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類職稱論文發表

  經濟就是對物資的管理,沒有它,社會會失去平衡。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經濟類職稱論文,謝謝你的閱讀。

  經濟類職稱論文篇一

  論經濟平等權

  [關鍵詞]平等;經濟平等權;法律制度

  近年來,以保護平等經濟利益為訴因的案件越來越多,如王勇等訴成都家家快餐有限公司案、周恩澤訴北京羅傑斯公司案、周香華訴中國建設銀行平頂山分行案等,這些案件及其背後所凸顯的經濟平等的理念訴求與權利安排逐漸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然而,理論界對此的研究相當匱乏並無法有效迴應現實的挑戰。基於此,筆者擬對此給予探析並試圖回答以下一些問題:第一,經濟平等僅僅是一種理念倡導嗎?經濟平等權有無可能成為一項新型的實體權利?第二,如果經濟平等權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其權利構成及邊界又如何界定;第三,如何使經濟平等權成為可運作的權利並使之能對民眾的經濟平等利益給予充分的保障呢?

  一、經濟平等權存在的必要性分析

  ***一***經濟平等是平等的重要構成

  平等是人類社會孜孜不倦的價值追求,然而,在早期關於平等的論述中,其理論視角主要關注於政治生活和政治權利,但是,現代社會逐漸將經濟生活和經濟權利納入到平等的論證範疇甚而成為其研究的焦點,其因由主要在於以下兩點:一方面,經濟在現代社會的地位日漸顯要,在一定意義上,經濟方面的權利和地位已成為整個社會系統最為重要的基礎性要素,如果經濟權利和地位不平等,那麼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平等是難以達致的;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領域與個體***包括以企業為代表的組織***利益緊密相連,經濟力量已經成為個體參與社會競爭的支柱性力量;經濟領域的平等成為個體平等最主要的構成,與社會生活與公共利益最具相關性。由此,經濟平等有必要得到理念上的強調和制度上的支撐。

  ***二***經濟平等不應僅停留在理念倡導的層面

  人類最開始並沒有平等的意識。“一個人很可能奪取別人摘到的果實,打死的禽獸,或者別人用作躲避風雨的洞穴;但他怎樣能夠作到強使別人服從呢?……奴役的關係,只是由人們的相互依賴和使人們結合起來的種種相互需要形成的。”[1]***108***人類關於平等的意識,大概從那些成為失去平等狀態而感到遭受壓迫的“弱者”那裡萌生的。①而當這種意識獲得一種普遍意義的時候,求索平等就成為了一種社會的巨集觀心理。雖然對經濟平等的理念訴求和倡導已成為社會整體的價值目標,對經濟平等的倡導通過各種媒介日益成為響亮話語,近年來以保護平等經濟利益為訴因的案件也頻頻出現,然而最終利益的實現卻不甚理想。由於國家正式的法律制度未能對經濟平等的實際需求作出及時和有效的迴應,將經濟平等僅僅作為一種宣示性口號,這就導致諸多經濟平等的案件無法得到公正解決,相關主體的正當利益難以有效維護,顯然,我們目前關於經濟平等的現實態勢是不符合現代市場經濟和法治國家的本質要求的。由此,我們必須通過相關的制度設計儘快實現經濟平等從大眾話語到權利安排的轉化。

  ***三***經濟平等權是對司法途徑救濟不力的矯治

  在現有的救濟途徑中,司法是維護權益的終極手段。但在我國現有制度下經濟平等權益的司法保護卻相當乏力,前述王勇等訴成都家家快餐有限公司案、周恩澤訴北京羅傑斯公司案、周香華訴中國建設銀行平頂山分行案等案例中原告的訴訟請求幾乎都沒有得到司法支援,究其原因可以從兩個層面分析:其一,憲法司法化的尷尬。平等權是一項憲法性權利,多數國家憲法都有明文規定,我國也不例外,但憲法畢竟是國家的根本大法,過多的訴諸其解決現實爭議的實踐並不可行;至少在當今體制下的我國,憲法對經濟平等權益受損時的救贖是極其有限的。其二,部門法規定的失落。我國各部門法對具體經濟平等權益的規定缺乏顯性、硬性和細化的規定,甚至在一些領域還存在空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爭議產生時經濟平等權益的救濟。在經濟自治權的理論框架下提出經濟平等權並基於此對相關制度進行完善,有助於改善司法救濟不力的狀況。

