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進步,傳統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暴露出諸多弊端,影響和制約高校的健康持續發展。研究和改革現行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已成為當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等學校依憑一定的機構和制度,採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努力發揮學校現有資源,有效完成學校各項工作任務,實現預定目標的活動。它是高校發揮教學、科研與服務三大社會職能的基礎,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高效、科學的行政管理,大學所追求的各項社會職能就難以實現。

  一、高校行政管理體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行政權力泛化,擠佔學術權力

  行政權力的泛化導致學術權力的縮減,具體表現在一線教師的業務訴求無法得到滿足,或者學術專家的合理意見無法有效被採納。學術研究是高校永恆的主題內容,學術管理權力的獨立性與自治性是必要而不可侵佔的。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中,行政權力擠佔學術權力的現象比較普遍和嚴重,影響與阻礙了學術的創新與發展。無權獨立自由地開展學術研究,就會思想僵化、思維偏狹,從而也使高校教育失去創造力。因此,高校行政應還權於學術,並且還要建立可行的機制以保障學術權力。

  2.兩級管理責權劃分不均,院系主體內生力不足

  高校在實行管理權力下移,擴大二級院系管理許可權的同時,學校層面控制了全校的主要的決策和管理許可權,二級院系許多事務的決策權、經費分配與使用權、人事調整權等多種權力都由學校決定,二級院系只能根據學校的決定執行。這種許可權的缺失與其所承擔的責任及任務極不相稱,造成了學校校部機關和二級院系之間的責任、權利義務劃分不清,大大影響了二級院系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二級院系抱怨在其位,不謀其政;校部機關只發檔案,傳達指示,不能真正瞭解二級院系的實際問題。這對高校健康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導致其決策形式化、管理模式單一化。

  3.服務職能缺失,嚴重影響高校行政管理效率

  國家是高等教育的辦學主體,教育行政機關管理人員普遍擁有著社會地位優越感,他們只需對上級部門負責,而不用對下級部門負責。伴隨著我國教育的市場化,受教育者通過支付費用來購買教育的服務質量,這就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樹立服務意識,樹立以受教育者為中心的理念,關注消費者的服務要求,以提高服務質量為目標。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務職能主要包括高校行政機關為教學科研服務、為教職工服務、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為單位基層服務的思想作風和工作態度。但在當前我國高校的行政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機構臃腫、管理方式手段單一、服務意識淡薄、服務效率低下等現象,從此也可略見高校行政服務狀況。

  4.嚴格的過程控制,抑制了高校教師積極性

  高校是集教育、科研和傳播新知識的場所,要求高校教師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創新和探索未知的要求,這決定了對高校教師的管理如果按照一般社會組織的科層化管理原則來進行具體化和計量化的管理是行不通的。然而高校為了能對教師進行規範化的管理,能對教師工作量有一個量化的計算方法,建立了一套複雜的約束規制和評價體系,從而約束了所有教師的行為規則和活動空間。調研發現,大多數高校對教師的評價指標可以包含教學、科研、育人、社會服務等體系,如規定教師每年在不同級別的刊物上發表幾篇論文,每年必須在教學上必須完成多少工作量,在育人上必須擔任班主任、學生導師等。如果教師不能完成學校規定的科研、教學、育人等方面的量化指標,教師的工資獎金、職稱聘任、個人晉升等將會受到嚴重影響。這將嚴重影響了教師的創造性和獨立性的發揮,也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短時效應,客觀上導致了粗製濫造和“學術腐敗”問題。

  5.高校後勤社會化、市場化改革程度不高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廣大教師員工對後勤管理和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原先的後勤設施、管理隊伍和執行機制等都已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解決這一系列的後勤問題,除了政府、高校的投入外,必須加大力度實行後勤社會化改革,打破制約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的後勤“瓶頸”。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的高校後勤服務體系賴以生存的社會經濟大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給高校後勤服務物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選擇機會,高校後勤面臨著社會上質量好、價格低的產品和服務的巨大沖擊,迫使後勤服務必須按照經濟的執行規律,逐步融入社會第三產業,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經濟實體,因此傳統的高校後勤必須實現社會化改革,才能繼續生存、發展。

  二、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1.它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必然要求

  隨著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不斷加強,合作辦學不斷深入以及科學技術的進一步提高,給高等教育新一輪改革和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同時,國際間競爭的不斷加劇,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結合我國人口大國國情及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目標,要求高等學校培養大批量的高素質人才。此外,據權威專家統計,未來十年各高校將面臨生源短缺、招生競爭加劇的局面,這都將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巨大的挑戰。面對機遇和挑戰,唯有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才能健康持續發展。而現行的高校管理體制,特別是高校行政管理主要沿襲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特徵,已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影響和阻礙高等教育更好更快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社會發展形勢迫切要求高校進行政管理改革。

