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給家長的一封信

  孩子上了大學,家長仍需操心,要幫助孩子及時確立新的目標,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利用大學的美好時光,有針對性地吸收更多的知識,併為走向社會提前規劃好道路和方向。下面小編整理了,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

  尊敬的學生家長:

  您好!

  首先,恭喜您的孩子被山東藝術學院錄取。當您陪同孩子踏進山東藝術學院校門的那一刻,您的孩子就已經成為山東藝術學院職業教育學院的一份子。山東藝術學院職業教育學院成立於2002年,現設有繪畫***鑑定與修復***和表演***時裝模特表演***兩個本科專業,音樂、舞蹈、美術、主持與播音、裝潢藝術設計、電腦美術、城市景觀與燈光設計等7個普通專科專業。

  職業教育學院現有專職教師45名,其中正教授2名,副教授12名,副研究員1名,工程師1名,講師22名,助教7名。具有碩士學位的22名。

  學院通過不斷改進科研管理辦法,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和水平。推進學院科研管理體系和制度建設,制定學院科研管理考核、評優辦法。根據學校科研和藝術實踐相關實施意見,不斷完善學院科研、藝術實踐的政策措施,提升教師科研、藝術實踐工作的積極性,在科研立項、成果、獲獎上均有更大的突破。

  學院在教學上側重藝術實踐教學,積極建設藝術實踐教學平臺,突出學生職業技能培養,注重校內外兩個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科學建構實踐教學模組。以社會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辦學宗旨為引領,將學院打造成特色鮮明的藝術職業教育基地。現已在省內建成藝術工作室、演出基地各一處,在省內外掛牌寫生基地五處。

  新生入學新氣象。新的環境,山藝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面臨新的環境,應讓學生們去看看校史館,讀讀山藝故事,感悟山藝絃歌不斷、砥礪耕耘的精神;古語有云:“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希望學生們保持開放包容、樂觀豁達的心態,海納百川,與人和睦,共同成長;新的階段,大學是自主式的、探究式的、創造性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如馬克思所言:“與其用華麗的外衣裝飾自己,不如用知識武裝自己”,願學生們能夠腳踏實地,敢於質疑,勤于思考,勇於創新,學有所成,發揮專長,提升自我,全面發展,為未來劃定人生座標;新的理念,山藝“閎約深美”的校訓旨在教育代代學子立德樹人、博學多識、愛崗敬業、以身示範。

  職業教育學院團總支

  9月11日

  篇二

  各位家長:

  你們好!

  孩子上大學是一個家庭的大事,也是喜事。在這個盼望多年的願望實現之際,許多人認為家長可以鬆口氣了,事實究竟怎樣,很少有人去進行深入的思考。正因為人們沒有料到,孩子從中學到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種變化孩子是否能夠儘快適應,加之高校在新生管理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導致進入大學的新生對一些基本問題缺乏明確的認識,由此產生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80%以上的大學生,畢業後都留下了諸多遺憾,集中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大學期間的時間沒有抓緊,二是大學的資源沒有很好地利用。成千上萬的中學生帶著憧憬,跨入大學校門,但在缺乏明確的指導和幫助下,卻陷入了一個不良的迴圈之中:大一吶喊,大二徘徊,大三沉淪,大四朝花夕拾。對大一的新生來說,鬱悶代替了原來對大學生活的美好憧憬,而大二、大三的學生由於缺乏明確的目標,往往在迷茫中虛度了光陰。到了大四,因為儲備不夠、準備不足,面對就業無所適從,盲目碰撞,不能很好地把握時機。

  一造成以上現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客觀原因

  1學習方法的改變

  大學的學習形式完全不同於中學階段。既沒有老師的悉心照顧,也沒有那麼多的期中測驗,一門課、一本書直到學完後才進行考試,除了上課,其餘的時間幾乎全部由自己自由支配,這種“放羊式”的生活使得在中學緊張慣了的學生一下適應不了。

  2生活環境的變化

  大學的生活和中學截然不同,所有的人都要過集體生活,原來家庭的寵兒,現在要與來自四面八方的陌生人相互摩擦、碰撞、適應,諸多的不習慣,使不少學生在最初階段感受到痛苦和煎熬。

  3目標的空缺

  從小學到中學,孩子們一直受到上大學願望的驅使,但是,現在進入大學了,過去學習進步的目標隨之消失,新的目標成為空缺。由於沒人提示,這個客觀存在的問題在事實上困惑著大家,使新生們陷入迷茫之中,沒有目標的生活十分鬱悶,沒有方向的學習無法產生熱情。有個西北大學的學生說,這時候他痛苦得都想死。

  對這個問題,一些人很快覺醒意識到了,通過調節自身,重新定位,確立了新的方向和目標,使學習生活步入正常的軌道。而更多的人因為對這個問題沒有意識,還處在徘徊彷徨之中,甚至有人直到走出校門還沒醒悟過來。因為這些原因,80%以上的學生在大學期間留下遺憾。

  二規避的方法

  對大一新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教育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經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學習和實踐,學生們將明確自己的現狀,懂得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路徑,也會明晰自己的大學生活目標和方向。對大學期間學生在職業生涯方面應該完成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個成熟的答案:大一是試探期。具體內容是探索瞭解自己適合的職業方向;大二是定向期。就是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大三是衝刺期。既為達到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奮鬥;大四是分化期。水到渠成,去從事自己設定的內容。經過職業規劃的新生,其大學生活無疑會步入健康的道路。

  孩子上了大學,家長仍需操心,要繼續瞭解大學生活的內容和規律,幫助孩子適應大學生活,尋求克服困難的方法,儘快實現由中學生到大學生的順利轉換,最為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及時確立新的目標,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利用大學的美好時光,有針對性地吸收更多的知識,併為走向社會提前規劃好道路和方向。

  xxx

  x.x

  篇三

  尊敬的家長:

  您好!