  ***四***經濟平等權是對經濟平等型別化保護的需要

  我國目前仍處於向市場經濟行進的過程中,舊有體制的一些痼疾還沒有完全消除,如對經濟活動不當的行政干預、某些領域或行業無序的市場競爭、相對薄弱的權利意識等等。我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將經濟平等進行型別化法律保護的必要:其一,有助於抗衡行政權,經濟平等權的賦予有助於抵抗基於各種動機的不當行政干預。其二,有助於作為憲法基本權利的平等權的落實,檢視我國現行憲法,不難發現,相對於同樣作為公民基本權利的自由權而言,平等權的規定更為抽象與簡單,經濟平等權的理論概括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制度完善將利於豐富、細化相對抽象的平等權,使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不至於“高處不勝寒”。其三,有助於平等理念的宣揚。經濟平等的型別化保護向社會公示一種強調經濟平等的思想,當關於平等權的立法、訴訟、議論愈發豐富、積累甚多的時候,經濟平等的理念將成為植根於大眾心中的主流文化,經濟平等權益的保障將會得到立體化的充實和幾何級數式的飛躍。

  二、經濟平等權的基本界定

  在制度上確認和構建經濟平等權,首先我們必須要準確揭示經濟平等權的基本概念和內涵,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其具體表現形式和樣態。

  ***一***經濟平等權的內涵與性質

  1.對“經濟平等”的理解。從一定意義上講,經濟與平等二者間似乎存在一定的悖論――經濟活動有自身的獨特規律,強調自由與效率,而平等指向公平的正義。但如果以更巨集觀的視角來看,經濟活動屬於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自然無法脫離倫理或正義價值觀的評判。“經濟平等”已被學者從不同角度論述過,②其中主要的視角是經濟學與政治哲學;其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是經濟平等的不同維度,但各種維度的落腳點都是指明經濟關係中的平等問題需要在市場作用與國家干預之間尋求平衡。[2]強調起點不平等的機會平等、個人收益之和最大化前提下的平等、平等原則與差別原則的結合和數值意義上的絕對相等分別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功利主義、羅爾斯正義論和平均主義等對平等在經濟意義上的解讀,代表了不同道德觀下的經濟平等。從法學的角度而言,有學者將經濟平等概括為“國家對包括個人在內的各類經濟主體,在法律上相同對待,保障其以相同的法律主體地位和權利義務在公平的經濟環境中參與市場活動,從而實現在經濟活動中的平等”。[3]***255***該論述從維權主體的角度突出了國家在維護經濟主體平等權利的特殊意義;從更抽象的意義上可以這樣理解,經濟平等是指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地位和資格的平等。

  2.經濟平等權的內涵與性質。權利是理解經濟平等的維度之一。③經濟平等是一個“關係性”範疇,不僅僅是指經濟資源和財富的公平分配,更為根本的是指各經濟主體在公正合理的制度框架中進行經濟活動的同等自由權利。[4]權利本身就有不同的維度,本文將主要從實證法學的角度來定義權利,經濟平等權也就具有了法定之權的內涵,即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享有的受國家保護的平等經濟地位和資格,與之聯絡的權利內容則包括經濟***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以及基於該利益受到損害的權利訴求。從這種意義上講,經濟平等權作為一種實體權利,首先要求人人都平等的享有這種權利,並且,這種權利傾向於對機會平等的支援,保障經濟主體享有進入各種經濟領域進行經濟活動的機會,同時要求享有平等機會的經濟主體還應受到平等的對待;當然,由於人際相異性的存在***如弱勢群體***,基於人道主義與社會福利的理念,經濟平等權在一定層面上不反對不同於平均主義的結果平等,申言之,經濟平等權並不絕對的排斥“區別待遇”。

