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史記歷史故事

  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鬥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蘇代說穰侯

  後來,魏冉攻打韓趙魏三國,大敗敵軍,奪取了魏國和趙國的許多土地。但魏冉接著就把趙國的土地還給了趙國,還幫助趙國增加兵力,之後讓它去攻打齊國,自己好得漁翁之利。齊襄王十分害怕,就讓蘇代寫信給魏冉,勸說他道:“我聽說秦國要給趙國增援四萬士兵,來攻打齊國,我曾對我們的國君說:‘秦王精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精通軍事,一定不會這麼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韓、趙、魏三國結盟,就會成為秦國最大的敵人。它們三國之間的關係非同一般,儘管之間有多次的背棄和相騙,但一旦對外,它們是互信不疑、團結一致的。現在要打敗齊國就會使趙國強盛起來,趙國強大顯然對秦國控制三晉不利。第二,秦國的謀臣策士們一定會說:‘先打敗齊國,就會削弱三晉和楚國的力量,然後再各個擊破’。其實,齊國是個勢單力薄的疲憊的國家,調集天下諸侯的兵力來攻打齊國,就如同用千鈞強弩去衝開潰爛的癰疽,齊國必亡無疑,而其他的國家卻可以趁機發展起來,這樣怎麼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第三,秦國若出兵少,那麼三晉和楚國就不會相信秦國是真心幫助;若出兵多,就會讓三晉和楚國擔憂會被秦國控制。齊國懼怕被伐,必定不會投靠秦國,而必定投靠三晉和楚國,一旦合縱再起,試問秦國有多少力量可以抵抗。第四,秦國以瓜分齊國來引誘三晉和楚國攻打齊國,如果三晉和楚國派兵佔據齊國的土地,再進行堅守,秦國反而會腹背受敵。第五,這種做法就是讓三晉和楚國借秦國之力謀取齊國,拿齊國之地對付秦國,為什麼三晉、楚國如此聰明而秦國、齊國如此愚蠢?先生不如攻取安邑,之後好好治理。秦國佔據了安邑,韓國也就必定無法控制上黨地區了。奪取天下的中心區域,與盲目出兵比較起來,哪個更有利?這些道理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才說秦國精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智而精通軍事,肯定不會給趙國四萬士兵讓他攻打齊國了。”於是穰侯不再進軍,領兵回國。

  :嫌隙的產生

  秦昭王四十八年,秦國採用范雎的計策,向趙國使用了反間計。趙王中計,用趙括代替廉頗擔任軍隊統帥。結果,秦軍在長平***今陝西省境內***大敗趙軍,並且進兵包圍了邯鄲。不久,范雎與武安君白起之間產生了矛盾,他向秦王進讒言,結果,秦王殺死了白起。接著,范雎向秦王舉薦鄭安平,讓他率軍去進攻趙國,秦王應允。不料,鄭安平反而被趙軍包圍,危急之下,他帶著兩萬秦軍投降了趙軍。范雎聞訊,坐在草墊上向秦王請罪。因為依照秦國的法律,薦舉人由於被薦舉人的犯罪,要根據被薦舉人罪行情節的輕重而被定罪,所以,范雎按照法律應該被誅滅三族。但是,秦王十分寵愛范雎,視他為父親,害怕這件事傷了他的心,便下令全國說:“誰敢談論鄭安平事件,就按照鄭安平的罪行給誰定罪。”秦王對宰相的賞賜,反而一天比一天豐厚,安撫他不要傷心害怕。但是,禍不單行,兩年以後,擔任河東太守的王稽因為勾結外國,而依法被處死。所以,眼看對自己有大恩的兩個人全都辜負了自己的信任,范雎總是耿耿於懷,一天比一天憂鬱。

  :丞相的私心

  胡亥於是同意了趙高的主意,趙高對胡亥說:“如果不與丞相謀劃,恐怕我等的事情不會成功。臣願意為公子去說服丞相!”很快,趙高私下裡找到了李斯,悄悄地告訴他說:“天子臨終的時候,給公子扶蘇寫了一封信,叫他到咸陽來參加葬禮,冊立他為皇位繼承人。信尚未發出的時候,天子就去世了。所以,這件事情沒有別人知道。發給扶蘇的信件和天子的璽印都在胡亥那裡,因此,確定太子的事情,取決於丞相與我罷了,您看,這該怎麼辦?”

