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老師評定職稱論文

  老師是一個令人敬仰的職業,是園丁,傳授知識,桃李芬芳;小編整理了,歡迎閱讀!

  篇一

  數學練習中老師要幹什麼

  摘要:本文主要從走近學生,瞭解學生解題;走近學生,鼓勵學生解題;走近學生,幫助學生解題三個方面探討了數學練習中數學老師對學生的指導引導活動,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練習;學生;解題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1-0118-02

  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將所獲得的知識能夠應用於實踐,就必須有意識地培養能力,並把這些知識和能力加以鞏固。練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鞏固知識、培養技能的必然途徑。數學教學中,老師總是會在新授課結束後安排學生做練習。當學生做練習的時候,老師應該幹什麼?是站在前面等學生完成練習?是漫無目的地來回走動?當然不是。其實這個時候,老師因該走近學生的身邊,瞭解每一位學生的作業情況,發現學生薄弱環節進行糾錯討論,尋找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典型問題,作為新的課程資源。以下是幾點不成熟的做法,與各位老師共同探究。

  一、走近學生,瞭解學生解題

  要促進學生解題方法的針對性指導,在練習中,教師就應走近學生,觀察學生的解題思路,瞭解學生的解題思維,進而加以開展重點性練習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實踐教學中,老師應該及時瞭解學生的練習情況。經過一段時間後,大概有多少同學還沒有完成,有多少同學不會做,學生比較集中的錯誤在哪裡?這些情況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對學生已經掌握的題目,反饋時,老師可以略講,甚至不講,對於大多數學生感到棘手的問題,就要重點展開講,講清楚、講明白。

  學生在練習中,所產生的生成性學習資源是我們不可輕易忽視的。他的價值可能高於老師預設的練習本身所能產生的價值。老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的練習,發現好的方法或錯誤的方法,在反饋中做有針對性地分析。

  1.推廣學生作業中好的方法。課堂練習中,學生的方法時常出乎老師的預料,學生會在偶然間找到一些好方法,這些方法是練習中出現的一個個“亮點”。如教學正方形周長計算時,通過操作使學生理解正方形周長就是求正方形四邊之和,將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就可以。於是我出示幾道求正方形周長練習題,很快大多數同學完成了,我指名四名同學板演,發現其中一名是這樣做的:用正方形的邊長乘四,這名同學還闡述了他的理由,全班學生認為他的方法可以提高速度,而且降低了錯誤的可能性。順便總結出了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邊長乘四。打破了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真可謂水到渠成。

  2.反思學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有人說:“垃圾是放錯誤地方的寶貝。”對教學而言,學生的錯誤同樣是被放錯地方的資源。課堂上,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錯誤,老師如果抓住不放,反思錯誤的原因,同樣會使錯誤成為一種資源。如教學商中間有零的除法後,在練習中,我發現有的同學沒有掌握什麼情況下商中間該商零,我抓住這一錯誤地方,讓學生驗算,重點講解,分析錯誤的原因,效果自然好了很多。

  老師若能真正走入學生中間,察言觀色,瞭解學生做題情況,就能根據學生出現的不同思路和結果,對教學及時地進行必要的調查,使教學變得更有針對性。

  二、走近學生,鼓勵學生解題

  新課程理念提出的三維目標中有“情感、態度、價值觀”一項,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除了一定的情景以外,還需要老師有意識地去努力,學生練習是師生情感交流的有利時機。

  學生需要老師的鼓勵,鼓勵可以帶給學生信心。而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是鼓勵學生的又一時機。老師應該深入學生中,很認真、很仔細地觀察學生的練習。學生做完以後,總是認為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總是期待老師欣賞自己的作業,此刻,如果老師走近學生的身邊,很認真地看學生的作業,當發現學生的正確答案時,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和鼓勵,豎一豎大拇指,輕輕地說一聲:“好的,真棒,你真厲害。”教師對學生應加以引導、策勵和啟發,不要硬拖著學生走,不要壓抑他們,也不要代替他們得出結論,那學生心裡自然感到被重視、被尊重,練習的勁頭就上來了。如果發現學生的錯誤,可以鼓勵學生“你再想一想”,“方法對了,仔細再算一遍”,得到老師的指點,他會馬上進行改正,然後還會舉手。如果學生練習不夠認真或是沒有仔細檢查,則告訴他:“加把勁,這道題你會做對的。”學生也會樂意地進行檢查。

  練習中,老師經常走近學生的身邊,努力用充滿鼓勵的目光給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在關注我、期待我。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練習更認真,效率會更高。老師走近學生的每一句話都是一種激勵、一種精神獎勵,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到鼓勵是實實在在是給他的。這樣,學生眼裡原來略顯枯燥的題目會因為老師的一句句鼓勵而變得有趣起來。

  三、走近學生,幫助學生解題

  學生總是存在差異,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差異也日漸明顯,這樣的差異往往會使學困生感到學習的困難,會對作業產生一種恐懼感,特別是數學學習,學困生在課堂上不能夠把當堂所學的知識立即理解和接受,練習中錯誤往往比較多,形成思維定式以後就不容易糾正了。因此,他需要老師的幫助,老師的指點對他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老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習中的“弱勢群體”,多走近他們的身邊,加強學生的適時引導、適時啟發,注意引導學生認真分析題意資訊,分析題目中告知的已知條件,對資訊中的數量關係進行詳細的分析和邏輯推理,指導學生運用分析、綜合、概括、比較等方法,學會收集、分析、處理數學問題中包含、隱藏的資訊,找出解題突破口,幫助學生解題。

  當他們在老師的幫助下,正確解答了題目,校對時與其他同學一起高高舉起了手,他們會感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會比其他同學更開心。課堂練習中,面對學困生,老師不能袖手旁觀,而要有目的地走近他們,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少批評多鼓勵,當面耐心輔導,這是幫助學困生當堂掌握知識的好時機。

  實踐證明,老師在練習時經常走近學生能很好地指導學生練習,溝通師生關係,營造良好的練習氛圍,同時,這又是老師在第一時間獲得反饋資訊的有利途徑,利用這些資訊老師能夠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減少無效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喬玉珊.如何讓小學數學練習更加“活”與“近”[J].學週刊,2013,***22***.

  [2]黃燦輝.淺析如何上好小學數學練習課[J].才智,2011,***22***.

  [3]於衛琴.小學數學練習有效設計與實施的策略[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2,***1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