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生活的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作為在中華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承載民族精神價值的作品,將其納入著作權法的範疇能使其獲得良好的保護。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良心和天鯉

  有個青年叫良心,這天,他在湖裡打魚,天下著雨,快要黑天了,連一條小魚也沒有打著,渾身淋得像個落湯雞。他垂頭喪氣地背起漁網正想回家,忽然聽到湖水裡嘩啦一聲。“是魚!”良心把網一張撒了過去,拉上網來一看,竟是一條几十斤重的大魚。良心高興了,就揹著大魚回了家。

  剛一進門他就喊起來:“娘,快燒鍋,熬魚吃!”

  良心的娘已經餓了一天,慌忙接過魚簍一看,大吃一驚:“老天爺啊,這哪裡是吃的魚,是天鯉神魚啊!吃了會遭天打五雷轟的。”

  良心一聽娘說是天鯉神魚,也害怕起來。又過了一會兒,就揹著天鯉神魚上鎮上去了,想用魚換點米麵來。良心來到鎮上的菜市裡,把魚往攤上剛一擺,就圍了很多很多買魚的,這個要買,那個也要買。正要賣給一個人,一個老漁翁說:“這是天鯉神魚,吃了會有罪的。”老漁翁這麼一說不要緊,買魚的人走得一乾二淨,誰也不敢買了。良心只好餓著肚子,背起天鯉魚走回家裡。

  良心的娘一見神魚沒賣,就小心地將魚接過來,放進了一個大水缸裡。

  過了一會兒,良心餓得難受極了,不問三七二十一,摸起把菜刀就在缸沿上磨了起來。

  天鯉魚見良心在水缸上磨刀,就說話了:“良心哥,你磨刀幹什麼?”

  “殺你吃!”良心說。

  “求求你,好心的良心哥,甭殺我了,你要啥我給你啥。”天鯉魚求饒。

  良心一聽說要啥給啥,就說:“好吧,你每天能給俺送一吊錢來,夠俺娘倆吃飯穿衣的,就不殺你。”良心說完,只見天鯉魚在水缸裡一打挺,缸裡湧出一吊錢來。打那,良心就不再下湖打魚了,靠天鯉魚送錢吃飯穿衣。

  一年過去了,良心又想,天鯉魚的錢只夠維持生活的,還沒有積存呀。

  這天,良心又拿著菜刀,在缸沿上哧哧地磨起來,天鯉魚又問:“良心哥,你又磨刀幹什麼?”

  “殺你吃!”良心說。

  天鯉魚又求饒了:“好心的良心哥,你甭殺我了,你要啥俺給啥。”

  良心說:“只要你每天給送兩隻元寶來,就不殺你。”說完,只見天鯉魚一打挺,水缸裡躥上來兩隻明晃晃的元寶。打那,天鯉魚每天都給良心送兩隻元寶。

  春去秋來,整整三年,良心蓋得樓房瓦舍一片明,成了方圓幾百裡的富裕人家。

  這天,良心騎馬來到一個小鎮上,見一群人圍在街旁看京裡發來的皇榜,上面寫著:“皇上的女兒腹疼不止,只有吃了天鯉神魚才能治好,誰要是把天鯉魚獻上,就招誰為駙馬。”

  良心看完皇榜,高興地勒馬回家。俗話說:“家有財產萬貫,不如進京做官。”機會已到,這駙馬可不能給別人爭跑嘍。良心想著想著回到了家裡,派人套上大車,水缸裡又添了水,連魚帶缸拉著進京上貢去。

  到了金鑾***luán***殿前,御史稟報皇上:“有人進貢天鯉魚來了。”皇上大喜,馬上派了大臣去接貢品。大臣們把水缸抬到皇上面前過目,誰知一掀缸蓋,水缸空空的,既沒魚也沒水了。

