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面值最小的錢

  錢的發展歷史和淵源流長,發展到現在已是不可或缺的一種交換手段。錢使用了那麼久,那你知道世界上面值最小的紙幣是哪種嗎?它又在哪個國家產的呢?下面就讓小編為你揭曉吧。

  

  一個叫做第五柱的慈善組織於2010年為了抗議印度嚴重的腐敗而發行了這樣的貨幣。和該國其他的法定貨幣一樣,這種0盧比的紙幣的特色是一個與甘地相似的形象。

  中國史上面值最小的錢幣

  小面值錢幣的出現,方便了市場交易

  在中國歷史上,自貨幣出現5000年以來被當做“中介”物平衡商品價值的貨幣,其材質從初始的天然貝、仿貝、銅貝、原始刀、庤、布幣發展到今天的金、銀、銅幣和紙幣,其中小面值錢幣的出現,尤為方便了市場交易。歷史上出現過的鵝眼錢、榆莢錢等,多為物價上漲和私人鑄錢的惡性迴圈產物。另外,史上有5種錢幣尤其對規範交易行為、推動市場經濟、方便百姓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夏庤幣七號 夏朝實行“十一”之稅,從幣制上來看已相當完善。當時使用目前發現的7種不同幣值的銅鑄幣,最大庤幣19.3克,分別還有16克、4.4克、4.6克和4.7克的,七號庤幣為最小面值。其幣高3.2釐米,下寬1.5釐米,上穿孔高是1釐米,重1.8克-2.3克,合2.5珠-3.3珠,是在臨汾市南部汾河西岸挖沙時一次發現的5枚,應為當時在汾河流域內市場上流通的最小貨幣。

  秦半兩小錢 秦始皇統一錢幣後推行直徑2.5釐米-2.8釐米、重3克-6克的方孔圓半兩錢,其大小適度,便於攜帶交易,鑄行後即迅速發展流通,兼併六國後很快成為主體貨幣。當時為市場需求又鑄行了半兩小錢,直徑有1釐米-1.5釐米,重0.2克-0.4克的三種,歷經2000多年滄桑流傳。

  漢代小泉直一 漢代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第二次貨幣改制時,由於錯刀、契刀等虛值大錢遭反對,加以王莽忌諱漢室,遂廢錯刀、契刀,改鑄小泉直一,以頂替五銖錢與大泉五十並用,子母相權,小泉五十值大泉一,小泉直徑1.5釐米,重1.5克左右,製作精細,文字清秀,為歷代錢幣之佳品。

  光緒通寶北洋零用一文此幣直徑1.5釐米,重0.9克,正面圖案是二龍戲珠,錢文為光緒通寶,背文為北洋零用一文。清末北洋指奉天***遼寧***直隸***河北***山東沿海地區,當時特設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此幣是當時流通的最小錢幣。

  人民幣壹分錢 壹分錢人民幣為計劃經濟時期產物,1955年始發行使用。其具體發行年限是1955年至1959年5枚;1961年至1992年22枚,共發行27枚,使用近半個世紀。

  錢***貨幣***的知識小拓展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遊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錢的幾種別稱

  1、青蚨 傳說中的蟲名。《太平御覽》卷九五○引 漢 劉安 《淮南萬畢術》:“青蚨還錢:青蚨一名魚伯,或曰蒲,以其子母各等,置甕中,埋東行陰垣下,三日後開之,即相從。以母血塗八十一錢,亦以子血塗八十一錢,以其錢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錢皆自還。”後因用以指錢。

  2、布泉 《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漢 鄭玄 注:“布,泉***錢***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故以“布泉”泛指錢財、貨財。

  3、孔方 即孔方兄,又稱家兄,錢的謔稱。舊時銅錢外圓,中有方孔,故名。又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哥”音同,於是“稱兄道弟”。語出 晉 魯褒 《錢神論》“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其積如山,其流如川。動靜有時,行藏有節,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難折象壽,不匱象道,故能長久,為世神寶。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

  4、貨泉 王莽代漢稱帝后,十分嫉惡劉氏。因為錢字有“金、刀”,而“劉”字的正是由“卯、金、刀”組成***皆指繁體字***,王莽便改稱錢為“貨泉”。“泉”字由“白、水”兩字組成,故又稱“白水真人”。

