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瓷器鑑定知識瓷器的鑑定技巧

  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古董瓷器鑑定知識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古董瓷器鑑定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古董瓷器鑑定知識

  後加彩

  露胎處的觀察: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之處,大都可以看出胎質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胎多較潔白細膩而且很少含有雜質,火石紅色也減少甚至不見。這些一方面標誌著胎土淘煉方法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斷進步,同時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試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論,因為選料和淘煉技術較元代粗細,雖亦不免含有微量雜質,形成黑褐色的星點,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點,用手撫摸多有溫潤細膩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後世仿品的胎質則比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質一向以純潔細潤著稱於世,迎光透視多呈牙白或粉白色,並且具有一種如脂如乳的瑩潤光澤。而雍正官窯仿成化的瓷器儘管在造型、紋飾和色調方面都有相當成就,同時其釉質、胎質在表面上看來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則呈純白色或微閃青色。

  辨別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看它的釉色,掂掂它的重量,瓷胎厚薄,細看氣泡,也要用手摩挲感覺粗細和潤度,用指扣敲以察音質。可以說耳、目、手三者並用。而對老底老圈足後接新胎的,老瓷板洗去老彩後掛新彩的,殘缺彩上再補彩的,以及老的白釉器上新刻暗花、款識等各式種樣的仿品。尤其應當慎重研究

  遠離瓷器贗品四項技巧

  由北京日報和北京古玩城聯合舉辦的“鑑寶系列講座”日前在古玩城舉辦。第一講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輝柄主講宋代五大名窯瓷器辨偽。“汝、官、哥、定、鈞”聞名於世,其中“汝、官、哥、鈞”為官窯,“定”為民窯。“汝、官、哥、定、鈞”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絕倫,彌足珍貴。

  傳世官窯有人疑偽

  宋代官窯瓷器世上極其罕見,原因在於宋代官窯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產等特點。宋代官窯瓷器不做隨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發掘中沒有發現。因此對於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的真偽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懷疑。有位山東學者認為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都是贗品。此說一出,引起瓷界廣泛爭論。目前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窯不帶“官”字款

  市場上有一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一般規律。五大窯中定窯有“官”字款,因為它是民窯,專為皇家燒造瓷器,是應該有個標誌的。鈞瓷多為花盆宋徽宗喜歡養花,建了一個大花園,花盆多用鈞窯。鈞窯瓷器的特點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紋路,叫做“蚯蚓紋”。這種紋路,後仿的瓷器很難做到。鈞窯瓷器上面的編號,從1到10號,1號最大,10號最小。而後仿的“鈞瓷”,其編號正與之相反。

  用高錳酸鉀去“賊光”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層很亮的光,行話叫做“賊光”。.現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氫氟酸泡半個小時,然後用高錳酸鉀和泥包起來悶一個小時。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瓷器有一種“舊”的感覺。鑑別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覺;聞,有酸的味道。

  新瓷器砸碎了賣

  人們多以為收藏瓷片不會有假,於是一些商家就想出了新招,把整件新瓷器砸碎了,賣瓷片。所以說,不要以為是瓷片就沒問題。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把瓷器砸壞了,再把它粘起來,好像是一件舊東西。收藏者的眼力高了,造假者的手法也多了,應該提高警惕。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瓷器鑑定技巧

  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鬆,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蘭色;咸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豔變為淡淺。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豔麗: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鐘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咸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型,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型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型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裡、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鐘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緻。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型別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鬥、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繡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 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緒中期以後開始盛行仿製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各種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與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咸豐時,官窯、民窯的器物大多數的年款是青花或紅彩款,以楷書為主,不帶邊框,“大清咸豐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型規整,篆書圖章款極為少見。民窯器大多數無款。同治、光緒、宣統官窯年款,大多數不帶邊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書款。有一類書寫篆書體的“體和殿”或楷書體的“大雅齋”兩種款識。同治、光緒民窯器物,大多不書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書體外,還出現一種色澤較為暗淡的紅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規則的篆書款,有陰文有陽文。宣統官款,有青花、紅彩、精彩與墨彩款。青花款均為楷書,字型工整清秀,色澤明快,為六字兩行豎寫式,無圈欄。民窯器物一般沒有年款。

  古董瓷器鑑定應著重注意的方面

  古董瓷器鑑定方面***1***看造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陶瓷產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鑑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先要對歷代器物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掌握器形發展的總趨勢,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顯出雍容華貴的氣質;宋代器物修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風格,器物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點,器物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瞭解了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細觀察,總結規律。以碗、盤一類器足的主體。可見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視,往往成為我們斷代的參考依據。因此,只要我們頭腦裡有了準確的器形概念,善於體會各時代器形不同風貌,對那些貌似的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好像手裡拿了一把尺,有了準確的分寸,不致出現“失之千里”的現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產品。

  古董瓷器鑑定方面***2***看胎釉: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製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鑑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鑑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無論任何時代器物,在底足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大多可以看出胎質特色。觀察釉質則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特徵。例如,福建建陽宋代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鐵成分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質堅緻。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雖與建窯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質粗鬆,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把窯口區分開來。即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品種,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胎釉有不同之處,例如,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膩,釉麵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語。

  古董瓷器鑑定方面***3***看工藝:器物成型工藝不同,裝燒方法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成為我們鑑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宋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汝窯瓷器採用支釘支燒工藝,燒成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只留下極小的芝麻狀支釘痕跡,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古董瓷器鑑定方面***4***看紋飾:陶瓷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每一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點。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佈局繁密,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而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則趨於疏朗。再如,中國瓷器上裝飾常用的龍紋,各個時代各有變化,不盡相同。有的叱吒風雲,有的細軟疲沓;有的威武雄壯,有的老態龍鍾,這些,都成為我們鑑定時的參考因素。

  古董瓷器鑑定方面***5***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徵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準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古董瓷器鑑定方面***6***看款識: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鑑定陶瓷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型、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後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相當重要的。


古董瓷器鑑定知識“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