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禮儀的名人小故事

  禮儀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王寵惠

  法學家王寵惠在倫敦時,有一次參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間有位英國貴婦人問王寵惠:“聽說貴國的男女都是憑媒妁之言,雙方沒經過戀愛就結成夫妻,那多不對勁啊!像我們,都是經過長期的戀愛,彼此有深刻的瞭解後才結婚,這樣多美滿啊!”

  王寵惠笑著回答:“這好比兩壺水,我們的一壺是冷水,放在爐子上逐漸熱起來,到後來沸騰了,所以中國夫妻間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後慢慢就好起來,因此很少有離婚的事件。而你們就像一壺沸騰的水,結婚後就逐漸冷卻下來。聽說英國的離婚案件比較多,莫非就是這個原因嗎?”

  楊小樓

  楊小樓***1877—1937年***在北京第一舞臺演京劇《青石山》時,扮關平。演周倉的老搭檔有事告假,臨時由一位別的花臉代替。這位花臉喝了點酒,到上場時,昏頭昏腦地登了臺,竟忘記帶不可少的道具——鬍子。

  楊小樓一看要壞事,心想演員出錯,觀眾喝倒彩可就糟了。靈機一動,臨時加了一句臺詞:“呔!面前站的何人。”

  飾演周倉的花臉納悶了,不知怎麼回事。“俺是周倉——”這時,演員得做一個動作:理鬍子。這一理,把這個演員給嚇清醒了,可是心中一轉,口中說道“——的兒子!”

  楊小樓接過去說:“咳,要你無用,趕緊下去,喚你爹爹前來!”

  “領法旨!”那演員趕緊下去戴好了鬍子,又上臺來了。

  馮玉祥

  馮玉祥***1882—1948年***生平讀書十分用功。他當士兵時,一有空就讀書,有時竟徹夜不眠。晚上讀書,為了不影響他人睡覺,就找來個大木箱,開個口子,把頭伸進去,借微弱的燈光看書。

  馮玉祥擔任旅長時,駐軍湖南常德,規定每日早晨讀英語2小時。學習時,關上大門,門外懸一塊牌子,上面寫“馮玉祥死了”,拒絕外人進入。學習完畢,門上字牌則換成“馮玉祥活了”。

  馮玉祥對不遵守時間的人深惡痛絕。

  1927年,因為汪精衛不守會議時間,開會經常缺席、遲到,馮玉祥一怒之下,編成一副對聯送給了他:

  一桌子點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間疾苦

  兩點鐘開會,四點鐘到齊,豈是革命精神

  當年馮玉祥有個軍事顧問叫烏斯馬諾夫。他特別喜歡打聽西北軍的事情,還常常纏著馮玉祥問這問那。開始問一些西北軍的一般情況,漸漸涉及行政的人事安排。這天烏斯馬諾夫又向馮玉祥問一些事,馮玉祥不悅地說:“顧問先生,你知道在我們中國,‘顧問’兩個字當什麼講嗎?”

  烏斯馬諾夫搖了搖頭:“不知道。”

  馮玉祥告訴他說:“顧者看也,問者問話也。顧問者,就是當我看著你,有話問你的時候,你答覆就是了。”

  抗戰時期,馮玉祥居住在重慶市郊的歌樂山,當地多為高階軍政長官的住宅,普通老百姓不敢擔任保長,馮玉祥遂自薦當了保長。他熱心服務,頗得居民好評。

  有一天,某部隊一連士兵進駐該地,連長來找保長辦官差,借用民房,借桌椅用具,因不滿意而橫加指責。

  馮玉祥身穿藍粗布褲褂,頭上纏一塊白布,這是四川農民的標準裝束,他見連長髮火,便彎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這個地方住了許多當官的,差事實在不好辦,臨時駐防,將就一點就是了。”

  連長一聽,大怒道:“要你來教訓我!你這個保長架子可不小!”

