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收藏曆史漫談

  古瓷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愛好者甚多。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官窯自唐,就有兩種涵義:一是指供器,二是指官廠。唐宋兩代,採取的“官監民燒”制度。燒出的瓷器,“千中選十,十中選一”,獻於朝廷。乾隆四十八年本《浮樑縣志》有“武德四年,有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稱為假玉器,獻於朝廷,於是詔仲初等暨玉製器進御”。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於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作有《帶人進瓷器狀》和《答元饒州書》等文章可證明。這說明唐無官窯、民窯之分,官窯貢品是民窯所燒製的精品進貢而來。到了宋朝,由於瓷業的發展,政府為加強管理,特設專門的機構——瓷窯博易務來管理,其行政長官為博易務。《宋史食貨志》卷186載:凡州縣皆置務,關、鎮亦或有之,大則專置官監臨,小則令,佐兼領。諸州仍令都督、監押同掌。瓷窯博易務等官職一直延續到南宋時代,“或者謂:博易之務廢矣,窯巡之職罷矣,今之不可復古矣。***蔣祈《陶記》***官窯,自宋開始設立,其官窯分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辦兩類。即所謂的“官窯燒造”。中央政府在京師設立的官窯只是供應皇宮用瓷,產品不得出售。而地方政府辦的窯廠生產的產品除部分進貢中央外,主要是服務於其政府機構。但實際情況是,“官窯燒造”遠遠不能滿足各級政府的用瓷數量,還必須強令一些好的民窯廠來燒造,這就是所謂的“下屬供奉”、“制樣須索”、“任土做貢、”“設官監窯”。這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見到的很多所謂的宋的官窯器,有很大的可能就是由民窯生產的。所以兩者品質相差應該不大。

  到了元代,則採取的是官辦官燒,由於官府佔據壟斷了最好的資源,設局監管,所以官窯在瓷器生產中起了主導的作用,民窯則為從屬地位,產品關於官窯甚精,民謠甚粗。這個對於收藏者而言只要確定了確為元代物品,官民易分。

  到了明代,採取“官辦民燒”。在明天啟年前,由於朝廷佔據了當時最好的資源和技術力量,生產的瓷器無論哪個方面都遠勝於民窯。天啟年以後,由於朝廷力量的衰微和各地的農民起義,使朝廷無暇顧及瓷器的生產,壟斷的資源和佔據的技術力量得以服務民間,民窯得到空前的發展,形成了“官民竟市”的局面,甚至民窯大有超越官窯之勢。官窯的生產不得不依賴於民窯的生產,從理論上講,我們現在見到的很多民天啟年後的帶官款的產品,有相當多的來自於民窯的生產。

  清建立以後,1645年朝廷下令,取消官窯制度,採取官搭民燒製度。朝廷只在好的民窯中搭爐燒造。官窯器佔據窯中最好的窯位,燒損要賠償。這對於民窯來說,仍然是一種厲害的盤剝。但對於前代相比,畢竟很大的進步。對於其宮廷用器,由朝廷的御窯廠燒製。御窯廠燒製的官窯器,只供宮廷,除了帝王賞賜外,即使是最高貴的王親國戚,也不可能從御窯廠中直接獲得。清代滿漢貴族所用的各種優質瓷器,一般都來自民窯中的“官古器”。“此鎮窯之精美者,統曰官古,式樣不一,始於明,選諸質料,精美細潤,一如廠官器,可充官用,故亦稱官”。此外,稍次於“官古器”的,有“假官故器”及“上古器”。儘管這些都是民窯,但它們供應的物件顯然都是地主、官僚。清代的官窯製作,絕大多數為民窯所出。不論是御窯廠的瓷器,還是民窯中的這些“官古器”、“假官古器”、“上古器”等各類細瓷器,都是無數優秀制瓷工匠的智慧結晶。

  收藏古瓷的注意事項

  一不要總想從舊貨古玩市場買到珍稀名瓷。珍貴古瓷相當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們的珍視,如官窯、汝窯、哥窯這些珍品瓷器,目前國內外的存世量幾乎都有數可查,因其十分珍貴,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燒造較少,當時燒製元青花用進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貴的,民間能用得起這種高檔瓷器的為數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遺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紀30年代被發現認識以來,聲名遠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貴,即便地攤小販亦知其貴重。若能輕易廉價買到元青花,實屬可疑,當慎之又慎。

  二不要受古瓷鑑定理論書的誤導。收藏者往往依照古瓷鑑定理論書中的特徵,按圖索驥,往贗品上湊。目前,有些理論專著是研究我國瓷器藝術成就和歷史的,書中的論述物件往往選擇最能代表當時成就的名品。這方面的資料比較多,仿偽者往往依據這些資料描述的特徵和圖片進行仿製。在民間收藏活動中,一輩子也難碰上一件珍品,所以這些書籍只能幫助我們瞭解歷史上各時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於實際收藏活動的指導意義並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卻有很多特徵與書本上相符,如果按圖索驥,便最容易上當。再有一種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興起的收藏熱,編輯出版一些指導購藏的圖錄,常常為了給書本增色,便不惜抄錄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間流傳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圖片,隨意地標上參考價格,使購買者產生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現而被廉價購走的錯覺。

  三不要把收藏定位放得太高。對所處地區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種缺乏認識,不從實際出發確定收藏品位,這是許多愛好者的通病。對那些有收藏價值又有條件買到的古瓷不屑一顧,只想買那些沒有可能出現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製售贗品者的圈套。這種不切合實際的收藏定位觀,主觀上便拉開了接觸珍品的距離。

  總之,收藏者要多與同好收藏的人士交流切磋心得體會,優勢互補,共同提高。還應該多看真品,從真品入手再結合書本知識,才能形成經驗。只有在收藏中學習鑑賞,鑑賞中指導收藏,循序漸進,才能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