  取得法定意義的權利都根據其自身性質處於一種體系化的權利序列中,由此經濟平等權的權利性質問題不可迴避。經濟平等權是在權利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受到不合理的區別待遇以至平等利益受到損害時所提出的權利主張。由於侵犯平等權利的往往是經濟活動中處於相對優勢的一方,這一方可能是以國家***政府***為代表的公法主體,也可能是以企業為代表的私法主體,由此爭議關係的屬性有可能是公法關係也有可能是私法關係,並且還存在不特定的非單一主體平等權受到侵犯的可能,④這時損害的利益就帶有公共利益的色彩,因此不能簡單地把經濟平等權劃入公權或者私權的範疇。本質上講,前述相關侵權大都是一種對經濟主體的外力干預或壓迫,面對這種不正當的干預和壓迫,經濟主體應有權利加以抵禦和抗衡以爭取平等的經濟地位和資格,基於此,經濟平等權與經濟自由權一樣,是經濟自治權的一種,⑤屬於經濟法範疇下的權利型別。

  ***二***經濟平等權的具體型別

  經濟平等權具有相應的具體權利型別,而確定權利型別的依據是劃分權利型別的基礎。權利因主體利益而生,為主體利益服務,因此確定權利型別的依據就在於哪些主體的何種利益需要上升為法定之權加以保障。經濟活動中最主要主體有政府、經營者、⑥消費者和勞動者。經濟平等權益的得失往往是在與處於平行地位或同等條件下其他主體所得到待遇的比較中顯現的,因此,需要得到法律保護的經濟平等權益往往繫於相對弱勢的主體。上述經濟活動主體中,政府往往都是強勢主體,因而其利益沒有由經濟平等權保護的需要,相反其權力還有必要由經濟平等權進行制衡,而經營者、消費者、勞動者都有可能成為相對弱勢的一方而遭受到不合理的區別對待,進而物質和精神利益受到損害;因而三者都有經濟平等權保護的需要。由此,經濟平等權的構成初步劃定,即經營者的平等競爭權、消費者的平等消費權以及勞動者的平等勞動權。具體而言:

  1.平等競爭權。平等競爭權是指經營者依法享有的不受經濟歧視、平等參與競爭的權利,主要包括平等進入市場的權利和享有同等競爭環境***條件***的權利。平等競爭權的法律特徵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平等競爭權的權利主體是經營者,包括企業和個人;權利客體是基於平等競爭地位和資格的利益與市場秩序;侵犯平等競爭權客觀方面主要有以地區封鎖、行業壟斷等為代表的行政性壟斷、價格歧視、強制性交易與公共採購中的歧視性採購等不法或不當行為;在我國,行政性干預構成平等競爭權受到侵害的標誌性特徵。

  2.平等消費權。平等消費權是指消費者依法享有的不受歧視、平等進行消費的權利,主要包括平等參與消費的權利和享有以同等條件獲得消費商品***服務***的權利。平等消費權的法律特徵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平等消費權的權利主體是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權利客體是基於平等消費地位和資格的合法權益與社會經濟秩序;侵犯平等消費權客觀方面包括以不合理的理由選擇消費者,限制消費者消費,對消費者實行價格歧視等不法行為。

  3.平等勞動權。平等勞動權是指勞動者依法享有的不受歧視、平等勞動的權利,主要包括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平等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平等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等。平等勞動權的法律特徵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平等勞動權的權利主體是勞動者***並不侷限於我國勞動法確定的適用範圍***;權利客體是基於平等勞動地位和資格的合法權益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勞動關係及秩序;侵犯平等勞動權的客觀方面包括以不合理的標準與理由對勞動者在就業、取得報酬等方面實行區別對待等不法行為。

