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文獻綜述的相關技巧與方法

  文獻綜述在碩士、博士論文寫作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是學術論文中的一個重要章節。文獻綜述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論文的成功與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僅供大家參考。

  

  一、 文獻綜述的作用與目的

  文獻綜述要針對某個研究主題,就目前學術期刊界的成果加以探究。文獻綜述旨在整合此研究主題的特定領域中已經被思考過與研究過的資訊,並將此議題上的權威學者所作的努力進行系統地展現、歸納和評述。在決定論文研究題目之前,通常必須關注的幾個問題是:研究所屬的領域或者其他領域,對這個問題已經知道多少;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以往的建議與對策是否成功;有沒有建議新的研究方向和議題。簡而言之,文獻綜述是一切合理研究的基礎。

  文獻綜述至少可達到的基本目的有:讓讀者熟悉現有研究主題領域中有關研究的進展與困境;提供後續研究者的思考:未來研究是否可以找出更有意義與更顯著的結果;對各種理論的立場說明,可以提出不同的概念架構;作為新假設提出與研究理念的基礎,對某現象和行為進行可能的解釋;識別概念間的前提假設,理解並學習他人如何界定與衡量關鍵概念;改進與批判現有研究的不足,推出另類研究,發掘新的研究方法與途徑,驗證其他相關研究。

  二、文獻綜述中常見的問題

  文獻綜述可以幫助新研究者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所以撰寫此章節時,要向讀者交代論文不同於先前研究之所在。它是一個新的有關此類研究主題方面的重要的學術研究。但是研究生在撰寫文獻綜述過程中易犯以下四種錯誤:

  1. 大量羅列堆砌文章

  誤認為文獻綜述的目的是顯示對其他相關研究的瞭解程度,結果導致很多文獻綜述不是以所研究的問題為中心來展開,而變成了讀書心得清單。

  2. 輕易放棄研究批判的權利

  我國高等院校多以本校學生考本校研究生者居多,因而往往出現大量引用自己導師的研究成果而不注意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的現象,學生擔心學位論文答辯通不過,所以難得見到學生批判導師已有研究的不足;遇到名校名師,學生更易放棄自己批判的權利。由於大量引用他人的著作,每段話均以誰說起始,結果使自己的論文成為他人研究有效與否的驗證報告,無法說服讀者相信自己的論文有重要貢獻。

  3. 迴避和放棄研究衝突另闢蹊徑

  對有較多學術爭議研究主題,或發現現有的研究結論互相矛盾時,有些研究生的論文就回避矛盾,進行一個自認為是創新的研究。其實將這些衝突全部放棄,就意味著放棄一大堆有價值的資料,並且這個所謂的創新,因為不跟任何現有的研究相關與比較,沒有引用價值,會被後人所放棄。遇到不協調或者互相矛盾的研究發現,儘管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但是不要避重就輕,甚至主動放棄。其實這些不協調或者衝突是很有價值的,應多加利用。將現有文獻的衝突與矛盾加以整合是必要的,新研究比舊研究具有更好、更強的解釋力,原因之一是新的研究會將過去的所得做一番整合與改善。

  4. 選擇性地探討文獻

  有些研究生不是系統化地回顧現有的研究文獻,找適合研究的問題或可預測的假設,卻宣稱某種研究缺乏文獻,從而自認他們的研究是探索性研究。如果有選擇性地探討現有文獻,則文獻綜述就變成了研究生主觀願望的反映,成了一種機會性的回顧。

  因此一定要進行系統的、全面的文獻綜述,以嚴謹的科學設計來尋找、評估以及整合科學研究的證據,確保文獻綜述完整不偏。要端正學風,勇於探索和不迴避衝突。分析衝突的原因、方法與結論,可以為未來的研究及論文奠定成功的基礎,使論文的研究結果對後續研究有應用價值和理論意義。

  三、綜述的基本方法與步驟

  文獻綜述不僅僅是對一系列無聯絡內容的概括,而且是對以前的相關研究的思路的綜合。文獻綜述的基本步驟為:

  1. 文獻綜述的第一步:概括歸納

  收集文獻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通過各種檢索工具,如文獻索引、文摘雜誌檢索,也可利用光碟或網路進行檢索;二是從綜述性文章、專著、教科書等的參考文獻中,摘錄出有關的文獻目錄。

  選擇文獻時,應由近及遠,因為最新研究常常包括以前研究的參考資料,並且可以使人更快地瞭解知識和認識的現狀。首先要閱讀文獻資料的摘要和總結,以確定它與要做的研究有沒有關係,決定是否需要將它包括在文獻綜述中。中文期刊要求根據有關的科學理論和研究的需要,對已經蒐集到的文獻資料做進一步的篩選,詳細、系統地記下所評論的各個文獻中研究的問題、目標、方法、結果和結論,及其存在的問題、觀點的不足與尚未提出的問題。將相關的、類似的內容,分別歸類;對結論不一致的文獻,要對比分析,按一定的評價原則,做出是非的判斷。同時,對每一項資料的來源要註明完整的出處,不要忽略記錄參考文獻的次要資訊,如出版時間、頁碼和出版單位所在城市等。

  對要評論的文獻先進行概括***不是重複***,然後進行分析、比較和對照,目的不是為了對以前的研究進行詳細解釋,而是確保讀者能夠領會與本研究相關的以前研究的主要方面。個別地和集中地對以前研究的優點、不足和貢獻進行分析和評論,這在文獻綜述中是非常重要的。

  2. 文獻綜述的第二步:摘要

  不同的學科對引用摘要的要求與期望不同[1]。雖然文獻綜述並不僅僅是摘要,但研究結果的概念化與有組織的整合是必要的。其做法包括:將資料組織起來,並連到論文或研究的問題上;整合回顧的結果,摘出已知與未知的部分;理清文獻中的正反爭論;提出進一步要研究的問題。

  3. 文獻綜述的第三步:批判

  文獻綜述是否有價值,不僅要看其中的新資訊與知識的多少,還要看自己對文獻作者及編輯者的觀點與看法如何。

  閱讀文獻時,要避免外界的影響甚至干擾,客觀地敘述和比較國內外各相關學術流派的觀點、方法、特點和取得的成效,評價其優點與不足。要根據研究的需求來做批判,注意不要給人以吹毛求疵之感。

  一個具有批判性的評論,必須要有精確性、自我解釋性和告知性。批判的程度,主要在測試研究生評鑑技巧:是否能分析出文章的中心概念與所提出的論據,做出摘要,並提出簡要評估。

  文獻綜述的第三步是在形式上批判其是否符合一些基本寫作的標準,即判定其是否為一篇好文章還要看文獻中引用的文章與評論的標準。有的臺灣學者將其歸納為:代表性、顯著性、相關性、適時性和簡捷性。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