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遊玩景點推薦

  “環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可去滁州旅遊就只能看看琅琊山麼?快來和小編一起看看滁州還有什麼好去處吧~

  滁州必去旅遊景點

  琅琊山

  琅琊山位於滁州市區西南5公里處,最高峰海拔317米,因東晉司馬睿任琅琊王時曾寓居於此而得名,因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著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裡的“山”指的就是琅琊山,山上景點多圍繞《醉翁亭記》展開,人文氣息濃郁,比較遺憾的是不少古蹟在歷代屢有毀建,現在看到的多數是後來重修的。琅琊山風景秀麗,爬爬山,確有“山水之間”的樂趣。

  琅琊山有兩個大門,北門和東門,北門為正門,公交車是停在北門外的,所以一般從北門進,由東北往西南遊覽景區。景區內有觀光車坐,單程8元,最深處開到琅琊寺這裡,最後一段去往山頂的路還是要步行的。

  進北門,經過野芳園***瑯琊墨苑***後,能看到潺潺的溪水在山間流淌,溪邊用磚石圍出讓泉,即《醉翁亭記》裡描寫的泉水。讓泉對面是琅琊山的精華部分——醉翁亭景區,醉翁亭自不用說,裡面總是站著不少遊客,亭西的一株千年“歐梅”據說為歐陽修親手所種。意在亭下有曲水流觴的溝槽,寶宋新齋裡能看到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為仿製品。

  醉翁亭景區隔壁的歐陽修紀念館***同樂園景區***裡能瞭解到歐陽修的生平,一塊塊由祝枝山、文徵明、董其昌等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刻頗有趣味。然後遇岔路,可以選擇直接上山或者走琅琊寺方向,建議走琅琊寺方向,這座始建於唐大曆六年***公元771年***的寺廟還是有些古蹟可看的。從歐陽修紀念館到琅琊寺的途中經深秀湖,湖上的九曲橋連著湖心亭,岸邊有需付費的遊船可坐。

  琅琊寺中最大的看點在於無樑殿,紅色磚牆砌成,無一木樑,有說始建於東晉有說始建於後周顯德年間,元代在原址上覆建,有趣的是佛教寺廟的殿堂裡卻供著道教的玉皇大帝,殿堂的五扇拱門上有伊斯蘭教風格門券裝飾,具有明顯的元代宗教建築特色。在大雄寶殿後面的牆壁上有吳道子畫的觀音石刻像,記得留意。寺廟的積馨齋可吃素齋。寺外還有歷代摩崖石刻可看。

  由琅琊寺登南天門,1個小時之內就能到達山頂,山頂有會峰閣和古碧霞宮等建築,環顧四周,青山環抱,滁州城區在遠方,能體會到《醉翁亭記》裡說的“環滁皆山也”。古碧霞宮是道教場所,每年正月初九會舉辦琅琊山廟會,人們紛紛前來燒香祭祀,非常熱鬧。

  出景區時依然走北門,不要走東門,東門出去一路沒什麼景色可看,經過車輛也少,而且要走1個小時左右才能到滁州城區。

  狼巷迷谷

  狼像迷谷位於鳳陽縣東南30公里處,分為古剎禮佛和迷谷探奇兩大主題。其中迷谷探奇特別好玩,是天然的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迷宮”,迷宮中的道路非常狹窄,最窄處只能彎腰躬身側著通過,道路兩邊的巖壁都有一層一層的紋理,粗短的樹木頑強地生長在岩石上,地貌奇特。

  景區的***在東北角,古剎禮佛部分在東邊,迷谷探奇部分在西邊。先到達的是古剎禮佛部分,這裡主要看禪窟寺、禪窟洞、摩崖石刻、塔林等人文景點,禪窟寺據說建成於漢武帝年間,現在看到的是現代新建的。然後到達迷谷探奇部分,許多人進入後會迷失方向,裡面的景點名字起得特別應景,比如“暈頭轉巷”。迷谷盡頭有一個遊樂園,可以玩玩鞦韆、蹺蹺板,走走勇敢者的道路。

  景區內沒什麼吃飯的地方,需自備乾糧。因為迷谷很窄,別背大包,“鑽縫”不方便。

  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陵墓,初建於吳王時期元至正二十六年,明洪武二年後又兩次大規模修建,明洪武十二年年竣工。陵園佔地2萬餘畝。當時有城垣三重,周長二十八里,其內“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歷經600餘載,雖經多次兵亂,但陵前神道上的三十一對***原為三十二對***石象生和皇陵碑、無字碑及墳丘等儲存完整。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女山