  三、經濟平等權的制度檢視

  ***一***我國經濟平等權制度現狀的檢視和評判

  我國現有法律制度中對經濟平等權的規定主要分為憲法層次和部門法層次,其他政府層面的規定也有個別內容涉及到經濟平等權的維護。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該條確立了我國公民享有的平等權;憲法第48條和1999年修正案的第16條也有關於經濟平等權制度的規定。這些內容都可以視為我國經濟平等權制度的本原,作為具體經濟平等權的基礎性規定。其次,我國經濟法律部門中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勞動法》是落實經濟平等權的幾部主要單行法,其關於維護經濟平等的規定構成了我國經濟平等權制度的主體部分。再次,其他部門法也有相應的配套規定,尤其是行政法從實體和程式兩個方面涉及到了經濟平等權的維護。作為基本法的補充,政府層面的一些規定也涉及到經濟平等權制度。就此而言,我國經濟平等權制度具有一定的體系性,初步形成了各個層級維護經濟平等權益的綜合機制。但我國經濟平等權益維護現狀並不理想,制度建設在以下一些方面有待反思:

  第一,法律規定可操作性欠佳。幾部核心法律都對各自領域的經濟平等都有所規定,但整體上原則化色彩比較重,除《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對公用企業強制交易、行政性強制經營、地區封鎖幾種損害平等競爭權的行為予以列舉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稱《消法》***與《勞動法》對平等消費和平等勞動都幾乎只是在總則作了原則性的規定,而在具體規則的行為模式與法律後果上語焉不詳。這將極可能導致經濟平等僅僅成為一種權利宣示,而很難成為可以實際操作的權利。

  第二,經濟平等的本質在核心單行法中的顯示度不夠。除《勞動法》外,經濟平等在幾部核心單行法中大多僅以“公平交易”、“平等”的字眼出現,但其“不受不合理的區別對待”的法律本質卻沒有在任何一部法律中得到揭示,這與缺乏具體權利義務的規定有關,並將進一步加重原則化、宣示性色彩,不利於經濟平等理念的彰顯、經濟平等權益的保護和經濟平等權制度的完善。

  第三,個別領域的立法疏漏。關於經濟平等權的立法空缺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消費者不受歧視的規定;⑦《價格法》關於價格歧視的規定也僅把保護物件限定在經營者;《勞動法》中僅有關於平等就業權的規定,對其他平等勞動權規定不足,並且《勞動法》的適用範圍僅限於簽訂勞動合同形成勞動關係的勞動者;另外,對於一些損害經濟平等權的行政性壟斷行為***如行政性強制經營***缺乏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級別的具體實施規定。

  第四,法律責任規定的缺乏。除《反不正當競爭法》對公用企業或獨佔企業強制交易行為規定了法律責任外,各核心單行法均未針對相應領域的侵犯經濟平等權的行為施加法律責任,使關於經濟平等權的“白紙黑字”沒有強行實施的支撐點。

  第五,權利救濟機制的軟弱。救濟效果不佳的一般原因源於法律規定的原則化與缺乏責任束縛;就由行政行為造成權利侵害的特殊情形而言,救濟不力的重要原因在於無論是《行政複議法》還是《行政訴訟法》,大致都把審查範圍限定為具體行政行為,而對抽象行政行為造成的權利損害無能為力。

  第六,配套體制改革的乏力。如果以法律政策學來審視,將分析問題的視角延伸到法律系統之外,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國經濟平等權益保護現狀不容樂觀的深層次原因在於我國傳統體制的痼疾,如行政性壟斷的存在直接對平等競爭權構成威脅;戶籍制度的延續成為農民工平等勞動權落實的瓶頸……放任配套體制改革的滯後與拖延,法律系統自身的優化也將舉步維艱。

  ***二***我國經濟平等權制度的完善

  針對上述制度缺陷,我國經濟平等權制度的完善的總體思路如下:考慮對經濟平等權制度的完善,應以下述事實為基點:其一,憲法對於平等權的規定是非常抽象的,並且憲法作為根本法的性質決定了事必訴諸憲法並不具有可行性;其二,經濟平等權是經濟自治權的一種,屬於經濟法範疇內的權利型別,經濟法律部門的單行法對於其制度健全具有針對性,而其他部門法對於經濟平等權的維護具有被動性和間接性,難以扮演主要角色,而行政性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雖然可能同樣具有專業性和針對性,但限於其制定主體、效力級別與適用範圍,仍只能作為單行法的補充和細化。鑑於此,完善我國的經濟平等權制度應貫徹以經濟法律部門的單行法為主,以其他部門法及相關法律淵源為輔的方針。

