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教學心得體會
新《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提法使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上是多麼的重要。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優化課堂教學,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使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這是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在各級各類數學觀摩課、研討課乃至學校的隨堂聽課,很高興地看到學生學習方式的明顯變化:以往的師問生答變成了暢所欲言,師說生聽變成了自主學習,個人學習變成了合作探究,課堂的師生互動氣氛異常的活躍,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一定的張揚,這一轉變確實令人欣喜。然而,反思卻讓我們看到:在熱鬧與自主的背後,也折射出一些形式與無效,那麼,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於是過去的複習型、開門見山型等匯入課題的方法大多被創設情景匯入法所代替,內容生動、學生熟悉、感興趣的教學情境很多很多,課堂所追求的讓學生真正成為主體,擁有學習主動權在預設好的情境和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實。但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還是出現了一些情境牽強附會的現象。比如在一次聽課中認識《人民幣》的情境設計:
教師:昨晚,小紅給在上海念大學的表哥寫了一封信,他需要什麼呢?
學生說:他需要坐火車去上海。不,坐飛機比較快。打個電話就可以。
教師急了,小明還要上學,他準備把信寄出去,需要什麼呢?接著,有學生回答要知道地址的,還有回答要信封的,有的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歷根本就不知道寄信需要什麼?終於有一位學生回答出需要郵票,老師象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一樣趕緊追問:一張郵票多少錢?學生回答:8角。於是,教師點出正題:那麼8角錢可以怎麼拿呢?說了那麼多,教師就是讓學生思考8角錢可以怎麼拿!這些情境創設的盲目性不但沖淡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而且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不利於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境設計,必然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在一次數學研討活動中,謝惠良老師就提出情境創設不能過多地與生活、語文聯絡;創設匯入情境不能太長,新課的匯入要簡潔有效。所以,有些知識的教學,採用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的學習或開門見山,效果會更好更簡便更節約時間。
二、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人的思想是從想問題開始的,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認識中的矛盾衝突,引起學生探索知識的慾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情緒處於最佳狀態,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有效的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能促進整個教學過程的發展。所以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儘量避免問一些對不對、是不是的不帶思考性的簡單問題,或者是一些帶有暗示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還會使學生產生壓倦,影響探究學習效果。只有問在有疑之處、問在關鍵之處,掌握好問題難易適度並具有啟發性,才是有效的課堂提問,才會儘量使數學課堂成為有效的教學,學生才能用最短的時間學到最多的知識。
三、小組合作的有效性。
素質教育已深入發展,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被越來越多地引入課堂。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與人合作,並與同伴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不但充分地體現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個性的舞臺,因而,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課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組討論式的合作學習。但是,我們在聽課的過程中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面:孩子分組圍坐在一起,老師一宣佈小組討論開始,學生就象蜜蜂採蜜一樣,教室裡馬上是一片嗡嗡的聲音和學生忙碌的身影,誰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說什麼和幹什麼?有的是組長一個人在發揮,其它學生當聽眾;有的小組合作的分工、意圖不明確,學生不知所措,一臉茫然;還有的學生就自個兒在玩。一些數學課堂過分追求觀賞價值,非常淺顯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不必分組的內容安排小組學習,顯而易見的結論要求學生實踐、驗證,對所學內容不加分析,似乎沒有討論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組就沒有合作,沒有實踐、驗證就不會發現。合作交流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它的理念是完全正確的,但有些教師卻在課堂教學中走形式和走過場的。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首先,我們要思考: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於那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那些學生單獨不能解決的、並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合作,是為了學生髮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應明確:①、分工明確。②、建立機制。③、適時引導。
四、課堂評價的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更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是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的宗旨。有效的評價,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助於教師改進教學。但是,在現行的一些課堂教學中,不管學生回答的問題是簡單的還是有難度的,是對的還是不全面的,都能聽到老師對學生的表揚命令:掌聲鼓勵。我們不妨反思一下:過多、無度的鼓勵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嗎?我認為,評價的首要原則應該是客觀公正,在這個基礎上,再堅持鼓勵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價值的評價。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正確處理學生出現的錯誤,不能把激勵評價用到極端,對於學生的錯誤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然後才能作出相應的評價。對那些有錯誤,但又蘊涵創新思維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時,再給予鼓勵,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火花才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五、課堂活動的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上課都能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操作中發現知識並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活動過程,寓教與樂,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體驗到學習數學不再是枯燥無味的。但是,學生的數學活動是否有效,同教師的組織與引導是分不開的。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些教師為活動而活動,缺少明確的活動目標,表面上看似熱鬧,整節課好象學生都在積極地參與活動,但課後學生對知識的收穫卻甚少,對知識的掌握也不牢固,更不要提形成知識的系統性了。所以,為了確保數學活動的有效性,開展數學活動時一定要讓學生帶著具體的學習任務去開展活動,而教師則應該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數學活動中,把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的理念真正落實到實處,讓學生能夠通過活動有所收穫,這樣的活動才起到了活動的作用,才是有效的活動。
總之,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生的學習方式,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於教師。我們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要理性的思考分析和認識,將理性和激情相結合,讓數學課堂充滿真實,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