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孟子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定的好壞關係到寓言的未來。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專心致志

  從前,有一個名叫弈秋的人,是全國最善下棋的高手。

  有兩個學生,一起跟弈秋學習下棋。其中一個學生非常專心,集中精力跟老師學習。另一個卻不這樣,老師教他下棋的時候,他心裡卻想著:現在天空中大概正有鴻雁飛來,我拉滿弓搭上箭把它射下來,美餐一頓多好啊……

  結果,雖然這兩個學生在一起學習,又是同一個名師傳授。然而,一個成了棋藝高強的名手,另一個卻沒有學到什麼本事。難道是因為他們的智力不一樣嗎?不是呀!

  寓意:學習必須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否則,就會浪費光陰,一事無成。

  篇二:拔苗助長

  古時候宋國有個人,看到自己田裡的禾苗長得太慢,心裡很著急。

  這天,他乾脆下田動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節。他疲憊不堪地回到家裡,對家裡的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一下子讓禾苗長高了許多!"

  他的兒子聽了,連忙跑到田裡去看。田裡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規律;誰如果違背規律蠻幹,就必然受到懲罰

  篇三:小偷改錯

  有一個人養成了偷偷摸摸的習慣,每天都要偷鄰居家的一隻雞。

  有人規勸他說:"正正經經地做人,要懂得是非好壞。偷東西可不是好人的行為啊!"

  這人聽了,表示要改正自己的錯誤,說:"既然如此,就讓我慢慢地改正吧。我先少偷一些,由每天偷一隻改作每月偷一隻,到明年再停止偷吧!"

  既然已經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就應該趕快改正,為什麼要等到來年呢?

  寓意:發現了錯誤,要堅決地及時地改正;有錯慢慢改,實際是自我原諒。以這種態度是改正不了錯誤的。

  篇四: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晒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