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智慧故事作文素材

  只有素材積累豐厚了,在寫作文時,才能做到厚積薄發,針對作文要求,從記憶庫中提取所需的素材,進而寫出精美的篇什。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於智慧故事的中學生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

  竹籃打水亦不空

  山裡的農場住著祖孫倆。

  每天早晨,爺爺都會早早起來,在餐桌旁誦讀一本聖典。孫子也照樣學樣地在一旁模仿。

  一天孫子禁不住問道:“爺爺,我試著像您一樣誦讀這本聖典,可是我怎麼也做不到全部讀懂,而且讀懂的那部分,合上書就忘個精光。您說讀這個有用嗎?”

  爺爺沒有回答他的問題,而是轉身把煤炭從盛煤的籃子裡放入火爐,他告訴孫子:“你把這籃子拿到河邊,給我帶一籃水回來。”

  男孩照著爺爺的吩咐做了,可是在他到家之前,水就從籃子裡漏光了。爺爺見狀笑著說:“你下次應該走快點。”說著,又讓孫子回到河邊,進行第二次的嘗試。

  這次男孩跑得很快,但是在他回家之前籃子還是再一次地漏空了。他上氣不接下氣地告訴爺爺竹籃是打不了水的,他想要個桶打水。

  老人說:“我要的不是一桶水,是一籃水。你還是沒盡力啊。”這次他來到門外,監督男孩再一次嘗試。

  雖然知道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男孩還是想讓爺爺看見他已經盡了全力。男孩把籃子深深地浸入河中,提起後拼命往家跑。但是跑到爺爺面前時,籃子依然沒水存下來。他喘著粗氣對老人說:“爺爺您看,一點用也沒有啊!”

  “你覺得沒用嗎?”老人說,“看看這籃子。”

  男孩這才疑惑地看著籃子,突然意識到籃子跟他剛拿到手裡的時候不一樣了——這不是那個盛過煤炭的髒籃子了,它已經變得從裡到外都乾乾淨淨。

  爺爺這才對男孩說:“孩子,你也許讀不懂或者記不住聖典裡講的東西,但是在你誦讀它的時候,從內心到外表都潛移默化地發生著改變。世上沒有無用功,竹籃打水也不空啊。”

  二

  疼痛也是財富

  我有一個朋友,家境比較富裕,也很少受苦。剛進大學的時候,她有很多美好的願望,也一直認為自己能夠實現。後來她才發現現實並不是自己想的那個樣子。她英語4級沒過,兼職做了幾天,人家就嫌她專業知識不過關,辭退了她。更要命的是,她的男朋友另結新歡,離開了她。

  於是朋友便感覺非常痛苦,在強大的精神壓力下,她一度想到了自殺。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一生其實是在痛苦的道路上行走,快樂只是達到成功彼岸的剎那。成功過後,接下來又是另一個起點了,又得面臨新的痛苦。如此迴圈不息。

  我想,朋友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關鍵在於對待痛苦的態度錯了位。把痛苦無限擴大,就會陷進泥沼裡,甚至會覺得生活對自己太不公平了。人一旦萬念俱灰,就很容易走向極端。如果你把痛苦無限縮小,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道路上的一個臺階,看到了,攀過去,它便成了你走向新高度的基石。

  記得有個作家曾經說過:要麼你去駕馭生活,要麼生活駕馭你,你的態度決定了誰是坐騎,誰是騎者。其實痛苦也是一種生活的體驗,要想在一生中有所作為,就得學會坦然面對痛苦。也唯有在痛苦的磨鍊中才能健康、快速地成長。

  三

  追隨者與領袖之間的距離

  領袖該是什麼樣的呢?有一位女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早晨,她發現自己的鄰居在下樓時把每家每戶門口的垃圾袋都拿到樓下,她非常感動。第二天她也開始幫助鄰居倒垃圾。逐漸地,在這個社群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熱心人。她們沒有使用任何權力,卻讓越來越多的人自覺自願地作出改變,為他人付出。她們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也無意地獲得了他人的追隨。那麼她們是在服務他人,還是在領導他人呢?

  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羅伯特·K·格林裡夫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僕從領導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非常真切而樸素——在追隨者們打算為領袖做事前,領袖應該先要問一個問題:“自己能為你的追隨者做些什麼?”

  衡量一個領袖的偉大,不是看他擁有了多少的追隨者,而是看他締造了多少領袖。只有將傳統的組織金字塔結構徹底顛倒過來,讓領袖走下高高的神壇,才有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