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古代的歷史成語故事

  成語是在交際過程中因表達的需要而產生的,當找不到合適的、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的時候,成語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沐猴而冠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起義軍紛紛起兵反秦。他們在全國各地和秦軍作戰,沒有統一的指揮,於是約定:如果誰能夠先打入咸陽,推翻秦朝的暴政,誰就做關中王。

  在這些起義軍將領中,劉邦和項羽是最有實力的,劉邦雖然出身卑微,但善於用人,所以他手下有很多本領高強的人。

  而項羽本人就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大將,所以他領導的起義軍的軍事力量是最強的。但是,他這個人有些剛愎自用,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一向獨斷專行。

  在戰爭發展的過程中,劉邦充分聽取部下的意見,進攻路線安排得十分巧妙,受到的阻力較小,因而得以搶先一步進駐咸陽,俘虜了秦王子嬰,滅了秦朝。

  但是,劉邦心裡清楚,憑自己的實力一時還無法與項羽對抗,他便以退為進,先將軍隊撤出了咸陽,等待日後有了機會再成就大事。

  項羽的路線安排不是很好,所以總是和秦軍正面遭遇,費盡千辛萬苦還是晚來一步。所以他對劉邦極為不滿,就以胡作非為來發洩心中的怨憤。

  項羽率領大隊人馬到處衝撞殺戮,又放火燒了秦宮,大火燒了幾個月,把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燒成了一片焦土瓦礫。即便這樣,他還覺得不夠解氣,又把秦朝留下的珠寶玉器洗劫一空,然後準備率領眾人回到江東。

  當時,項羽手下的有識之士勸他說:“咸陽處在關中要地,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而且地勢險要,您不如就在這裡建都,這樣有利於您奠定霸業。”

  項羽本也有些心動,可是一看眼前的咸陽已被自己弄得殘破不堪,哪裡還像個都城的樣子?就更加懷念故鄉,所以一心只想回到故里去。

  他對那個勸他的人說:“人要是富貴了,就應該回到故鄉去,讓父老鄉親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樣子。要是富貴了還不回故鄉,就好像是穿著漂亮的錦繡衣服在黑夜裡行走,你的衣服再好也沒有人看得見,有什麼用呢?所以我還是要回到江東去。”

  那人聽了這話,覺得項羽實在算不上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就私下對別人說:“人家都說楚國人徒有其表,就好像是猴子戴上帽子假充人一樣,我以前還不相信,這次和楚王談話之後,我才知道果真如此啊!”

  不料,這句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裡,他非常生氣,立即把那人抓來,投入鼎鑊[ding huò]裡活活烹死了。

  從沐猴而冠的成語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項羽的性格,沽名釣譽,殘忍野蠻,貪婪,目光短淺,由此也可以看出項羽失敗的原因。小朋友們,我們不要做這樣的人哦!

  篇二:忠言逆耳

  魏徵出身卑微,少年時孤苦貧困,曾經出家做過道士。他喜歡讀書,用心鑽研古籍,學識非常豐富。隋朝末年,魏徵參加了反對隋朝暴政的起義。後來,他投靠唐高祖李淵建立的唐王朝,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於魏徵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後來,唐高祖的二兒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徵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一見魏徵,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徵將有殺身之禍。

  可是,魏徵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

  李世民聽後,被魏徵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從心裡欽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

  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

  魏徵胸懷大志,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儘量採納。

  有一次,唐太宗違犯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定,決定徵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

  命令發出以後,魏徵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訓斥。

  魏徵毫不畏懼,他十分嚴肅地進諫說:“您現在把強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麼,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您常常講,我當國君,首先要講信用,可是國家的法律明明規定,男丁中的強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麼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嗎?”

  魏徵的這一番話,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氣澆滅了。他心悅誠服地對魏徵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面鏡子啊!我原先以為你太固執,不通情理,現在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後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國家是無法治理得好的。”

  於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徵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徵。 敢於直言勸諫的魏徵不僅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成了以後歷朝官員效法的楷模。

  一個人活在世上,能夠得到智者的批評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評一個人是需要很大勇氣,冒很大風險的。誰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我們要勇於接受批評。因為一個人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只要能夠及時改正就無大礙,可怕的是諱疾忌醫,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從而由小錯到大錯,由大錯到不可救藥。

  篇三:揚揚得意

  春秋時,齊國有一個大夫叫晏嬰。晏嬰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才智過人,能言善辯。據記載,有一次,晏嬰出使楚國,楚國的君臣想耍笑一下晏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楚國人認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門請晏子進去。晏子走到小洞前邊,看了看,說:“這是狗洞,不是城門。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今天,我是出使楚國,不是出使狗國。請問我是來到了狗國呀,還是來到了楚國?”楚人無話可對,只好開啟城門,迎接晏子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說:“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

  晏子回答說:“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匯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著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沒有人才呢?”

  楚王說:“既然有這麼多人,為什麼要派你這樣的人來出使呢?”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噢!這您就不知道了。我們齊國派遣使臣有個規矩:要是對方是個上等國家,就派一個有本事、有德行的人去;要是對方是個下等的國家,就派一個碌碌無能的人去。因為我是最沒出息的人,所以才把我派到你們楚國來。”

  又有一次,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訊息,便對侍臣說;“晏嬰,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正要來,我想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說:“在他來到的時候,請讓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這人是幹什麼的?’我們就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又問:‘犯了什麼罪?’我們就回答說:犯了偷盜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賞賜晏子喝酒。在酒席上,兩個差吏綁著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

  楚王說:“綁著的人是幹什麼的?”

  差吏回答說:“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的罪。”

  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原來是善於偷東西的嗎?”

  晏子離開座位鄭重地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的事,橘子樹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是枳樹,只是樹葉相似,可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水土不一樣啊。一個人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一到楚國就偷起來了,莫不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喜歡偷東西嗎?”

  楚王聽了苦笑著說:“聖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晏嬰不僅才智過人,而且行為穩重,表現得很謙恭,反而他的車伕經常得意洋洋。有一次,晏嬰車伕的妻子,見到丈夫給晏嬰駕車時表現得十分得意,很生氣,提出要和他分離。

  車伕問:“為什麼?”

  這位妻子說:“人家晏子長不滿七尺,身為齊國丞相,明顯著候,你看他表現得很穩中很謙恭。而你身長八尺,僅僅是一個車伕,卻表現得洋洋得意,覺得自己了不起,所以我要和你分離。”

  後來,這位車伕處處表現得很謙恭。晏子看了很奇怪,問車伕是怎麼回事。車伕將妻子的話如實說了。後來,晏子將這位車伕推薦為大夫。

  “揚揚得意”這句成語常用來形容十分得意的樣子。

  我們知道洋洋得意,那麼洋洋得意和揚揚得意的區別在哪裡呢?在“表示自得的樣子”這個意義上,“揚揚”比“洋洋”先出現;而《現代漢語詞典》的處理也是把“揚揚”作為主條,而把“洋洋”作為副條的。這就是說,無論是從詞語歷史的角度看,還是從詞語使用現狀的角度看,“揚揚得意”才是規範的寫法。
 


  看過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