  安徽省級地質公園。古稱女兒山,素以儲存較為完整的古火山口而著名。位於明光市邵崗鄉境內,距明光市27公里,海拔高度101米,佔地約80平方公里,東接山東村,西延女山湖。

  女山位於我國郯廬斷裂帶上,由於地殼運動,約在150萬年前自地下40公里處噴發大量岩漿淤積而成。女山是世界上儲存最完整的古火山口,山體呈盆狀,從天空鳥瞰恰似一隻玉環浮在水面,所以又名玉環山。女山火山口地貌特徵獨特,歷史悠久,是觀光旅遊和科學考察研究的理想場所。

  皇甫山

  國家森林公園、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滁州市西郊35公里處,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原名曲亭山,因南唐大將軍皇甫暉屯兵於此,稱皇甫駐軍山,簡稱皇甫山。

  主峰北將軍嶺399.2米,為皖東最高峰。峰頂有南唐建的烽火臺,現存遺址上還有一個四層塔形、10餘米高的望火樓,可以登高遠眺。

  主要景點還有將軍井、彌陀寺、金甲溪、快活林、白鷺洲等。皇甫山地處亞熱帶,雨量充足,林木鬱鬱蔥蔥,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野生植物有114種,其中銀杏、黃檀等、鵝掌楸等國家級二三級保護樹種10餘種;野生動物130多種,國家級二類保護動物15種,省級保護動物26種;各類鳥兒127種,其中夏侯鳥白鷺每年有幾萬只,多時達10萬隻,甚為壯觀。

  將軍井:位於皇甫山北將軍嶺烽火臺北坡不遠處,用石塊壘砌而成。井口直徑約70釐米,井深不過10米,井水面離井口約3米。據記載此井是黃甫暉屯兵皇甫山時,為解決將士吃水,用鋼槍挖出的泉水,將軍井由此得名。井水明淨清澈,常年不枯,水深始終保持在一個刻度上。久旱不雨,不見其水面下降;陰雨連綿,也不見其水面上漲。歷史文化

  滁州特色地方戲曲:鳳陽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是“鳳陽三花”***鳳陽花鼓、花鼓燈、花鼓戲***之一,因起源於鳳陽縣長淮衛,故又稱“衛調花鼓戲”。

  [鳳陽花鼓的發展]

  清代中葉,長淮衛一帶盛行一種在山歌、號子的基礎上形成的曲調,常被作為花鼓燈文場中的主要曲調來演唱,後來,藝人們吸收泗州戲與外來劇種的營養,根據說唱中的人物、情節、進行表演,逐漸向戲劇演變,至光緒年間,形成花鼓戲。

  民國初期,鳳陽花鼓戲進入全盛期,許多知名藝人如陳廣仁、李西、喬成、顧懷功等,活躍於沿淮一帶的農村舞臺,經常上演的劇目有:《吳漢殺妻》、《東回龍》、《西回龍》、《大隔簾》、《小隔簾》等70多出。花鼓戲伴奏只有鑼鼓,沒有絃樂,其中的三大件***鑼、鼓、鈸***必不可少,演奏為4至6人,大多由演員兼任,講究鑼跟人,人跟鑼,互為幫襯。

  建國後,鳳陽縣人民政府曾兩次搶救該劇種,先後兩次成立鳳陽花鼓戲劇團,並吸收女演員參加演出,他們將“鳳陽三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創作出鳳陽花鼓《全家樂》,國家領導人董必武觀看後給予很大鼓勵,由於沒有經濟收入,1960年,鳳陽花鼓戲劇團又被撤銷。如今,花鼓戲所存曲調,僅供音樂工作者作創作素材。

  [鳳陽花鼓的歌舞形式]

  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小鑼”“雙條鼓”等。花鼓小巧玲瓏,鼓面直徑三寸左右;鼓條為兩根一點五尺左右的細竹棍。表演者單手執鼓,另一隻手執兩根鼓條敲擊鼓面,“雙條鼓”由此得名。

  鳳陽花鼓戲是“以唱為玩”的業餘性質,解放前,演員皆為男性***女角由男性反串***,唱腔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鳳陽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勢、演唱等在保持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時,揉進了現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還發展出新的舞蹈形式,名聲越來越大。鳳陽花鼓已在多部影視片中出現,並在全國表演和比賽中獲獎,走出國門也獲得讚譽。

  鳳陽花鼓這種流浪賣藝的民間歌舞表演,在新中國成立後,被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保留下來,併成為我國漢族民間喜慶豐收、歡度節日和反映勞動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種民間歌舞表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