  具體而言,可考慮在以下方面作出改善與調整:

  第一,推動規則的實體化。***1***增強經濟平等本質在核心單行法中的顯示度。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和《消法》中突出經濟平等“不受不合理區別對待”的法律本質,並與法律規則的行為模式與法律後果結合起來,與具體的權利義務結合起來,使經濟平等在法律檔案中更具顯性。***2***彌補相關領域的立法漏洞。如在《消法》中補充禁止對消費者歧視的規定;將《價格法》中關於禁止進行價格歧視的物件擴大至消費者等。***3***加速“區別對待”是否合理的判斷主體與判斷機制的法定化。基於合理理由對經濟主體實行的區別對待不構成歧視,否則構成對經濟歧視,為經濟平等權制度所禁止與制裁;對於一些特殊行業制定的特殊要求在給予人文關懷的前提下也要納入法制框架。

  第二,改善法律救濟的實效。***1***強化核心單行法的法律責任。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價格法》、《消法》和《勞動法》中全面規定各種侵犯經濟平等權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並加強與相關部門法關於責任規定的銜接。***2***重視其他法律淵源的細化。在相應的行政性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以及司法解釋中將核心單行法的價值觀與規定進一步具體化和明晰化,優化救濟途徑和效果。***3***擴大行政行為在行政法中的受審範圍,一定程度上將抽象行政行為也納入審查範疇。尤其針對侵犯平等競爭權的行為,在《行政複議法》和《行政訴訟法》中擴大對行政行為的審查範圍非常必要。

  第三,促進相關體制改革。革新經濟政治體制,剔除傳統體制下不合理的成分,如切斷行政性壟斷的源頭;遏制權力經濟的蔓延;繼續深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公用企業市場引入競爭機制,推進電信、石油、電力等行業的市場化;推進工商行政管理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互動;完善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等。

  綜上,本文具體探討了平等競爭權、平等消費權和平等勞動權,或許隨著經濟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入,我們會發現經濟平等權利型別並不侷限於此。本文只是試圖努力為經濟平等權制度進行一個基本的理論梳理,許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如經濟平等權與其他平等權的關係、經濟平等權的司法救濟、經濟平等權在法律檔案中的具體表述、“區別對待”是否合理的判斷機制、具體經濟平等權的深化研究等等內容。我們對經濟平等權的求索之行剛剛上路!☆

  注 釋:

  ①有學者將平等的一個法則描述為“平等只會是弱者發出的呼喚”***參見馮亞東:《平等、自由與中西文明》,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我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②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如楊凡等:《經濟平等與區域經濟平衡發展 》,載《經濟問題探索》,2001年第1期;葉敏:《經濟自由與經濟平等》,載《開放時代》,2001年第6期;李朝暉:《經濟平等下的革命救濟:簡析哈耶克之經濟不平等論》,載《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3期;岑遠恆:《經濟平等的探討》,載《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4年第2期;靳海山:《經濟平等的三重維度》,載《倫理學研究》,2005年第1期;靳海山:《經濟平等的內在規定》,載《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周偉:《憲法基本權利》,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頁起。

  ③其他維度還可以包括經濟平等的理念、原則、機會、資格、結果等等。

  ④如某地政府實行地區封鎖,禁止其他地區企業進入某行業,侵犯了其他企業的平等競爭權,以至於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受到破壞。

  ⑤關於經濟自治權的分析參見魯籬:《經濟治理權與經濟自治權――對經濟法基本範疇的重新解讀》,載《法學》,2006年第6期。

  ⑥這裡的“經營者”取廣義,作為平等競爭權的主體,筆者認為生產者可以納入經營者的範疇一併討論。

  ⑦《消法》在24條規定了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宣告、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這樣的表述並不十分周全,不能完全代替禁止歧視消費者條款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法]盧 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M].李常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

  [2] 靳海山.經濟平等的三重維度[J].倫理學研究,2005***1***.

  [3]周 偉.憲法基本權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同[3].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經濟類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