  李斯聽後,心頭一驚,立即嚴厲地責備趙高說:“你怎麼能夠說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話!這個事情不是我等做臣子的所應該談論的!”趙高早就有所準備,他十分得平靜,反問李斯說:“丞相自我估量一下,與蒙恬相比,誰的才能更高?誰的功勞更大?誰的謀略更出色?誰更受天下人的擁護?誰更得到扶蘇的信任?”李斯思考了片刻,回答說:“這些我都不如蒙恬,但你對我的責備,未免也過於深刻了吧!”

  趙高笑了笑,接著說:“臣只是個微賤的宦官,因為對法律、文書有所瞭解而僥倖協助始皇處理一些政務。理事二十餘年,臣還沒有見到被始皇罷免的功臣之中,有誰可以把爵位傳到下一代的,他們最終都被誅殺。始皇的二十餘個兒子,丞相都非常瞭解。長子扶蘇剛強、勇敢,對人信任又善於鼓舞士兵***很明顯是趙高在歪曲扶蘇柔軟的事實***,他對丞相焚書坑儒的做法確是非常反感的。如果他繼位的話,一定會任用蒙恬為丞相。所以,丞相最終不用妄想帶著榮華富貴告老還鄉,這是很明顯的事實。我受皇命教育胡亥,讓他學習法令,已經有好幾年了,未嘗見過他的過失。胡亥為人仁慈、忠厚,輕視錢財而重視士人,內心很明辨,但是不善於言辭,禮賢下士,秦朝的公子們都比不上他。因此,臣認為胡亥更適合做皇位的繼承人,希望丞相仔細地考慮,然後決定這件事情。”

  李斯回答說:“我遵照天子的遺詔,聽從上天安排的命運,沒有什麼可以考慮決定的!”趙高進一步說:“安危可以相互轉化。如今,安和危尚未確定,你我怎麼能夠保住尊貴?”李斯嚴肅地說:“我本是一介平民,始皇之所以如此器重我,使我的家人也受到恩寵,是因為要把國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給我。我難道可以辜負始皇的信任嗎!忠臣不逃避死亡,無論何時都要恪守職分。你還是不要再說了,再說的話只會將我陷於不義!”趙高說:“臣聽說聰明人的處世方法,是能夠順應變化、依從時勢,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看到事物的苗頭就知道它原本的方向,看到事物的發展方向就知道它最終的歸宿。事物是沒有永恆的法則的!如今,天下的權力和命運都掌握在胡亥的手中,臣能夠揣摩出他的意向。秋霜一降,花草就凋落;春暖冰化水流動,萬物就生長,這是必然的結果。丞相為什麼遲遲不能理解這個道理呢?”

  李斯說:“從前,晉國的驪姬之亂,齊桓公即位的血腥鬥爭,商紂王殺死叔父比干,這三件事情都是違背天理的,而最終導致了國破家亡,連祖先都沒有人祭祀。我李斯還是人哪!怎麼可以參與篡位的陰謀?”趙高意識到李斯的心裡實際已經有了不小的動搖,便繼續說道:“胡亥和丞相同心協力,就可以長久地享受榮華富貴;丞相與我內外響應,事情就不會有差錯。丞相要是能聽從臣的計策,就可以世代的封侯、顯貴。丞相如果放棄了這個好機會,日後,您的子孫必定會遭殃,這是臣所不願意看到的。聰明人是可以因禍得福的,丞相是個聰明人,打算如何處置呢?”於是,李斯仰天長嘆,流著眼淚說道:“唉!我偏偏遭遇這樣的亂世,既然不能以死效忠,又要向哪裡來寄託我的命運呢?”他終於在趙高的軟硬兼施下,在自我利益的驅使下,決定參與這個陰謀。於是,趙高把這個訊息報告給了胡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