  馮玉祥微笑回答:“不敢,我從前也當過兵,從來不願打擾老百姓。”

  連長問:“你還幹過什麼?”“排長、連長也幹過,營長、團長也幹過。”

  那位連長起立,略顯客氣說:“你還幹過什麼?”

  馮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說:“師長、軍長也幹過,還幹過幾天總司令。”

  連長細看這個大塊頭,突然如夢初醒,雙腳一併:“你是馮副委員長?部下該死,請副委員長處分!”

  馮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請坐!在軍委會我是副委員長,在這裡我是保長,理應侍候大人。”幾句話說得這位連長誠惶誠恐無地自容,匆匆退出。

  李抱枕

  著名音樂家李抱枕,曾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音樂教育博士。他致力國內音樂教育,貢獻很大,其中《離別歌》、《聞笛》等樂曲流傳甚廣。

  李抱枕平時教導學生十分有趣。他曾告訴學生:早年教育音樂時,一些調皮的學生連8個主要音階都唱不準,有人唱成“獨覽梅花青臘雪”。後來,有的學生搞惡作劇,竟唱成“多來米飯,少來稀粥”。引得學生們捧腹大笑,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師生關係水乳交融。

  一些合唱團的學生在演唱時,常犯只看譜不看指揮的毛病。李抱枕非常幽默地對同學們說:“好的合唱團員把譜記在腦袋裡面,不好的合唱團員把腦袋埋在譜裡。我懇求各位在唱的時候,多‘賞’我幾眼,別老是‘埋頭苦幹’,因為在實際演出時,我們不能說話,只能彼此‘眉來眼去’。”

  李抱枕一席話,說得大家哈哈大笑,從此唱歌時眼睛再也不離指揮了。

  洪深

  1942年,戲劇家洪深在桂林寫了一個劇本,劇中有一反面人物叫張經理,可是戲上演的第二天就被禁演了。原來,廣西銀行經理也姓張,硬說這個戲是諷刺他的,不讓演。洪深為此立即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宣佈:“我寫了一個戲,其中有個反面人物叫張經理,想不到本地也有一個張經理,並提出了抗議。現在我決定,把張經理改成洪經理,今後我寫的戲中的壞蛋全都叫洪深。”

  由於他的幽默和靈活,救活了一出好戲。

  鄺新華

  著名粵劇演員鄺新華在70多歲時,老眼昏花,但迫於生計,還得登臺演出。一天,他在臺上扮演將軍,在兩軍交戰中提槍殺敵。不料一時沒有看清,竟誤向鑼鼓手那邊殺去,全場譁然失笑,大喝倒彩。

  鄺新華知錯,立即按槍疾聲道白:“不好了!沙塵滾滾,殺錯良民,如何是好?”

  樑思成

  一次,建築學家樑思成***1901—1972年***做古建築的維修問題學術報告。演講開始,他說:“我是個‘無齒之徒’。”

  演堂為之愕然,以為是“無恥之徒”。這時,樑思成說:“我的牙齒沒有了,後來在美國裝上這副假牙,因為上了年紀,所以不是純白色的,略帶點黃,因此看不出是假牙,這就叫做‘整舊如舊’。我們修理古建築也要這樣,不能煥然一新。”

  于右任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1879—1964年***精於書法,尤善草書,求他的字的人很多。

  有一天,有人特備酒筵請他寫字,飯後拿來紙筆,于右任在酩酊大醉之中揮毫,留下一行“不可隨處小便”而去。

  第二天,那人拿出這行字請教於右任,于右任知道自己酒後失筆,連聲道歉,沉思良久,似有所得,於是叫人取來剪刀,將一行字剪成幾塊,重新拼排,說:“你看,這不是一句很好的座右銘嗎?”

  那人一看,禁不住大笑,再三拜謝。6個字重新安排,原來是:“不可小處隨便。”

  廉藺交歡

  藺相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鬥爭中,捍衛了趙國的尊嚴,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巴,說說而已,有什麼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聽說後,儘量不跟廉頗會面,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連忙叫車伕繞小路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