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德故事經典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也是一個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中華名族在專輯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代代相傳的美德,它是我們的名族之魂。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李林卻枋

  詩曰:李妻林氏,夫婦節廉,卻枋再四,守命清嚴。

  明朝時,有個宰相李廷機告老還鄉,臨終的時候,家裡只有四十四兩銀子。李廷機沒有去世的時候,對他的妻子林氏說:“我遺下的銀子,二十兩去買口棺材;二十兩做喪事的費用。”這時候他有個姓蔡的門生,正做泉州太守,就送了兩副棺木來,一副上等的,一副次等的,預備叫林氏去選用。林氏說:“採辦棺木,辦理喪事,太師都有遺命的,你難道還不瞭解太師生平做人的清廉嗎?”送了來,還了去,這樣的有好幾次,終於不肯收受。蔡知州就說:“從前孔子的門人厚葬了顏淵,孔子也不能禁止他們,難道我在這裡做了地方官,哪裡敢去薄葬我的先生呢?”林氏推辭不掉了,不得已就用了一副次等的棺木來葬。

  :黔婁嘗糞

  詩曰:黔婁為令,父病棄官,禮斗祈代,嘗糞心寒。

  庾②黔婁是南北朝時南齊人,字子貞。他被派到孱③陵***今湖北省公安縣***當縣令。剛當上縣令,很是欣喜。可是到任還不到十天,突然就覺得心頭好似被小鹿撞了一般,咚咚直跳,而且額頭上的汗珠簌簌往下流。俗話說“父子連心”。黔婁心想一定是家裡有不祥之事,便要辭官回家。衙門裡的人聽說後,覺得辭掉官職很可惜,便說:“你要是不放心就先派個衙役回家看看,要不然直接把家人接到這裡。”但是黔婁想到家中年邁的老父親行走不便,就謝絕了眾人的好意,馬上起程。路上,他不敢耽誤片刻工夫,夜以繼日地趕路,終於趕到家。果不其然,父親真的生病了,身患痢疾,已經兩天臥床不起。他看到臥床的老父親說:“是我沒有照顧好您,都是我的責任啊!”然後黔婁不顧路途的疲勞,立即去找最好的醫生來為父親診斷病情。

  醫生告訴黔婁說:“如果你想要知道病情是否嚴重,就要去嚐嚐他的糞便味道如何,到底是苦還是甜。如果是苦的,就很容易醫治;如果是甜的就不好了。”在場的家僕都覺得這樣做很為難。

  可是黔婁聽說後,想都不想便去嚐了。當場的人都深深地被黔婁的孝心感動了,有的還在一旁輕輕抽泣著。黔婁感到一絲甜味,這說明父親的病很嚴重,憂心如焚。

  他更加盡力地侍奉父親,白天親自服侍,到了晚上就向著北斗七星磕頭祈求,希望能以他自己的身體代替父親承擔病情,希望以他的生命來換取父親的存活。每天如此,迫切地向上天禱告,頭都磕破了。

  但是父親的病仍舊很嚴重,過了不久就去世了。黔婁在守喪期間非常哀痛,盡到了為人子女的守孝喪禮,他幾乎無法承擔父親去世的打擊,身體非常虛弱,可見他喪親悲痛之深。更重要的是,他為了能趕快回家看父親,可以放棄官職,完全拋棄名利,一點兒都不留戀,這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

  古時候醫療技術不發達,任何化驗的工作都要親自去做,現在我們可以借用高科技來化驗,不用那樣做了。但是父母對於我們恩重如山,我們欲報之情、欲報之恩,是永遠沒有辦法報盡的。

  孝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德之基。

  【註釋】①黔:qián。②庾:yǔ。③孱:chán。

  :壽昌棄官

  詩曰:壽昌離母,歷五十年,棄官尋覓①,骨肉團圓。

  朱壽昌是宋朝人,他七歲的時候,生母因為被嫡母嫉妒,被趕出家門另嫁他人,從此壽昌就和生母分離了。

  壽昌從小就失去了母愛,他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有母親在身邊,天天噓寒問暖,疼愛有加,就非常思念自己的母親。每到初冬,別人的母親早早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棉衣,可是壽昌的生母卻不在;當別的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親懷裡撒嬌時,可是壽昌卻不能。試想一下,沒有母親的孩子,是多麼盼望能像別人一樣,可以經常依偎在母親的懷抱裡。

  壽昌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一直努力讀書。後來當了官,雖然生活很富足,可是天下哪有不思念父母的兒子呢?他一直明察暗訪,並且抄經供佛給母親積德。功德還不夠,他就棄官離家,希望能儘快找到母親。他在母親沒有找到之前,一口肉都不吃,說等母親回來之後再好好吃。五十年來夜以繼日地想念母親,相思之情常每每言及就泣不成聲,他是多麼希望自己可以親自服侍母親,讓母親重享天倫之樂啊!可是壽昌屢次多方打聽,都沒有辦法得到母親的下落。

  此時壽昌已經上了年紀,家裡人也不放心他,都來勸阻,可是壽昌對家人說:“如果不見到母親,我永遠都不回來。”他遠到陝西尋找母親,意志非常的堅定,抱定必勝的信心,一定要找到母親,與母親共享天年。

  壽昌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險阻,非常艱辛,可是,困難絲毫沒有動搖他尋母的念頭,相反,他想到和母親分別五十多年都不能團聚,就更加深了尋母的信念。他走到哪裡打聽到哪裡,天天祈禱。到了同州***今陝西大荔縣***,天上降下雨,他同一些人在一起避雨,就詢問這些人,當他把母親的一些情況同大家說完後,奇蹟出現了,剛好有人知道他的母親就在這個地方。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仍然健在,朱壽昌費盡了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母親,他非常高興,就把母親接回家裡,又把同母異父的兄弟都接回家同住。母子相聚,相擁在一起,多少悲歡離合啊!母子倆五十多年骨肉團聚的心願終於實現了,全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朱壽昌與母親分離長達五十多年,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他都始終保持對母親的孝思不變,實為赤誠孝心的真情流露。諺雲“孝感天地”,使蒼天降下雨,讓他有這個機緣找到了母親。

  與朱壽昌相比,我們這些為人子女者,能有服侍孝養父母的機會是何等的幸運!把握住在父母身邊的日子,用心盡孝,莫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苦和悔恨啃噬自心。

  他不僅僅如此孝順,而且在當官的時候,也是一個很廉潔的清官。他常常照顧和幫助貧窮人,遇到貧窮人家沒有能力安葬故去的人,都幫助他們順利地把親人安葬。後來朱壽昌的母親過世之時,有許多白鴨在墓邊徘徊。這樣的異相更感動了朱壽昌一家人,從此,他們生活得更和諧、更美滿。

  【註釋】①覓:mì,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