛,而且人格質樸。他長於畫鷹、竹、蓮、梅等題材。鷹是陽剛的傾向,竹是剛正不阿的象徵,蓮喻示了出汙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操,梅則表現了堅貞不屈的品格。畫品如人品,這也正是他人格的真實寫照。他常說:“人,必先有人格,爾後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李苦禪心地寬厚,待人誠摯,尤重信義,言出必行,不計得失。

  有一次,李苦禪在家中正忙著作畫,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突然來訪,他趕緊放下畫筆,請老友入座,命家人端上一杯清茶,倆人天南海北地聊起了故人舊事,甚是歡娛。末了,老友將要起身告辭,才不好意思地說:“不瞞你說,今天我是來求畫的,不過我看你作畫辛苦,想是相求的人太多,實在難以啟齒……”不待老友說完,李苦禪爽朗地笑了起來,“老兄何必這樣客氣呢?憑你我的交情,一幅畫算得了什麼?不日即可奉上,還請老兄多多指教!”老友高興得連聲道謝,揖手而別。

  可是隨著李苦禪名氣越來越大,他的應酬也越來越多,因為事務纏身,老友所求之事也一拖再拖。有一天,老友的兒子突然登門,臂戴黑紗,淚流滿面地告之其父已於目前病故的噩耗。李苦禪驚得跌坐在椅中,想起老友所託之事尚未如願,悲傷之中又禁不住滿懷愧疚。應人之事未了,而所應之人已去,如何能讓自己心安呢?

  夜深人靜之時,李苦禪在書房裡神情凝重,他緩緩地鋪展開一張潔白的宣紙,細細地研好墨,然後揮毫作畫,時而運筆如風,時而精雕細琢,整整畫了一百枝卓爾不俗的蓮花。畫罷,他又鄭重地題上了老友慧鑑的跋款,並蓋上了平時自己最喜愛的印章。之後,李苦禪攜畫來到後院中,滿上兩杯水酒,點燃一支高香,灑一杯酒在地,雙手舉畫。對天遙祭道:“吾友見諒,苦禪疏懶,未得一了心願卻驚聞老兄仙去,追悔莫及。今作《百蓮圖》,焚之以追償所願,老兄在天有知,苦禪豈敢無信?”拜完後,划著火柴,將精心製作的畫作,化作了一團鮮紅的火焰。

  李苦禪的奇怪舉止驚動了他的兒子,他跑出來問父親發生了什麼事,李苦禪嘆了口氣,詳述了事情的經過。兒子聽後有些不解地問:“您這又何必呢?又不是故意不給他畫。再說,您的朋友已然亡故,你畫了畫給他,他也無從知曉了啊?”聽兒子這樣說,李苦禪抬起頭,正色道:“過去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應人之事,豈可食言?老友無知,而我心有知。”

  事後,李苦禪一再囑咐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在苦禪大師看來,“誠信”二字,之所以要在“信”字前加一“誠”字,就是強調對信的遵守關鍵在於自己的內心。這種誠信能夠超越時空與生死的界限,應之於心,遵之於心,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追求自己內心的釋然。

  誠信的最高境界,不是簡單地有信於人,更要有信於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