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的典故及寓意的精選

  成語,作為語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任何一種語言中最大的寶藏和財富。成語不僅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及其勞動和精神活動,而且還反映了該民族的道德價值體系、情感世界、宗教信仰等。情感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態,反映了人對現實的主觀態度。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割席分坐的故事

  有兩個讀書人,一個叫管寧,一個叫華歆;他們的感情很好,不僅在同一個地方讀書,而且形影不離。

  有一次,管寧和華歆一起到院子裡鋤草,忽然發現了一塊金子。當時,管寧視若無睹,仍舊揮動鋤頭,而華歆卻動心了,立刻就拾起了金子,放在一邊。

  又有一次,管寧和華歆正一同坐在席上讀書,忽然有坐著轎子的官員從門前經過,管寧照常讀書,華歆卻忍不住的放下了書本,跑出去看。管寧見華歆這樣的不專心,又羨慕做官的人,再加上發現他見到了金子動心的事,就堅決的割斷了並坐的席子,把座位分開,面色嚴肅的對華歆說:“從現在開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這個故事記載在“世說新語”裡面,以後的人,凡是遇到朋友之間志趣不合,感情破裂,以致斷絕往來,就稱為“割席絕交”。

  寓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無論是在學習或是工作上,都要專心一致;如果一起學習或工作的朋友不是這樣的話,不但沒有辦法互相琢磨,互相協助,反而會影響自己學習和工作的成效;這樣的朋友,真是不交也罷。你認為呢?

  篇二:老馬識途的成語故事

  故事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是春天出征的,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草木變了樣。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裡轉來轉去,最後迷了路,再也找不到歸路;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裡走出山谷。時間一長,軍隊的給養髮生困難。情況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軍就會困死在這裡。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個設想: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那麼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於是他對齊桓公說:“大王,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帶引大軍出山谷。”齊桓公同意試試看。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解開韁繩,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最後終於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

  寓意:故事中的老馬雖然年歲已高,但它仍能找到出路,這說明了老馬有著豐富的經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輕看年歲已高的人,他們的豐富的人生閱歷是年輕人難以超越的。同時,通過故事中的人物管仲的表現,我們可以學到要多和日常生活接觸。在你眼中或許認為”經驗〃它是很渺小、不起眼,但是以後的日了還長得很 呢!像管仲和隰朋都能注意平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才能解決迷路和缺水的問題啊!假設管仲和隰朋沒有日常生活的經驗,那麼齊恆公以及大軍不是要坐困他方呢!

  篇三:畫龍點睛的故事

  南北朝時期的樑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yóu],他的繪畫技術很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寓意:世上本無龍,畫的龍更不會飛。但它生動地說明了點睛是畫龍的關鍵,眼睛畫得好,龍就如同活的一樣。其實不僅畫龍是這樣,畫人也是如此。眼睛是心靈的窗子,畫好眼睛才能傳出精神來,把人畫活。如果一個畫家只專注了去畫頭髮,哪怕再工細,再逼真,也是不能畫好人的。從“畫龍點睛”的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道理,這就是做事情如同畫龍一樣,要把事情做得圓滿。

  篇四:不識時務的故事

  東漢獻帝時,政權完全操眾在大臣的手中,漢室已經面臨危機,作為皇帝的子孫劉備想找機會挽救漢朝的危機,可是他始終找不到好的根據地。

  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訪當時很有才學的隱士司馬徽。司馬徽被他的誠心感動了,問明瞭情況後對劉備說:你之所以沒有很好的機會,是因為你沒有好的人才幫助你。劉備想了一會兒,不明白地問說:幫助我的人都很有才華,糜竺和簡雍兩人能文,張飛和關羽能武。他們都是很優秀的人才呀!司馬徽笑著說:他們確實很有潛力,可惜都是沒有經驗的年輕人,不知道時事,更不明白該如何來適應時代的潮流,而你要找的應該是懂得人情事理,能夠通權達變的人,來幫助你,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寓意: 我們說要想打敗敵人,就得做到知己知彼。同樣的道理,如果想統一大業,也要清楚認識當前重要的事態和時代的潮流,才能成功。其實在我們的人生中,有無數大大小小的選擇,我們都是根據現實情況作出抉擇,瞭解自身和時事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