  原來,在大臣們接水缸的時候,天鯉魚帶著水就往東海去了。

  皇上一看空缸,大發雷霆:“這個小畜生,竟敢欺君,快快拉出去斬了!”良心當即被斬首在午門。

  天鯉魚走了,良心被殺了,這是忘恩負義的結果。打那就留下了“不講天理,沒有良心”的說法。

  看完這個故事,不禁讓人想起詩人普希金用敘事詩寫成的童話故事《漁夫和金魚》,故事中的良心和《漁夫和金魚》中的老太婆很相似。

  “他在湖裡打魚,天下著雨,快要黑天了,連一條小魚也沒有打著,渾身淋得像個落湯雞。”這表明良心家裡很窮,但他當時還是愛勞動的。“好吧,你每天能給俺送一吊錢來,夠俺娘倆吃飯穿衣的,就不殺你。”從這裡來看,良心的願望還不高,要的是滿足生活需要的錢。但是“打那,良心就不再下湖打魚了,靠天鯉魚送錢吃飯穿衣”,“只要你每天給送兩隻元寶來,就不殺你”,從後來的這句話中,可以發現良心開始得寸進尺。靠著天鯉神魚送給他的元寶,他“成了方圓幾百裡的富裕人家”。按說良心應該很知足了,但他貪婪的心還不滿足,不知恩圖報,去報答天鯉神魚,反倒忘恩負義,為當駙馬,將天鯉神魚上貢,落了個被斬首的下場。故事告訴我們,像良心這樣貪得無厭的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古人有“受恩莫忘”的說法。我們受到別人的幫助,應該牢記在心,並想辦法回報幫助我們的人。惡毒而且貪心的人,最後只能一無所有,沒什麼好下場。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像良心那樣貪婪,只要生活過得安寧就行了,不要總是冒出一些不現實的想法。這樣,最後也只能空嘆息!我們也不能因為自己幫助了別人,而向被幫助的人索取報酬。古人還有一個說法——“施惠無念”。這告訴我們,給予他人幫助,給予他人溫暖,不是為了他人的回報!

  讓我們記住: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燒書做飯

  古時候有位家裡很窮的孩子,拜當時一位有名的學者為師,學習做學問。

  可是孩子來了幾天,學者只教他做一些農活,卻不教他怎麼做學問,孩子不免有些心急。他看見學者的書房有很多書,就偷偷地拿了一本讀了起來。

  學者見孩子不做農活拿著本書唸唸有詞,於是走過去問:“你拿著書本想學到什麼?”

  孩子說:“我想成學者。”

  “成為學者之後哪?”

  “我想像老師一樣出名。”

  學者拿過孩子手裡的書,當著孩子的面撕碎扔在灶下點著火。

  孩子大驚問道:“老師,你燒書幹嘛呀?”

  學者說:“我引火做飯啊。”

  孩子:“做飯怎麼能燒書呢?”

  學者說:“沒有紙引不著火,沒有火就做不成飯,人不吃飯怎麼能做學問,怎麼能出名呢?”

  孩子沉默,不知道怎麼回答。

  學者又說:“你想學學問,這很好,可是在學學問之前,你應該先學習生存之道。做學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摸索學習。如果你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這個上面,那麼你最基本的生存問題要怎麼解決?”

  孩子聽了學者的教誨,心甘情願去幹農活了。

  :大醬的由來

  在很久以前,在一個小村子裡,有這麼一個人:他姓牛,家裡排行老二,人們都叫他牛二。因為此人做起事來有特別愛轉牛角尖。由於這樣的人往往被人在語言上形容非常倔強,所以牛二也不例外,人們都說他是個犟人。

  牛二和他母親一起生活,而且牛二還是個孝子。雖然當時人們生活都很貧苦,但牛二還是儘量讓母親吃飽。

  有一天,牛二要出遠門,要好幾天才能回來。這就擺在牛二面前一個難題:因為他的老母親身體不好,連做飯這麼簡單的事情做起來都很費勁,而且老母親的牙都沒有了,根本就吃不了硬的東西。牛二想了很長時間,終於做出了一個決定。因為當時家裡能吃的東西只有一些黃豆,所以牛二就煮熟了很多的黃豆,又把這些黃豆都搗成了泥狀,讓他老母親餓的時候就隨時可以吃點。

  牛二走了,辦完事情幾天後,牛二急匆匆的趕了回來。到家一看,老母親安好,心裡非常高興。再看他給老母親留下的食物,還剩下很多。牛二看著乾巴巴的黃豆泥,想要扔掉,可老母親沒捨得,偷偷地藏了起來,用一些樹葉包著。直到第二年初夏,這天牛二又要出門,又給老母親做了很多的食物,牛二走了。這時老母親在家忽然想起她藏起來的那包黃豆泥,她把它拿了出來,一看都長毛了,但就這樣這位老人也沒捨得扔掉,因為她用鼻子一聞,並沒有餿、臭的味道。於是她就把這些黃豆泥用水洗乾淨了。又因為這些黃豆泥都乾巴巴的已經很硬了,所以她就把這些黃豆泥掰成很多小塊泡在一個小缸里加了一些水。還因為她老人家知道:鹽可以讓食物變壞的時間長一些,甚至不壞,所以她又加了一些鹽,還經常的攪動,她想讓這些乾巴的黃豆泥快點軟下來。就這樣十幾天的時間過去了,牛二給她留下的食物也快吃沒了,這天她去看泡著的黃豆泥,老遠就聞到了一股香香的味道,她開啟蓋子一看,本來只有半缸的食物,現在已經是多半缸了,而且香味就是從這裡來的,她又攪動了幾下,香味更濃了。而這時正巧牛二也回來了,他也聞到了這香味,他問母親。母親就把這些天的事情說了一遍,他們感到很奇怪,就把這缸裡的東西抹在一些米飯和菜上,吃起來感覺味道還不錯。

  而且這件事很快就在村子裡傳開了。大家都知道了,還都來品嚐這美味的黃豆泥。大家還都調侃說:都是這犟人才有這美味食品,後來這事傳來傳去,大家就都知道了這黃豆泥做出的食品,也就有了它的名字:大犟***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