  2.它是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與高校社會職能發揮相適應的必然要求

  當前高等教育的發展已從依靠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張轉向辦學質量的提升階段,各高校紛紛結合自身實際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養特色的構建,從而提高學校辦學競爭力。課程改革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課程改革對高校管理提出了校本化、研究性和開放式的挑戰,迫切要求高校行政管理能較好解決這些重要難題。高校為了更好地適應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行政管理的改革。

  3.它是解決高校行政管理髮展過程中面臨問題的重要途徑

  當前,在高校行政管理過程中暴露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表現為管理理念滯後,管理機構臃腫,管理目標不明確,管理水平不高,管理人員素質低下,服務意識和效率意識缺乏,創新能力薄弱等問題,已影響了高校行政管理效率和質量的提高。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方式就是對現行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進行適當改革,實現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求效益、向管理要人才的良性執行機制。

  三、我國高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解決路徑

  1.完善二級院系管理工作機制,加大辦學自主管理力度

  首先要推進校院兩級管理,實現高校管理重心下移,二級院系要建立健全內部管理規章制度,重點推進民主決策制度和程式、經費管理制度改革。要完善二級教代會制度,推進學院民主管理,凡涉及教職工切身利益等重大問題,都應納入二級教代會審議或審定範圍;要成立二級院系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教學督導委員會、學位評定委員會等工作機構,充分發揮其在二級院系學科專業建設、教學科研活動等學術事務中的諮詢、決策、協調作用。加大二級院系自主管理力度,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學生管理和自有資源等方面具有相應的管理與決策權。其次,管理重心下移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財務管理權的下移。學校主要負責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各項財經政策、法規制度,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集中核算”的管理體制,核定各學院的年度經費,監督、指導、考核學院經費的使用執行情況,並實行審計制度,通過專項經費對學院的發展進行調控。學院主要負責在遵守國家財經政策和學校財務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按照學校兩級理財的有關規定,結合二級院系情況制定學院級執行學校財務管理制度的實施細則、經費使用管理方法、內部經濟分配製度等,統籌本學院經費,編制學院年度財務預算方案和業務經費支出預算方案。

  2.實行績效考核,加強監督協調

  推行兩級管理,實行高校管理許可權下移後,加強對二級院系的績效考核、監督和管理顯得非常重要。學校考評二級院系的工作主要考核其是否完成或超額實現既定目標,至於二級院系如何實現這個目標,除了少部分重大專案外,學校一般不得加以干涉。學校或校部機關的主要職能要轉變到對二級院系的考核、監督和協調上,加強對二級院系的服務,調動二級院系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但同時,二級院系的職權擴大也並不意味無所不能,有些學校層面的事情,尤其是在涉外的事務上,還是需要與學校協調,由學校出面。

  3.營造寬鬆的制度環境,促進高校教師自主創新

  大學是知識型員工彙集的場所,其員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擁有知識資本,具有與其他人力資源有著不同的勞動特徵。一是獨立性,高校教師希望擁有一個靈活、自主的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以及寬鬆的組織氛圍。同時,他們在工作中希望自我控制、自我引導,喜歡獨自工作的刺激和自由。二是創新性,大學教師的工作不是簡單的重複工作,而是在複雜多變的系統中發揮個人資質和靈感,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他們依靠自身的知識和靈感,運用頭腦創造性的思維,形成新的知識成果。三是流動性,高校教師有很強的流動意識,不願終身在一個單位中工作。因此,一旦現有工作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或者缺乏個人的成長機會和發展空間時,他們便會想法調整工作。因此,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排程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取代傳統的人事管理辦法。尊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充分發揮高校這一組織的社會特殊性,鼓勵教師參與學校改革,參與民主治校,特別是對關係教職員工切身利益的改革和政策調整必須讓教師參與,營造寬鬆環境,構建和諧校園,提高教師工作積極性。

  4.引入市場機制,促進高校後勤社會化管理程序

  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在相當長時間內滯後於經濟的發展,後勤保障體系以難以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已成為阻礙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瓶頸。為了打破“瓶頸”的制約,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積極參與社會企業競爭,拓寬高校後勤服務市場。引進社會力量和資金有助於提高後勤服務的質量,有助於降低後勤服務價格,有助於改善後勤服務態度,有助於提高後勤服務的效率。高校後勤服務應主動向社會、銀行、企業敞開服務大門,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參與高校後勤改革。同時,合作經營、多元投資是加快高校後勤企業化程序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