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菜名的來歷和有趣的典故

  很多吃相信大家都瞭解,但是關於那些吃的菜名有什麼典故大家瞭解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菜名的來歷和典故的內容,歡迎閱讀

  菜名的來歷和典故:菜名東坡肉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併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蘇東坡的烹調,以紅燒肉最為拿手。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製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讚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麼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製,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製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製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讚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緻,可口好吃。眾口讚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製這個菜,供應於世,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菜名的來歷和典故:叫化雞

  京菜中有一道名菜,其菜名很有趣,叫“叫化雞”又叫“富貴雞”,用截然不同的貧富兩極詞彙來命名這道菜是有來由的:

  “叫化雞”原出於浙江杭州,是一些窮苦難民即“叫化子”或偷或討來的雞,經過燒熱的土句熟而成,本是不登大雅之堂街頭菜。當年那位清乾隆皇帝微服出訪江南,不小心弄得破衣爛衫流落街頭。其中一個叫化子頭看他可憐,便把自認為美食的“叫化雞”送給他吃,乾隆困餓交加,當然覺得這雞異常好吃,急問其名,叫化頭不好意思說這雞叫“叫化雞”,便胡吹這雞叫“富貴雞”。乾隆就說這“富貴雞”好吃。

  事後才知道這個流浪漢就是當今皇上。這“叫化雞”也因為皇上金口一開成了“富貴雞”。成為名菜。

  菜名的來歷和典故:魚香肉絲

  相傳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戶生意人家,他們家裡的人很喜歡吃魚,對調味也很講究,所以他們在燒魚的時候都要放一些蔥、姜、蒜、酒、醋、醬油等去腥增味的調料。有一次晚上這個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隻菜的時候,她為了不使配料浪費,她把上次燒魚時用剩的配料都放在這款菜中炒和,當時她還以為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來後不好交待,她正在發呆之際,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這個老公不知是肚飢之故還是感覺這碗菜的特別,而他還沒等開飯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還沒等一分鐘,他迫不及待地問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她剛在結結巴巴時,她意外地發現其老公連連稱讚其菜之味,她老公見她沒回答,又問了一句“怎麼好吃是用什麼做得”,就這樣老婆才一五一十地給他講了一遍。而這款菜是用燒魚的配料來炒和其它菜餚,才會其味無窮,所以取名為魚香炒,而得此名。後來這款菜經過了四川人若干年的改進,現已早早列入四川菜譜,如魚香豬肝、魚香肉絲、魚香茄子和魚香三絲等。如今因此菜風味獨特,使各地的人們所歡迎而風靡全國。再略敘述川菜。中國是烹飪王國,而在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又居首位,在烹飪界有“食在四川”之說。在川菜中的各種味型就有五十多種,如:麻辣味、紅油味、怪味、醋椒味、甜酸味、香辣味和魚香味等等。川菜的菜譜據不完全統計就有一千多種,它們的宴席也有多種多樣,如:上馬宴、下馬宴、家宴、田席、遊宴、獵宴和船宴等等。可以說四川是講究飲食的歷史傳統。

  菜名的來歷和典故:佛跳牆

  佛跳牆是一道非常有名的閩菜,相傳源於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兩百年的歷史。此菜以十八種主料,十二種輔料製作而成。其中原料有:雞肉、鴨肉、鮑魚、鴨掌、魚翅、海蔘、乾貝、魚肚、水魚肉、蝦肉、枸杞、桂圓、香菇、筍尖、竹蟶等等。調料有:蠔油、鹽、冰塘、加飯酒、姜、蔥、老抽、生油、上湯等。三十多種原料分別加工調製後,分層裝進紹興酒罈中。壇中有紹興名酒與料調合,先以荷葉封口,而後加蓋。用質純無煙的炭火***旺火***燒沸後再用微火煨五、六個小時而成。

  據說此菜最初由當時福州官錢局一位官員的內眷所做。這位官員設家宴請布政使周蓮,菜上桌後香飄四溢,周蓮品嚐後讚不絕口,命家廚鄭春發仿製。鄭春發十幾歲就開始學藝,曾在京、杭、蘇、粵從廚深造,手藝極高。他請教了官員的內眷之後,回家對此菜進行了改造,原料多用海鮮,少用肉,並起名為“壇燒八寶”。

  後來,鄭春發集股開辦三友齋菜館,後又更名為聚春圓。聚春圓主要承辦官場宴席,根據一些美食家的建議,鄭春發不斷改進此菜的配料,並正式起名為“福壽全”,為聚春圓的第一菜。許多美食家、文人墨客都慕名遠道而來,品味此菜後,讚歎不已,席間有一秀才以詩助興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此菜便以“佛跳牆”之名而流傳至今。

       菜名的來歷和典故:雜燴菜

  相傳南宋時期,金兵屢屢南犯,趙宋王朝搖搖欲墜。當時朝廷內部分作兩派,一派主和,一派主戰。身為兵部侍郎的朱敦儒因主張抗金,被奸相秦檜在高宗面前奏了一本,丟了官職。他回到河南老家以後,對朝廷心灰意冷,不再過問政事,常常約上三五個好友飲酒作詩,打發時光。

  這一年,時逢朱敦儒六十壽辰,便邀集了一些親朋舊友前來小聚。不料這時突然從京城臨安傳來訊息說,抗金元帥岳飛因接連打敗金兀朮,惹惱了被金國收買的奸相秦檜,秦檜遂與其妻王氏密謀,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害於***亭。一時間,國仇家恨交織在一起,朱敦儒哪裡還有心情飲酒歡聚?但客人既已前來赴宴,又怎能讓他們空著肚子回去。於是朱便吩咐家廚:“今日不飲酒,也無需擺那些盤碟,只把備好的蔬菜熬在一起,一人一碗,配上蒸饃端來即是。”

  想來這些親朋舊友都是些養尊處優的人,平日裡吃慣了山珍海味,喝順了美酒佳釀,如今這一碗碗粗製的熬菜哪裡咽得下去!朱敦儒見大家遲遲不動筷子,便夾起碗中一個丸子說:“如今奸臣當道,殘害忠良。嶽元帥一生精忠報國,竟然慘死在‘莫須有’的罪名下。我恨不能砍下秦檜的頭顱下油鍋…”,他的話還沒說完,一位客人便忽地站了起來,義憤填膺地說:“大人,這碗熬菜中的丸子就是秦檜的頭,油炸豆腐就是秦檜的肉,粉條就是秦檜的腸子。來,我們大家一起把秦檜這廝吃下去,替我們的嶽元帥報仇!”

  於是,滿座客人一齊響應,紛紛拿起筷子,頃刻之間就把一碗碗熬菜吃了個精光。菜吃完了,有人問:“該給這道菜起個啥名字呢?”朱敦儒想了想說:“就叫‘炸檜菜’吧!”

  很快,這件事傳入了民間。人們出於對秦檜的憤恨,紛紛做起“炸檜菜”吃。後來,因為這道菜是將各種雜七雜八的菜燴在一起做成的,所以,人們就將它叫做“雜燴菜”了。


1.川菜歷史典故

2.菜名典故和傳說

3.典故名菜精選

4.關於美食的民間故事

5.有關美食的傳說故事

6.佛跳牆名稱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