  您的孩子考試結束,順利離校返家,寒假生活已然開啟。學業成績將由班主任隨後***發放***寄出,敬請查收。

  如果我們用莊子“無用方為大用”的觀點來談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或許會被當下的社會斥為無稽之談,因為實用主義哲學早已深入人心。成績至上、目標第一的教育論或已洗去了許多人頭腦中養孩子的樂趣,現在一些父母總是在盼望孩子快點長大,快一點達成父母心中的期盼。

  操勞的父母總是在工作和家庭的兩端來回奔波,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疲憊地感慨“時間都去哪兒了”,時間可以被工作、事業、人際交往擠滿,可就是沒有更多的時間去陪著孩子慢慢的成長。

  總有一天,那些父母們會意外的發現:沒有晾著兒女衣服的陽臺有點空蕩,少了一副碗筷的飯桌有點寂寥,茶几上不再擺設可愛的玩具有點冷清,聽見鄰家的小姑娘喊爸爸時總懷念曾經的溫馨……

  這才意識到孩子的長大其實是父母的落寞。那時才多麼希望時光可以慢流,時間可以不像現在這樣急不可耐,能夠慢下來,聽聽孩子說一些天真爛漫的故事,道一些可愛單純的想法。

  靜靜的陪伴,就像是在一個冬日陽光照耀的下午,一家人坐在陽臺上晒著太陽,父親慵懶的躺在搖椅上打著瞌睡,母親和女兒說著體己的話兒。這樣的時光才是最值得回味,最需要典藏在滄桑的歲月中。

  法國自然主義哲學家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當我們環視周圍,不正是看到一群因為速度、高效所教育的偽成熟的孩子麼?三歲學舞蹈,四歲學鋼琴,五歲學繪畫,六歲背唐詩,學習是孩子們生活的唯一,丟失了童年的樂趣、少年的輕狂、青春的熱情。為了成績、名次,為了全能的素質而拼盡全力。

  待到他們畢業之時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知道生活的樂趣所在,他們只會在壓抑之後的畢業季,在瘋狂之後挎著行囊朝著高校走去,卻不是朝著志趣前行,他們也只會在大學畢業之時才會因為生活、工作而茫然不知所措。

  因為他們從來都沒有慢下來認真的發現自我、認識自我。我們的父母心裡其實非常清楚一段旅行好過一次培訓,一本好書勝過一套試卷,一次促膝長談重於一夜挑燈苦戰。但父母往往因為社會的趨勢而瞻前顧後。孩子只有一個,人生只此一回,選擇僅有一次。當家長們在手足無措之時便會將目光投注到成績。

  其實,成長永遠都是一件不急於求成的事情。當我們對孩子成績患得患失的時候,引導孩子整理知識、系統分析,或許遠勝於空洞的鼓勵或責備;當我們忙著催促著孩子完成作業,培養孩子的契約精神,賞罰分明,或許更能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當我們週末呆在家裡苦了自己,也累了孩子的時候,或許一次爬山更能換回一家人大好的心情。

  放慢孩子成長的節奏,才是對生命的尊重。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的教育只會讓孩子在拘謹的狹小空間裡迷失自我。親愛的父母們,成長的生命需要的從來都不是一個結果,而是在過程中享受著屬於自己的樂與苦、喜與悲。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人能成為孩子的替代者。優秀的父母只會營造環境,提供契機;成功的父母只會在漫長的歲月中享受養育孩子的快樂。因為,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美的禮物,也是父母命運中最持久的陪伴者。

  當你放慢奔波的腳步,平復等待的焦急,才會有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思考孩子的教育和人生。因為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喚醒和鼓舞。南開的教育從未否定學業和成績的作用,南開的教育還強調不斷喚醒孩子的自律、自覺、自省,激發他們潛藏的能力、志趣、愛好,用“無用”的閱讀、思考、交流來充實更加厚重的人生。

  當他們走出南開以後,不會因為生活的艱辛而失去創造的靈感,不會因為大學的自由而變得鬆散怠惰,也不會因為前途的迷茫而失去心中的信念。他們知道一個理想的實現需要漫長的過程、靜靜的等待;一段芳華的潤育需要破繭成蝶的生命週期。父母養育孩子,不正是在等待、守護一朵花的盛開麼?不管他們是迎春而笑、凌寒而開或是含苞待放,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慢慢的呵護、靜靜的等待。

  臺灣作家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不正是一位慈愛的母親最溫暖的長久呼喚?一部《傅雷家書》不正是一位睿智的父親最虔誠的漫長付出?請相信,沒有多少孩子願意自己的夢幻童年戛然而止,沒有多少青年願意自己的青蔥歲月稍縱即逝,他們用自己童稚、狂熱的行為在述說著對美好歲月的愛戀,就像我們對過往歲月的眷戀一樣。

  那麼,我們是否也該像審視自己的生活一樣去審視對孩子的教育呢?我們是否會在深沉的思索中看到生活中的無用種種,卻是孩子以後人生中寶貴的點點滴滴呢?

  南開大學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