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關漢卿雜談歷史劇

  大家平時會看讀歷史劇的常識性錯誤嗎?關於讀歷史劇的常識性錯誤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歷史劇的常識性錯誤,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讀歷史劇的常識性錯誤

  一、稱謂,譬如對皇帝的稱呼,其實翻開史書看,在明、清之前,基本上是看不到稱呼皇帝做“皇上”的,所以現在許多歷史劇往往在明、清之前就出現“皇上”的稱呼,是大錯特錯的。在明、清之前,還是最好稱“陛下”穩妥一些。還有就是皇后的自稱,常說“哀家”,其實只有死了老公的才能自稱“哀家”,皇后一般自稱都是用“吾”或者“本宮”的居多。還有一個“格格”的稱號,這可是大作家瓊瑤誤導了大家,以為只有公主才稱為格格,結果弄得許多清朝的戲都錯用這個稱謂,其實“格格”就相當於“小姐”,是滿族人對女性的一種稱謂,後來也用來特指貴族王公的女兒,是一個無定製的稱呼。

  二、諡號,經常在戲裡出現的常識性錯誤。諡號和廟號都是死後才立的,但劇裡卻經常聽到什麼太宗、仁宗的稱呼,真是死人也給氣活了。另外,清朝時候皇帝的年號也不是隨便能稱呼的,不能讓臣民們隨便地直呼“康熙”、“乾隆”之類。

  三、三字經,許多劇集都出現用三字經教孩童的場景,但是卻時空穿越得很嚴重。因為三字經是南宋才出現的,如果放在早前的時間就嚴重錯誤了。

  四、佛教,同樣地,看過《美人天下》之類的劇集,你應該知道編劇的無知到了什麼程度。佛教是東漢時才傳入中國的,但編劇不去好好學習,就胡亂把佛教時間推移到西漢,那是嚴重的歷史常識認知錯誤。其實在此之前的中華大地,人們祭祀的不是佛祖道祖,而是天和地。

  五、食物,這個更容易犯錯,譬如玉米、譬如米飯、譬如麵條,這些日常食物也是容易出錯的常識。甚至還連食具也是隨便亂用。

  六、詩辭,唐詩、宋辭過早出現在前期的朝代,也是因為編劇的文學功底不夠,不瞭解早期的辭賦和詩歌所致。如果他們能多讀不同朝代的詩辭歌賦,估計這個常識錯誤就不會發生了。還有成語,也是經常亂用的,沒有弄清楚出處和時間,就出現穿越。

  七、銀子,許多歷史戲都濫用了銀兩這玩意兒,其實通行於民間的,還是以銅錢為主,不同朝代有不同的銅錢以及計算方式,普通老百姓哪來這麼多銀兩付賬啊!

  八、文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字更是重中之重,可是編劇們也不加深究,就隨便在秦漢時期用了“宋體”、“楷體”這樣的後來字型,也是很大的常識性錯誤。

  九、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經典的戲劇對白相信大家耳熟能詳,可是這個詞是在朱元璋才開始使用的,平白無故地往前推,每個皇帝的聖旨都這樣用,那就實在太離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