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智慧故事
智慧的故事中蘊含了哲理和讓你突然開竅的智慧道理,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靈魂生育
早年的學生順子來看我,聊得開懷。他突然拋給我一個問題:“老師,您還記得畢業時您送我的書上的題詞嗎?”
我說:“記得——順天順行、順水順風。”
他笑了:“沒錯。但是,我想問您在這八個字下面還寫了什麼?”
“‘順子存念’之類的話吧。”
順子搖頭,說:“您寫的是‘吾生順子存念’。”
我笑起來:“反正是一個意思。”
順子說:“才不一樣呢!您不知道,當年我捧著那本書,盯著‘吾生’兩個字看啊看,看啊看——您別笑!我先把它解釋成了‘我生養的孩子’,一想,不對;又琢磨,莫非是‘我的學生’?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回到家,我認真查了詞典,明白了這裡的‘吾生’原來是長輩對晚輩的敬稱。但是,我還是執拗地認為您寫給我的‘吾生’有更深切、更復雜的含義……後來,我談戀愛了,我把您贈的書拿給我女朋友看,還特意把我對‘吾生’一詞的探究過程講給了她聽。您知道嗎,她聽後感動極了。她後來對我說,她當時就想了:一個能讓老師這麼看重的學生,肯定值得託付終身!就這樣,我們的關係很快就確定下來了。——您瞧,您寫的‘吾生’那兩個字,還是我們的大媒呢!”
順子告辭了,我的思緒卻在他講的故事上流連,久久不肯回來。
我多麼喜歡順子對“吾生”二字的解釋——不管它是謬解還是正解。當我在塵世間遇到一茬茬年齡相仿的孩子,當我親眼見證了他們效我、似我、逾我的奇妙過程,我分明感到自己生命的寬度與長度都在可喜地延展著。
柏拉圖在他著名的《會飲篇》中將人類的生育繁衍分為了兩類,一類叫做“身體生育”,一類叫做“靈魂生育”。而在這兩類生育當中,他更看重的是後者。在他看來,人與“睿哲”、“美德”結合所生育出的“靈魂分娩物”對於他的生命而言是更為緊切的。我想,身為教師的我,不正擁有著自己眾多的“魂生子女”嗎?如果說“身生子女”是我與愛結合的產物,那麼,“魂生子女”則是我與美結合的產物;如果說前者的形貌是我在一種懸疑之後的無奈接受,那麼,後者的形貌則應該是我在一番深情雕鑿之後的必然所得!——吾生,你不就是我生養的孩子嗎?你是我的“靈魂分娩物”啊!
當然,我也會歡笑著接受你將“吾生”解釋為“我可敬的後生”。我深知,今天我們擁有怎樣的課堂,明天我們將擁有怎樣的社會。我願意把吾生託舉到一個高度,讓你對這個高度著迷、上癮,讓你從此不能忍受在這個高度之下匍匐而活。等我老了,白髮飄飄,可以閒適地坐在長椅上,幸福地看你們飛翔。
——吾生,汝非我之所生,卻又是我之所生。我不能不在意我當初的一句殷殷叮囑如今長成了你身上的哪一塊骨骼,我不能不去想我今朝的一汪苦淚可否期待你於明日釀成一樽美酒。
吾生,須知,無論你為官為民,身後都有一雙寄望的眼睛,願你向善而行、向上而行、向美而行。
2:追隨者與領袖之間的距離
領袖該是什麼樣的呢?有一位女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早晨,她發現自己的鄰居在下樓時把每家每戶門口的垃圾袋都拿到樓下,她非常感動。第二天她也開始幫助鄰居倒垃圾。逐漸地,在這個社群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熱心人。她們沒有使用任何權力,卻讓越來越多的人自覺自願地作出改變,為他人付出。她們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也無意地獲得了他人的追隨。那麼她們是在服務他人,還是在領導他人呢?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羅伯特·K·格林裡夫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僕從領導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非常真切而樸素——在追隨者們打算為領袖做事前,領袖應該先要問一個問題:“自己能為你的追隨者做些什麼?”
衡量一個領袖的偉大,不是看他擁有了多少的追隨者,而是看他締造了多少領袖。只有將傳統的組織金字塔結構徹底顛倒過來,讓領袖走下高高的神壇,才有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
3:最難的寬恕
清初計六奇所著《明季南略》,寫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清兵大舉攻打揚州,眼看破城在即,全城百姓人人自危,卻無處可逃。揚州城內有個叫程伯麟的商人,平日虔誠拜佛,樂善好施。這天晚上,程伯麟忽然夢見菩薩顯靈:“你家共17口人,其餘16人均可保平安無事,惟獨你劫數難逃,因為你前世殺了王麻子26刀,今世須償還。”程伯麟大驚,慌忙跪求破解之法。菩薩道:“破城之時,你千萬不能逃走,否則將連累全家遭殃。”
五天後,守將史可法戰死,揚州城破,城內兵荒馬亂,屍橫遍野。程伯麟安排家人全部躲進廂房,自己則獨坐堂屋,坦然等死。當夜,果然有清兵來敲門,程伯麟鎮定自若,大聲問道:“來者可是王麻子?我在這裡已等候你多時,儘管進來殺我26刀吧。”門外的清兵大驚:“我就是王麻子,你怎麼知道我的名字?”
程伯麟開啟大門,將夢中所見如實相告。王麻子聽後,百感交集,嘆息道:“你前世殺我26刀,所以才招致我今世找你報仇,如果我今世再殺你26刀,來世你豈不是又要找我償還,冤冤相報何時了?”說罷,王麻子抽出佩刀,用刀背在程伯麟身上敲了26下,隨即騎上戰馬,疾馳而去。程伯麟由此躲過大劫,後來舉家遷往南京定居。
《明季南略》所記,大多為明末清初史實,具有重要的史料參考價值。然而,由於見識所限,古人寫書,大多喜歡新增一些神怪誌異,用以教化世人,計六奇也不能免俗。故事的真實性大可不必深究,作者所表達出來的處世哲學,倒是挺耐人尋味——寬恕別人,其實也是寬恕了自己。
的還:
1.中國傳統文化勵志小故事
2.中華成語故事大全/常春藤
3.中華成語故事集錦
4.中國經典成語故事三則
5.中國成語故事兩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