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文化自信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精神保證

  ——四個全面的心得體會

  2014年12月20日,在澳門大學考察時再次強調“文化自信”,指出:“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把“文化自信”作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後的“第四個自信”提出來,並且把文化自信作為前“三個自信”的基礎提到更高地位,其意義極為深遠。

  文化自信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和民眾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與信仰。站在中國和平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起點上,我們堅持和倡導文化自信,就是要對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保持自信,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保持自信,對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保持自信。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中國道路來自以史為鑑的發展進步,中國模式來自立足本土的實踐成就,中國文化來自古為今用的文化傳承,中國精神來自源遠流長的精神志氣。堅持文化自信來源於源遠流長的民族記憶和圓融大氣的中國智慧,來源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也會讓我們在這一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堅定。只有很好地認識和把握中國文化,堅定而自覺地做到文化自信,才能很好地認識和堅持當代中國的發展特色和發展道路,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精神保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完整地展現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總體方略。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必須堅持文化自信。中華文化包含著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綿綿不已的民族精神和發展動力。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國,利益格局多樣化、社會意識多樣化和人民利益訴求多樣化相互交織,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複雜,在推進“四個全面”偉大實踐中需要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凝聚力量、匯聚共識,在不同社會階層中形成最大限度的理想認同和價值認同,保持改革開放的定力,推進各項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源動力。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一個民族要充滿生機活力、實現繁榮富強、在世界上擁有巨大影響力和吸引力,必須充分發揮文化的強大力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反映中國人民的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的進步要求。中國文化蘊涵著實現中國夢的中國精神,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需要我們有民族文化的自信,用共同理想信念凝聚民族意志,用中國精神激發中國力量,讓中國文化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最大的思想公約數,成為統領和融通各族人民的文化血脈與精神家園。

  文化自信是擴大對外交流的重要前提。縱覽當今世界舞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開放、互相交流、互相吸收,同時又在展現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與風格,表達自身的價值理念與話語主張,形成了不同文化之間在差別中相互交流、在競爭中相互借鑑的多彩景觀。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非常重視運用中國文化向世界各國闡釋中國的主張和智慧,贏得了眾多國家的讚賞,塑造了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創新創造的活力,才能向全世界展現中國的形象,才能向世界證明中華文明是世界人類優秀文明寶庫的重要部分,才能使我國的對外交流獲得強大的文化力量。

  文化自信是實現我國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條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養,也為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啟示。比如,“仁者愛人”、“民貴君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仁者愛人”、“德主刑輔”的和合思想,等等。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只有堅持文化自信,才能夠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治國理政方面的時代價值,才能把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

  堅持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準確認識我們存在的問題,遵循科學的客觀規律和指導思想,以正確的理論和思路推進文化的改革、創新與發展,把文化自信的要求落到實處。

  第一,深度闡釋傳統文化內涵和更有時代價值的內容。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要認真貫徹要求,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準確把握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深度挖掘傳統文化內涵和有時代價值的內容,進一步完善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體系。比如,可以對中國文化優秀典籍根據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進行再加工、再整理、再提煉,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要,使廣大人民群眾樹立文化自信,成為傳播和弘揚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

  第二,以創新的方式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化。強調:“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啟用其生命力,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在普及和傳播傳統文化時,要堅持辯證分析、區別對待,批判繼承、綜合創新的原則。選擇那些既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又與現代社會相契合的思想資源。既要注重把握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觀念,尤其是能夠指導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夠增強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感的思想,又要拋棄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發揮文化建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促進作用。努力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確保文化傳承的時代性和實踐性、發展性和前瞻性。

  第三,樹立和強化正確的文化心態。當前,堅持文化自信,還應該注意和防止一些不正確的思想和心態,這些思想對於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不僅不適用而且有害。如,有的人信奉民族虛無主義,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照抄照搬西方模式和文化;有的人信奉封建復古主義,封閉保守,墨守成規,堅持強烈的文化保守主義;有的人不能正確領會中國文化本來應有的價值,固守著文化弱勢和文化防禦的心態等。可見,社會上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文化不自信的問題,還存在不能正確堅持文化自信的傾向。這都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中華優秀文化的教育和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自覺地反省我們的文化心理,樹立起正確的文化心態,昂首闊步地推進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第四,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推進文化交流。當前,在多樣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中國文化也只有通過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交流和交融,才能顯示出區別於其他文化的獨特魅力,並不斷繁榮發展,更好地走向世界。在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需要積極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特別是要把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流展示出來,把中國人民蓬勃向上的風貌展示出來,把中國百姓真實、生動、鮮活的生活展示出來。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進中國文化創新發展、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