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史記中的故事

  《史記》記載了從神農氏到漢朝的興衰成敗和各個朝代的著名人物的故事。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籍福獻策

  武安侯田蚡顯貴後,想當丞相。於是,他對賓客謙恭有禮,推薦那些閒居在家的知名人士為官,想用這種辦法贏得天下士人的支援,壓倒魏其侯以及其他的將相大臣。

  漢武帝建元元年,丞相衛綰因病被免職,天子打算任命新的丞相和太尉。籍福勸田蚡說:“魏其侯顯貴已經有很長時間了,天下的人士平日裡都來歸附他。如今,您勢力剛剛興起,比不上魏其侯。假如天子任命您為丞相,您一定要讓位給魏其侯。魏其侯擔任了丞相,您一定會出任太尉。太尉與丞相是同等的尊貴,而您卻有了讓賢的好名聲。”於是,田蚡將此事委婉地告訴了王太后,讓她去暗示天子。因此,天子任命魏其侯為丞相,武安侯為太尉。

  竇嬰出任丞相以後,籍福去向他祝賀,順便勸諫他說:“您的天性是喜歡好人、憎惡壞人。如今,好人頌揚您,所以您當上了丞相;可是您又憎恨壞人,而壞人是很多的,將會毀謗您。如果您能夠同時容納這兩種人,那麼,您的相位就會保持長久;而假如您不能這麼做,很可能馬上會遭到人家的毀謗而丟掉官位。”魏其侯卻沒有聽從籍福的忠告。

  :日漸寵信

  公孫弘見聞廣博,常說皇帝的毛病在於心胸不廣大,人臣的毛病在於不節儉。公孫弘蓋著布被,吃飯也十分節儉。他後母死了,他也依禮守喪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議論政事,總是先陳述種種選擇,讓皇上自己去定奪,他從不肯當面駁斥某個人的觀點,也不在在朝廷上與他們爭論。皇上暗中觀察他,發現他的品行忠厚,善於言談,熟悉文書法令和官場事務,而且還能用儒家學說加以文飾,皇上非常喜歡他。兩年之內,他就被提拔為左內史。武帝曾經召見他和主爵都尉汲黯,汲黯先向皇上提出問題,公孫弘則隨後把問題闡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興。他所說的事情也常被採納,從此,公孫弘一天天受到皇帝的親近,地位也顯貴起來。

  一次,他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與皇帝辯論,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順從了皇上的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責備公孫弘說:“齊地的人多半都欺詐而無真性情,他開始時同我們一起提出這個建議,現在全都違背了,他不是個忠厚的人。”皇上責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瞭解我的人認為我忠厚,不瞭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厚。”皇上讚許公孫弘的說法。皇上身邊受寵的大臣每每詆譭公孫弘,但皇上卻從沒往心裡去,而是越發厚待公孫弘。

  :人臣之極

  漢武帝元狩元年,天子立了太子,並在群臣之中為太子選拔老師。石慶有幸從沛郡太守調任太子太傅,七年以後,升任御史大夫。

  元鼎五年的秋天,丞相犯罪被罷免。天子下詔說:“先帝十分尊重萬石君,他的子孫也有孝行。因此,朕任命御史大夫石慶為丞相,冊封為牧丘侯。”當時,朝廷正在南邊征討南越、東越,在東邊攻打朝鮮,在北邊驅逐匈奴,在西邊攻打大宛,國家處在多事之秋。天子也忙著巡查全國,修復古代的神廟,到名山祭祀天地,鼓勵禮樂。結果國庫空虛,國家財政吃緊,桑弘羊等人開闢財源,而王溫舒那樣的官吏推行嚴苛的法律,兒寬等人推行文學。這些人做到了九卿官,交替當權。因此,國家的大事不由丞相來決定,丞相只是成了忠厚、謹慎的擺設罷了。

  元封四年,關東地區遭災,出現了兩百萬的流民,其中沒有戶籍的人就有四十萬。公卿大臣們私下議論此事,打算請求天子把這些流民遷徙到邊疆地區,以示懲戒。天子認為,丞相年老、謹慎,不會參加這樣的議論,就賜丞相休假回家,然後,派人查究御史大夫以下議論上奏的人,竟敢擾亂皇帝的視聽,干擾皇帝的決斷。石慶很慚愧,認為自己不能勝任職守,便上書說:“臣有幸位居丞相,但才能低下,沒有辦法來輔佐天子治理國家,致使國庫空虛,百姓流離失所。臣的罪過滔天,理應被處死,而天子不忍心懲罰我。因此,臣上書告老還鄉,以便為賢能之人讓出道路。”天子看過奏章以後,回覆說:“糧倉已經空虛,貧苦的百姓已經流散,而丞相卻想請求朝廷遷移他們,給國家造成動搖、危害之後,丞相再辭去職位,你想要把國家的危難推給誰呢?”石慶反而受到天子的責備,他十分慚愧,又重新開始處理政事。

  石慶在職九年,沒有能夠發表什麼匡正時弊的言論。好不容易有一次,他曾經打算請求懲辦天子親近的大臣所忠、鹹宣,但是沒能讓他們服罪,自己反而因此獲罪,後來只能出錢贖罪。太初二年,石慶去世,朝廷賜他諡號為恬侯。平日裡,石慶十分喜愛他的二兒子石德。於是,天子便讓石德繼承了石慶的爵位。後來,石德擔任太常,犯法應該被處死,家裡出錢給他贖了罪,他被貶為平民。

  石慶擔任丞相的時候,石家的子孫中,官至二千石級別的就有十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