  5、阿堵物 典出 南朝 宋 臨川王劉義慶 《世說新語·規箴第十》:“王夷甫雅尚玄遠,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阻礙***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阿堵”是當時方言,“這個”的意思。“舉卻阿堵物”意即“拿開這個東西”。

  6、沒奈何 舊指特大銀錠,言難以動用。宋 洪邁 《夷堅支志》記載,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盜取,為此,他讓人把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稱為“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

  7、上清童子 古錢的別稱。相傳 貞觀 年間, 岑文字 避暑山亭,有一“上清童子元寶”進見。語畢,送之出亭,於牆下忽然不見。掘地,得古錢一枚,乃悟“上清童子”為銅名,“元寶”為錢文。見 唐 穀神子 《博異志·岑文字》。後遂以“上清童子”為錢的別名。

  8、鄧通 在西漢時期,有人把鄧通作為錢的別稱。《金瓶梅》三十回中有“正是富貴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鄧通成”的詩句,鄧通就是錢的別稱,鄧通是西漢文帝劉恆的一個寵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賜給鄧通一座銅礦山,並破例允許鄧通開礦鑄錢,因而鄧通錢遍佈天下。因此後世“鄧通”成為錢的別稱。

  9、王者 又稱老王、王老,錢的別稱。 唐 李冗 《獨異志》卷中:“ 唐 富人 王元寶 ,玄宗問其家財多少?曰:‘臣請以一縑系陛下南山一樹,南山樹盡,臣縑未窮。’時人謂錢為‘王者’,以有‘元寶’字也。 ”

  10、鵝眼 或稱“雞目錢”,北宋 司馬光 《資治通鑑》第一百六十八卷:“樑末喪亂,鐵錢不行,民間私用鵝眼錢。甲子,改鑄五銖錢,一當鵝眼之十。”南朝宋代沈慶通傢俬鑄的錢,一千錢長不滿三寸,被稱為鵝眼錢。比鵝眼錢更劣的錢,稱為綖***音延yán***環錢,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商賈不敢行用。

  11、腰纏 古人很少直接把錢幣放在衣囊裡,出門在外攜帶的金銀、銅錢一般放在束腰用的腰帶裡,然後把腰帶纏繞在腰間,故稱“盤纏”***同今天“腰包”之意***,這樣既不會遺失,又不會露財。借指金錢,古代還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的故事。

  12、銅臭 本義為銅錢的臭氣,後常用來譏諷惟利是圖的人,也特指金錢。西晉 司馬彪 《九州春秋》:“崔烈,廷尉卿。靈帝時開鴻都門榜賣官爵,烈時入錢五百萬,得為司徒。及拜日,天子臨軒,百僚畢會。帝顧謂幸者曰:“恨不小靳,可至千萬。”程夫人於傍應曰:“崔公,冀州名士,豈肯買官,賴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問其子鈞曰:“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鈞曰:“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當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為然也?”鈞者:“論者嫌其銅臭耳。”

  13、不動尊 稱藏錢不用,如佛之安生不動,而把錢叫做“不動尊”。宋 陶彀 《清異錄》:“郎君家庫裡有許多青銅,教做不動尊,可惜爛了。”錢為銅鑄,也多有稱錢為“青銅”,或“銅”的。

  14、鈔票 起源於金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宋太宗初年,隨著商業的繁榮和交易的擴大,當時使用的鐵錢已經不能適應交易的需要,於是在四川成都由十六家富商聯合發行了一種紙幣,當時被稱作“交子”。與宋朝大致相同時期的這個金朝,也在公元1154年也發行了紙幣交鈔。交鈔是金代盛行的紙幣流通券,發行時間大約有80年,曾經流通金國,在金代貨幣中始終佔據主導地位,也叫鈔引,分為大鈔、小鈔。我們把紙幣稱為鈔票或簡稱鈔,就是從那時流傳下來的。

  15、袁大頭:民國初年,因發行的銀幣上有袁世凱像,錢就被稱為“袁大頭”。

  16、大團結:新中國成立後十元面額人民幣面上印有“全國人民大團結”的圖案,錢被稱為“大團結”。

  17、人頭幣:遊戲幣